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P2

  ..續本文上一頁來弘揚淨土,使禅者歸向淨土,也使修行淨土者,得到禅修的實益。在上表之中,可以看到許多人是雲棲的弟子,其實那些人,多半是由于接觸到了雲棲或讀了他關于淨土法門的著述之後,始歸向淨土的。他對于士人階級的知識分子,特具接引方便(注五),此于整個社會風氣之改變,有著決定性的力量。此一力量一直維系到清末民初的印光大師,也以念佛法門,勸導一般的居士。

  

  明末的淨土人物,乃系來自各宗各派,例如無盡傳燈,是天臺學者。見月讀體,是律宗的傳人(注六)。雲棲袾宏援用華嚴五教判,蕅益智旭則據天臺四教判,袁宏道是以華嚴的氣魄來宏贊淨土。其余多系出于禅門,唯其禅者之有淨土傾向者,除了不屬于任何宗派的尊宿(注七)之外,多屬曹洞派(注八),臨濟一系的禅家門戶,依然守得很緊。

  

  另有值得注意的,竟有好多位,于明末之際,留下了淨土著述的人物,卻未能被收入淨土史傳之中,例如《淨土決》的作者李卓吾、《西方直指》的作者渌田一念居士、《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的作者古德、《阿彌陀經已決》的作者北禅大慧、《淨土生無生論注》的作者正寂和玄颙、《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的作者受教、《西方合論標注》的作者張明教、《蓮邦詩選》的編者廣貴等人,其中有的是由于不被承認爲淨土教的聖賢者,如李卓吾(注九),有的則可能是無法找得他們的傳記資料。其實只要有著述留傳,都宜于淨土教的史傳書中,記下一筆,乃至僅僅頭二十字,因于類如《淨土聖賢錄》所收範圍極廣,許多被收者,也僅泛泛數十字而已,例如上表中的「朱綱」其人,各書皆收,然都語焉不詳。這也許古人著書取材,目的在于鼓舞讀者生信,不在史料的保留所致。

  

  注解

  

  雲棲袾宏(西元一五叁五─一六一五年)的《往生淨土集》叁卷,《卍續藏》一叁五冊。

  

  彭希涑(西元一七六○─一七九叁年)的《淨土聖賢錄》九卷,《卍續藏》一叁五冊。

  

  瑞璋的《西舫彙征》二卷,《卍續藏》一叁五冊。《居士傳》五十六卷,《卍續藏》一四九冊,其編者彭際清(西元一七四○─一七九六年),即是《淨土聖賢錄》編者之叔父。《新續高僧傳集》六十五卷,喻昧庵居士受北京法源寺道階長老之囑,輯集自宋以迄清末的高僧傳記資料,分作:譯經、義解、習禅、明律、護法、靈感、遺身、淨讀、興福、雜識,共十篇。西元一九二叁年(癸亥)初刊于北京,西元一九六七年臺灣琉璃經房影印流通。自吳之支謙,于黃初二年(西元二二叁年)譯出第一種淨土聖典《大阿彌陀經》二卷之後,陸續地翻譯及弘揚,雖然從未離開《阿彌陀經》或《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中心,但卻也有了許多不同的角度,給予疏釋。參考拙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書第四章),文中列舉親近僧侶的明末居士之中,有記載的,達二十四位之多,實則不止此數。參考:1.見月讀體的《一夢漫言》(香港佛經流通處藏版)。2.聖嚴著《戒律學綱要》二一頁。如雲棲袾宏、憨山德清、達觀真可等,均被諸家燈錄列爲不屬臨濟或曹洞派下的尊宿。參考聖嚴作〈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本書第一章)。例如無明慧經、湛然圓澄、博山元來、永覺元賢等,均系曹洞派下的龍象。對李卓吾其人,曆來有許多議論,雲棲袾宏于其《竹窗叁筆》中,兩番評及他。彭際清于其《居士傳》卷四叁之末,也有評論。總之,他不是聖賢形態的人物。

  

    第叁節明末的淨土教著述

  

  如前所述,淨土教在中國,雖有悠久的曆史,並受普遍的奉行,但在藏經中保存下來的著述數量,遠不及禅宗之豐富。依據《大正藏》及《卍續藏》所收的淨土專書,經統計結果:自魏迄明朝末葉,淨土書籍的撰述者,共得四十九位;撰成的淨土教的經疏著作,共得七十七種一百七十叁卷,然卻少有超過十卷以上大部頭作品,不像禅宗,動不動就是十卷、二十卷乃至叁十卷、五十卷的氣派,淨土教確實相形見绌。其原因可能有二:1.淨土教重在實際的信行,雖有予以理論疏解的,目的仍在以淨土的信仰作爲修行的依歸,並未形成如天臺、華嚴那種思想的系統化。實際上,淨土是佛法諸乘所同求,亦爲大乘各宗所共信,大家已將淨土經典,納入各家判攝的範圍。2.淨土教既是叁根普被,智、愚、賢、不肖兼收,所以沒有像禅宗那樣,嚴守門戶,清理世譜,以證明其出身之不是濫冒,乃爲直承西天佛祖,以心傳心的直裔或嫡傳。淨土教則不須追根溯源,寫出像天臺宗的《佛祖統記》,或禅宗的各種燈錄。

  

