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記▪P6

  ..續本文上一頁掉,是「火大」的變化。四大常常變換,所以,身體是暫時的,非永恒的。

  「五蘊」是什麼?「五蘊」-色、受、想、行、識,同時包括了精神和物質、心理和生理這兩部分。

  「色蘊」的「色」翻成英文,是「Form」,不是「Color」,它或是指有形狀的東西,可以看得到、摸得到、接觸得到,或是可以用耳朵聽到的,甚至無法以感官接觸到的微細物質,都稱爲「色」。

  其他四蘊:「受」是接受、感受的意思,感受是心理的作用;感受以後便「想」,想自己剛剛接收到的是什麼、是怎麼一回事;「行」是産生反應,該怎麼辦?

  譬如,有人罵我:「師父,你胡說!」

  我一聽到有人罵我胡說:首先,「聽到」就是「受」;其次,知道有人罵我就是「想」;接下來,我怎麼辦?我該怎麼反應?該答辯呢?或一笑置之?這種心理准備要反應的活動或心態便叫作「行」。

  受、想、行加起來就是「識」,識包含兩種意思-一種是認識的「識」,是了解、分別、認知作用;另一種是指更深一層的精神作用。我們所有身心的種種反應,會變成一種「能」或一種「力」,儲藏在我們的「識」中,然後形成「因」;經過一段曆程後,在「緣」的促發下,就變成受「報」的結果出現。所以,這一生做了壞事到下一生還有果報,就是由于「識」是一種精神作用。

  我們這一生的認知,到另一生已經不存在,只有一種「能」、一種「力」的作用存在著,這就叫「識」。所以,「五蘊」不但包括生命的肉體部分、心理部分、精神部分,也包括從此生到彼生的連結過程中的生命體的存在。

  「我」,這一生的我、現在的我、這一念的我、下一念的我、一直到來生的我,都是由四大五蘊完成的。以四大爲我、五蘊爲我,都是有執著的我。因此,《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般若慧觀照五蘊皆空以後,才能得解脫、得自在。

  2.功過果報的我

  在世間,大多數人都希望人家贊歎、希望人家鼓勵;做好事希望留名,希望留芳百世、名垂千古、名揚四海。

  目前,我出版了不少書,中文、日文、英文的都有。如果我希望寫更多更多的書,而能被翻譯成各國的文字,讓世界所有國家的人都認識我,認識「聖嚴」這個人,如果只是爲了這個目的而寫書,我就是爲了「我」,而不是爲了衆生。

  不過一般人存有這種心,也是正常的。鼓勵一個人使他做好事,表揚他使他做更多的善事,讓更多人見賢思齊也能受到表揚,也是很好的。所以任何一個團體或政府,對于優秀、成績好、貢獻多的人士要加以嘉獎。但是,如果受表揚的人只是爲了受表揚而努力,那就有問題了。

  又譬如,一九九一年我曾經接受好人好事的表揚。其實,對我來講,我並不是那個「好人」,「好事」也不是由我去做的,我只是認識了很多想做好事的好人,因緣俱足之下,幫忙他們做了好事,成就了這些好人。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能成就的就很有限了,一切的事,都是由許多人共同完成的。只要這麼一想,自我就會淡化、減小。

  爭功的人必定诿過,很多人爲了爭功,喜歡把別人的功勞搶來據爲己有,一旦有過失則把責任推給別人,上推、下诿,不是說上面交代得不妥當,就是下面的人做得不對,只有自己是無辜的。我們不要做爭功的人,應該把功勞給人。至于「過」是不是我的?如果沒有人承擔,是我的又有什麼關系?如果有人承擔,我也不需要硬把過錯攬在自己身上。

  佛經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和尚傻乎乎的。一個少女未婚懷了孕,在情人的唆使下,跑到廟裏對和尚說:「和尚啊,我肚子裏的孩子是你的。」

  和尚說:「噢,是真的嗎?」

  少女說:「你忘了嗎?當然是你的!」

  和尚說:「噢,好,好,那就是我的吧!」

  後來,孩子出生了,少女就把孩子送去說:「這孩子是你的,你應該養他。」

  和尚說:「好,好,那就給我吧。」

  四周的人紛紛罵這和尚六根不淨。本來還有信徒供養他,如今沒有人願意再供養他,和尚變成了乞丐,卻仍抱著孩子四處要飯吃。

  當孩子一天天長大,和尚便准備把他留下來當小和尚。

  結果那位少女在和情人結婚後,夫妻兩人跑來找和尚說:「和尚,你知道這個孩子是誰的嗎?」

  和尚說:「你們不是說是我的嗎?」

  「不,這個孩子是我們的。」

  「是你們的?那就帶回去吧!」

  就這樣,孩子被抱回去了。大家都罵這個和尚:「你怎麼這麼傻呢?」

  和尚說:「我是個和尚,沒有人要的小孩,當然是給我啰!既然有人要,那就抱回去啰!」

  大多數人都只希望得好的果報,不希望得壞的果報。例如,很多人害了病就怨天尤人,說:「我這一生沒有做壞事,爲什麼偏偏要我害病?那些做了壞事的人,爲什麼他們不害這種病,而叫我來害這種病?」好像是老天不公平。從佛法的立場來看,一切的果報必定有原因,受報之時不必再問:「爲什麼我得到這樣的果報?」重要的是,如何改善現在已經得到的果報。

  已經得到的果報,應該無怨無尤的承擔,同時想辦法扭轉、改善既有的命運、環境。經由我們的努力改變既有的事實環境,這便是改變果報-從不好變成好,希望自己能夠更好;不過,這仍是有我的,是有我的執著。

  很多人講:「你不要執著,你不要那麼自私啦!」不需要用這句話罵人,自私是正常的,自私而害人才是不正常。自私而不害人,自私而能使他人因他的自私而得福,不是很好嗎?

