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二卷妙葉集《卍續藏》一○八冊

  

  《淨土指歸集》二卷大佑集《卍續藏》一○八冊

  

  《淨土簡要錄》一卷道衍編《卍續藏》一○八冊

  

  《歸元直指集》二卷宗本集《卍續藏》一○八冊

  

  《西齋淨土詩》二卷梵琦著《卍續藏》一○八冊

  

  《諸上善人詠》一卷道衍撰《卍續藏》一叁五冊

  

  以上七種著述的作者,共計五人,蘧庵大佑(西元一叁二四─一四○七年)、道衍(即是明太宗的輔臣姚廣孝)、楚石梵琦(西元一二九六─一叁七○年),都是明初的人,妙葉撰成《寶王叁昧念佛直指》于洪武乙亥年(西元一叁九五年),也是明初人物。唯有宗本一人,發生了一些時代位置上的問題。

  

  依據《卍續藏》一○八冊的目錄所示:「《歸元直指集》二卷,明宗本集。」鹿園居士萬表所撰〈歸元直指序〉的年代,是很含糊地寫著「隆慶年次四月佛降生日」。「隆慶」是明穆宗(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的年號,該算是明末了。序中也對宗本其人,作了介紹說:「延慶一元宗本禅師,幼習儒,長從釋,悟徹性宗,專修淨土。」(注四)

  

  可是在淨土人的史傳資料中,沒有發現明末延慶寺的「一元宗本禅師」,倒發現了宋朝的「圓照宗本禅師」(注五)。在有關圓照宗本的資料中,又未發現撰有《歸元直指》的記載﹞也許正由于如此,又加上萬表的序末綴有「隆慶」年號,《卍續藏》的編者們,便將之標爲明代的人物了。

  

  李卓吾的《淨土決》,對于宗本禅師的《歸元直指集》,極爲欣賞。可見不論宗本是宋人或明人,《歸元直指集》的出現,當在李氏的《淨土決》之先。李氏已是明末早朝人物,宗本的時代,當然更早,所以本文將之列入明末之前的著述。

  

  注解

  

  渌田一念居士的《西方直指》序有雲:「或曰方今禅毒大發,波及吾儒,汝不衛儒,直搗禅巢,誠急,則治標之奇策也。」(《卍續藏》一○八.六一七頁下)

  

  《明史》卷二二一,「耿定向傳」有雲:「士大夫好禅者,往往從贽(李卓吾)遊。」參考聖嚴作〈明末的居士佛教〉(本書第四章)。依據古愚居士爲《蓮邦詩選》所撰的序中說:「明萬曆間,雲棲妙意庵廣貴,輯古今尊宿,贊西方、勸念佛、懷淨土、願往生之偈,分類撰成蓮華世界詩一局。」又雲:「淨願社玄颙長老,拾遺增錄一百余首,改其簽曰《蓮邦詩選》,囑余弁卷。」(《卍續藏》一一○冊)《卍續藏》一○八.二二一頁上。

  

  道衍的《諸上善人詠》第五十條,說圓照宗本是天衣義懷的弟子,于宋哲宗元符二年(西元一○九九年)。(《卍續藏》一叁五.一○五頁上)。

  

  袾宏的《往生集》卷上,也錄有「圓照宗本禅師」事迹(《卍續藏》一叁五.一四八頁上─下)。

  

  彭希涑的《淨土聖賢錄》卷叁(《卍續藏》一叁五.二五四頁下─二五五頁上)。

  

  喻昧庵的《新續高僧傳四集》卷四一。

  

  

    第四節明末淨土教文獻的立場

  

  若就文獻的角度而言,應當包括如前所舉淨土教的專書,以及明末諸師著述之中,所有涉及淨土問題的單篇和片段。唯于本節只介紹專書,其余留待另節敘述。

  

  現在根據前節表中排列者,另作次第,分別介紹: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此書作者幽溪尊者無盡傳燈(西元一五五四─一六二七年),是明末天臺學派的一代宗師。而天臺智者大師(西元五叁八─五九七年),重視禅觀,在其《摩诃止觀》中所述四種叁昧的常坐及常行二種,與淨土修法相當密切,所以他對淨土教的著述,有:1.《淨土十疑論》一卷,2.《阿彌陀經義記》一卷,3.《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4.《般舟證相行法》一卷(阙),5.《五方便念佛門》一卷。雖然,近代以來,有些日本學者,懷疑這些著述之是否出于智者大師的真撰或後人的僞托,論議紛纭(注一),于中國佛教史上,則從未有人提出異議。宋之四明尊者知禮(西元九六○─一○二八年),即依智者的《觀無量壽佛經疏》而撰《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注二),祖述天臺宗的淨土學。無盡傳燈,既傳天臺學,故撰《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以利行人,依其頌文,修習該經所示的十六種觀法。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如前所舉,天臺學派重視淨土教的弘揚,乃爲不爭之論。智者大師也留下了一卷《阿彌陀經義記》,至宋代,天臺宗山外派學者孤山智圓(西元九七六─一○二二年),也撰有一卷《阿彌陀經疏》(注叁),明初的蘧庵大佑(西元一叁叁四─一四○七年),視其教判立場,亦系天臺宗人,依五重玄義,准孤山判攝,撰《阿彌陀經略解》一卷(注四)。無盡傳燈,贊歎此書有雲:「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義阙。以略探廣,從容中道,余于吳門蘧庵大師《略解》見矣。」(《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自序,參見《卍續藏》九一‧七六四頁上─下)