  明朝,自太祖洪武即位(西元一叁六八年)至南明永明王亡國(西元一六六一年)的二百九十四年之間,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何等地位,且不去管它,對佛教文化的推展,則爲一個再生的階段。經元朝蒙古族統治八十多年之後,漢民族的佛教文化,一度衰微至于谷底,明朝開始,政府對佛教未必扶持,然到明末(萬曆前後至永曆滅亡)的百年之間,單是淨土教的專書,即有二十四種。現在列表介紹如下:

  

  (一)明末淨土教著述表

  

  類別書名卷數作成年代編撰者現存經疏觀無量壽佛經圖頌1不詳無盡傳燈《卍續藏》叁叁冊阿彌陀經疏鈔4"雲棲祩宏"阿彌陀經疏鈔事義1"""阿彌陀經疏鈔問辯1"""經疏阿彌陀經疏鈔演義4"古德法師"阿彌陀經已決11642北禅大慧"阿彌陀經略鈔解圓中鈔21621無盡傳燈《卍續藏》九一冊阿彌陀經要解11653蕅益智旭(1)《大正藏》叁七冊(2)《卍續藏》一○八冊撰述及編著淨土決1"李卓君《卍續藏》一○八冊答淨土四十八問11584雲棲祩宏"淨土疑辯1不詳"(1)《大正藏》四七冊(2)《卍續藏》一○八冊西方願文解1""《卍續藏》一○八冊西方直指31606一念居士"淨土生無生論11603無盡傳燈(1)《大正藏》四七冊(2)《卍續藏》一○八冊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1不詳正知較定《卍續藏》一○八冊西方合論101599袁宏道(1)《大正藏》四七冊(2)《卍續藏》一○八冊西方合論標注101620張明教《卍續藏》一○八冊淨土生無生論注11612正寂、玄颙《卍續藏》一○九冊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21626受教"撰述及編著淨慈要語21634永覺元賢《卍續藏》一○八冊蓮邦詩選1不詳廣貴《卍續藏》一一○冊淨土資糧全集81594莊廣還《卍續藏》一○八冊淨土十要1.阿彌陀經要解101655選定1668重刻

  

  蕅益智旭

  

  選定

  

  成時評注"2.往生淨土忏願儀3.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4.淨土十疑論5.念佛叁昧寶王論6.淨土或問7.寶王叁昧念佛直指8.西齋淨土詩9.淨土生無生論10.西方合論史傳往生集31583雲棲祩宏《卍續藏》一叁五冊

  

  統計1.經疏類8種15卷2.撰述編著類15種53卷3.史傳類1種3卷4.注解撰述者16人共計24種71卷

  

  從上表所示,可以得幾點消息:

  

  第一,依照全數的淨土著述及作者人數之比例,明末是一個不尋常的時期。這十六位撰述者的時間,也相當接近。其中以李卓吾(西元一五二七─一六○二年)出世最早,成時重刻《淨土十要》的時代(西元一六六八年)最晚。由于李氏專志于禅,推測他寫《淨土決》,當在晚年,故距成時的時代不過六、七十年,在此期間讓叁百多年後的我們,仍能見到有二十四種七十一卷的淨土典籍,是出于他們十六人的手筆。不要忘了,自魏之昙鸾(西元四七六─五五○年)撰寫《略論安樂淨土義》,到明末的成時評點《淨土十要》,已曆一千一百多年。雖在古代由于傳抄不便,許多書籍,已被時間湮沒,明末的著作,已有印刷的便利,流傳較爲容易,然其成績之可觀,當無疑問。

  

  第二,自隋之吉藏、慧遠、智顗等叁位大師開始,迄于宋代,即陸續有人對《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分別加以疏釋弘揚,故被並稱爲「淨土叁經」。可是一到明朝,除了無盡傳燈撰有一卷《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之外,便見大家熱衷于《阿彌陀經》的注解,從上表所列,即有五位。本來,淨土法門,也是屬于觀行的一類,由于《觀無量壽佛經》的落日觀、水觀、冰觀,乃至佛像觀、佛身觀、眉間白毫相觀等的西方淨土依正莊嚴觀,很不容易讓一般的人修成,倒是《阿彌陀經》所示稱佛名號的修行法,不問根器,人人皆宜,特別由于《阿彌陀經》宣示的稱佛名號,至于「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的號召,也投合了修持禅定者的胃口。明末之際,禅風盛行于僧界,也盛行于居士界(注一),故以「一心不亂」的念佛方法,攝受禅客,歸向淨土。

  

  第叁,在十六位明末淨土教典的作者之中,竟有五位是居士。在此之前一千多年的淨土教理史上,雖有不少居士參與其間,但其能有整部著述留傳于藏經中的,僅得宋朝的龍舒居士王日休一人而已。自明末起,此一風氣漸開,繼之以清朝,乃至民國時代,居士的淨土著述,特別是淨土史傳如彭希涑編成《淨土聖賢錄》九卷、陳本仁撰述《種蓮集》一卷、胡珽編成《淨土聖賢錄續編》四卷、《居士傳》固由彭際清居士編成,連民國初年編成的《續高僧傳四集》,也出于居士喻昧庵之手。此一由居士熱心完成的著述之多,在明末的禅宗,更加可觀(注二)。

  

  第四,表中所列《蓮邦詩選》的編者,于題下自稱「雲棲會下妙意庵廣貴」,不知是何許人,有詩才,在《蓮邦詩選》內,妙意的淨土詩,也被選入了四十九首(注叁)。

  

  第五,《大正藏》及《卍續藏》中所收,標明是明朝的淨土教典籍者,除了上表所列者之外,尚有如下的七種:

  

  《阿彌陀經略解》一卷大佑述《卍續藏》叁叁冊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