  (叁)假名的自我

  1.聞法者的假名我

  《金剛經》的第一句即雲:「如是我聞。」很多人問,佛法講「無我」,爲什麼經典裏開頭第一句就是講「我」,是不是佛教也講「我」?「如是我聞」的「我」,指的是阿難尊者,是當下聽法、聞法的人。阿難尊者聽到佛陀說法之後,回想、覆誦給以後的人聽,說:「當時,是我親自聽到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

  用以表示有證人證明這是事實,因爲「當時我在那兒」,以「我」取信于後來的聽法者,因爲「我是親自聽到的,請你相信我,我是這樣聽到的……。」

  這個「我」是假名的我,代表聽法者。

  2.說法者的假名我

  《金剛經》又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金剛經》中很有名的經句,它重複講著:「不要住于色聲香味觸法、不要住于色聲香味觸法……。」

  有一些人認爲佛有叁十二種大人相,叁十二種大人相即屬于「色」,是形狀、顔色的表現。《金剛經》講到,如果以叁十二相來見如來,這個人是不是真的見到了如來?不一定。佛雖然有叁十二種大人相,但是,除了佛以外,還有一種人也有叁十二種大人相,那就是印度神話傳說中的「轉輪聖王」。傳說有一種統一天下而不用武力,雖有武力卻可以不用武力的理想社會,即爲轉輪聖王的境界。

  佛雖以聲音說法,但是如果用佛的形象或佛的語言,希望能見到佛的話,這個人是見不到如來的,這個人行的是邪道。這段經文中用的兩個「我」,都是假名我。佛陀在經典中常常自稱「我」,這個「我」不是凡夫執著的我,而是假名。因爲,他如果不說我,對于說法的人來說,就沒有辦法呈現,沒有辦法表達了。凡是需要表達,尤其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時候,一定是有對象,有對象,即有你、我,所以會出現「我」字。但是,這個我,是假名我,並非真實我。也可以說,是色相的我,不是真實的我,是如來的「無我」之我,而不是我們的小我或大我的我。

  《金剛經》又雲:「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這也是說法者的假名我。經文的意思是:假如有人說,如來來了,如來去了,如來現在坐著,如來現在臥著,如果這樣講,那麼,一定不是真的見到如來,只是看到如來的色身、如來的肉身、如來的假相,而不是看到真實的、實相的如來。實相其實就是無相,實相無相,無相而無不相。雖然講「無相」,可是如來的法身、如來的身體遍于一切,處處皆在。

  而現在,我聖嚴在這裏說法,是不是代表著如來在這裏說法?我不是如來,可是說的法、念的經是如來的法,那麼,如來究竟在哪裏?

  既然如來的法是從我口裏說出來,如來的法的力量是從我的身上發出來的,那麼,有佛法之處就是如來所在之處;這並不是說,我的身體就是如來,不是的,而是我代表著如來在這裏說法。

  諸位正在聽如來的法,跟如來究竟是相應還是不相應呢?假若你們認爲:「我才不相信!」那麼,你們跟如來的法還不相應,如果能句句深入內心,那就是相應。現在聽法覺得不相應,並不表示你跟如來不相應,如來從來沒有離開過你,只是你此時並不承認自己和如來在一起。禅宗有一句話:「夜夜抱佛眠,天天共佛起。」很多人認爲如來是供在廟裏的,也有很多人認爲如來在西天,錯了!如來並沒有離開我們一寸一分。

  我現在在講《金剛經》,我當然相信我跟如來是一樣的,你們也該相信自己跟如來無二無別。這就好像說,每一個人的如來都是在冬眠狀態,當春雷一響,許多冬眠中的衆生都將自渾沌中蘇醒。所以,說法稱爲「振法雷,擊法鼓」,就是要讓冬眠中的佛全都醒覺過來。所以,每個人本來都是如來,只是諸位不知道自己原來就是如來。

  二、《金剛經》的自我升華

  (一)認識自我

  1.不見五蘊空,即生一切苦。

  《心經》觀五蘊皆空,是故雲:「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見五蘊皆空」是說把身心、精神組合成的自我,看成一種不斷變化的過程現象,例如這幾年來,我的白眉毛從兩根變成四根,白頭發愈來愈多……既然在變、會變,那麼,這身體就不是真的,所以不必那樣地執著,也就不會把自己看得那樣認真,不會得到的舍不得丟,沒有得到的拚命追求。

  既…

《金剛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