  

  由于《阿彌陀經略解》太好了,故依之而撰《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也就是說,以《阿彌陀經略解》所述的內容,發揮圓滿中道的圓教淨土,這是對于經中所示「一心不亂」義,給予的評價。如其自序中說:「今之爲鈔,而特(題)爲「圓中」者,意以極樂依正爲妙有,一心持名爲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證于極樂之妙有;微妙有而莫顯于此心之真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則圓中圓滿,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爲鈔焉。意欲讀是(阿彌陀)經而修行者,顧名思義,誠宜一心不亂,而萬慮皆忘,則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續,則妙有之理顯。行成而見佛,心淨而華開。娑婆之印壞而極樂之文成。印壞所以空其情,是之謂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爲妙有。」(《卍續藏》九一‧七六四頁上─下)

  

  他將西方極樂世界及彼土彌陀等衆,釋爲妙有,正以其有,所以此土衆生,有佛的名號可持,有佛的國土可求往生。他又將此土衆生的持名念佛,釋爲真空,正以用綿綿不絕的念佛方法,達成一心不亂、萬慮皆忘的程度,心中空無一物,始能顯現極樂,本是真空。娑婆世界是假有,極樂世界則爲妙有而實真空。如此,乃是一行叁昧,或名念佛叁昧的修成。以天臺學的叁谛叁觀而言,《阿彌陀經》的淨土行,是即空即假中的「圓中」,不是空假中的「但中」。

  

  《淨土生無生論》:在明末之際,「唯心淨土,自(本)性彌陀」的思想,非常流行,此可在當時諸家作述之中,俯拾即是,那是禅宗的論調,所謂「明心見性」,是明自己原有的清淨心,見自己本具的佛性。《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華嚴經》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唯心淨土及自性彌陀的依據。《淨土生無生論》的理論,則早已見于昙鸾的《往生論注》卷下,可知淨土與禅,同出一源。

  

  此「生無生」叁字,有兩重意義:

  

  若能明白,心土相即、生佛不二之理,往生淨土,是生自己心中之淨土;得見彌陀,是見自性本具之彌陀。所以往生等于無生。

  

  依照一般佛法,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成相好的難行道,人從初發心而至成佛,不僅時間遙遠,也沒有把握在五濁惡世的生死輪回之中,經常親近叁寶和修持佛性。唯有仗彌陀願力,只要生到彼國,即不退墮,直到親證無生法忍,得心自在及色自在,然後倒駕慈航,普度衆生。著眼在于往生淨土,獲得無生法忍的果德成就。

  

  無盡傳燈,是天臺學者,偏重于觀行的理觀,故其著眼,在于第一重義。他以十門分析,以其「性具」理論的發揮,完成生即無生的觀點,頗有說服力。因此據其弟子正知,爲此書寫的跋文,有如下的記述:「幽溪大師,以性具圓理,闡淨土法門,著爲《生無生論》。初開演于新昌石城寺,每一登座,天樂盈空,大衆同聞,事非虛诳。誠五濁之大津梁,登九蓮之勝方便也。」(《卍續藏》一○八.八五七頁下)

  

  此書尚有其弟子正寂與玄颙的《淨土生無生論注》,孫弟子受教的《淨土生無生論親聞記》,都是很好的注解,利于讀者對《淨土生無生論》的了解。他們是在無盡大師座下,親聞過不知多少次的聽衆,對于筆記的整理,便完成了他們的作述。但是正寂在其注的序則說:「慮科文異帙,不便披尋,頃因會次,謬注數言,聊資初學。一往而視,似乎虛尚多骈,然所引悉經疏成言,未嘗妄加己意。」

  

  (《卍續藏》一○九.一頁上)受教在其序中,則承認:「非但數聽數承,兼複屢請屢問、隨聞隨記,散葉盈函。」(《卍續藏》一○九.叁五頁上)

  

  〈幽溪無盡法師淨土法語〉:這是一篇開示的記錄,從其文字結構和內容怪異的情形看出,是由其弟子正知整理而成,可能無盡本人未曾過目。其前半部,明唯心淨土與本性彌陀。示念佛方法,須得輕其愛、一其念、杜其境、忽其情。理路清晰,當系無盡所述。後半部則有好幾個觀點,與無盡的其他作述相違背。例如:1.此文主張「觀想」修法,是觀佛的丈六金身(注五),其《觀無量壽佛經圖頌》則說,當觀眉間白毫爲宜,觀相太難故(注六)。2.此文主張「凡行、住、睡臥,則一心稱名,凡趺坐時,則心心作觀。行倦則趺坐以觀佛,坐出則經行以稱名。」(注七)乃是稱名與觀相,交互並修。《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卻是不許將持名與觀佛相好,雜附並用的(注八)。3.此文列淨土行門爲正行與助行,助行分作世間行與出世行(注九)。《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依《觀無量壽佛經》的叁福業爲助行,未將助行再分世間與出世間行(注十)。

  

  《阿彌陀經疏鈔》:這是雲棲袾宏蓮池大師(西元一五叁五─一六一五年)畢生的兩大巨著之一,另外一部是《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義疏發隱》,略稱《菩…

《明末佛教研究 第二章 明末的淨土教人物及其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