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較宗教學▪P27

  ..續本文上一頁開,早已使宗教的觀念沖破了民族優越感的藩籬,到了耶稣的時候,也將猶太教的民族神耶和華,向「世人」公開了。在這之間,究竟是誰學了誰呢?

  (四)波斯王與猶太人

  其實,基督教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就已接觸到並也接收了東方的祆教,那是在公元前五叁八年,由于雅利安種族的波斯王居魯士,攻陷了巴比侖城,讓猶太人有了向東看文明的機會,這在本書第叁章第二節中已經講到一些。至于《舊約》聖經的絕大部分,便是在那以後才記錄成文。比如但以理是公元前六世紀的人,《舊約》第二十七篇(共叁十九篇),雖然托名爲〈但以理書〉,它的被人寫成現在這樣神話多于事實的記載,卻是晚在公元前一六七年至一六五年之間了,一個故事在迷信誇大的猶太人之間傳流講述了四百年來,尚存有多少真實性?已可想見了。

  當然,我無意要說基督是脫胎于佛教,因它並不像佛教,佛教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榮耀,我只是從曆史文化的線索上,找出一些比較推近的根據,以資說明佛教與基督教的交涉關系。只是彼此的發展,由于社會背景的互異而有所不同,佛教是超越了印度古宗教,同時也否定了神教的基本信念──神造萬物。耶稣是脫胎于猶太教,膨脹了耶和華,但卻沒有超越出神教的基本信念,乃至把他自己也變成了神格的人。但這神格人的問題,也給近二千年來的基督徒們傷透了腦筋,耶稣是神還是人?始終是神學上的一個難解的結。

  (五)誰是外邦人

  至于到了耶稣死了以後的基督教,跟印度宗教色彩相似的,也有很多。比如第五世紀的隱士皮拉古(Pelagius),以爲人類犯罪應由各自承當,不會因了始祖亞當的犯罪而有原罪,耶稣也不能代人贖罪,耶稣只是作爲救人的榜樣。這個思想在基督教的發展史上非常地特別,可惜被主教會議斥爲異端邪說。

  又有基督教的修道主義的形成,及禁欲思想的成長,均跟「

  外邦人」的批評及加入教會有關,雖然耶稣曾主張:「有爲天國的緣故自閹的」;「當複活的時候,人也不娶,也不嫁,乃像天上的使者一樣。」(〈馬太福音〉第十九章第十二節,第二十二章第叁十節)保羅也說:「我對著沒有嫁娶的和寡婦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哥林多前書〉第七章第八節)但是教士不許結婚,是受外邦人的影響,到了公元第叁世紀之初才規定的。那麼,「外邦人」又是誰呢?

  至于基督教的修道主義,是始于公元二七○年,有位叫作安多紐的隱士,舍棄了一切而獨自隱居,他以爲邪魔常用各種方法來苦害他,他總是禁食,祈禱不止,用克製肉體的方法與上帝親近。後來效仿他的人多了,漸漸也有了修道的集團。但這種方法,也是學自「異教」的,比如改善修道主義的帕科缪,他在公元叁一五至叁二○年間,在埃及南部創立了第一所基督教修道院,然而他本來是一個異教徒。

  所以,基督教的本質不變,但它能夠接受並利用外邦人的長處,正像《舊約》時代利用搶劫自外邦人的布,搭起他們奉神的幕。至于那些長處之中,有多少是來自外邦人的?冷眼旁觀,也許在外邦人看來,比他們自己更加明白。修道及禁欲,不過是一例。

  本來,一種文化吸收另一種文化,乃是不足爲奇的事,比如我們的佛教,在龍樹時代的大轉變,佛教的思想發展,也以印度的西北方更爲顯著,這都說明了佛教已經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刺激,最著名的犍陀羅佛教美術,那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所形成,我們佛教徒也不隱諱這種曆史的事實。

  (六)這是他們的策略

  基督教呢?他們是接受你、征服你、再消滅你。這在天主教表現得最徹底,他們慣用政治及武力;近代,他們加用策略與技術,比如他們對待中國的民間,准許供奉祖宗牌位,對佛教徒也用代亡魂祈禱超度的方法,對于中國的學者,承認儒家的上帝。然而,正像他們接受各式各樣的哲學及宗教一樣,是以「奴婢」的眼光來看待的。他們的警覺心很高,羅馬教廷,設有「非宗教問題秘書處」等的專門機構,凡有一種非天主或反天主的思想出現,他們就會立刻指定專人從事研究,以期達到轉變之而克服之的目的,他來接近你,乃至幫助你,而批判你。他們尚未了解你之前,即已有了現成的結論,所謂「研究」,僅是手段而已。所以,當你真的成了天主教的信徒之時,什麼祖宗牌位、儒家的上帝、哲學的觀念等等,便都是不合要求的「魔鬼」了。他們用懷柔的爭取、軟化的進攻、迂回的否定。因此,在傳教的策略運用上,天主教比新教更具有壓倒性的威脅,天主教對「外邦人」的「異教」,固然如此,對于新教,也采同樣的方法,比如一九六六年春季,臺北出現了天主教與各新教教派共同禮拜祈禱的運動,便是由于羅馬教廷的號召,可是,有許多教派的新教教士卻聯合起來,反對新舊聯合祈禱的運動,這是爲了什麼?請聰明的讀者,參罷!因爲,天主教的態度有了改變,從前是用的十字軍,現代是派遣的「聖誕老人」,你能說對聖誕老人也不歡迎嗎?

  不過,請不要誤會,以爲基督教的新教各派是弱者,他們新也好,舊也好,本質卻是一樣的,都在積極地爲了「神愛世人」而工作,新教與舊教鬥爭,新教各派間鬥爭(如果留心報紙,數據很多),更向佛教鬥爭,所以,香港有「道風山」,臺灣有龔天民,他們僅屬于信義會的一派,其工作的熱烈,已經可觀,以「研究」佛教,弱化佛教,而期消滅佛教。在一九六五年冬季,曾有一個外國教會,給臺灣分會的電報中,責斥臺灣的教士們,未能在其限期以內,把臺灣人口的百分之五十變爲基督徒而埋怨呢!因爲該一外國教會花了大量的資金,到目前爲止的臺灣,竟然尚有佛教等的其它宗教在大肆活動──這一資料,系由政府的有關部門所透露,相信它是可靠的。

  第二節 基督教與中國佛教

  (一)唐朝的景教

  我們知道,中國之有基督教,僅比佛教的輸入晚了六百年,那就是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六叁五年),大秦(波斯)景教的傳入。爲何稱基督教爲「景教」?據〈景教碑〉說:「功用昭彰,強稱景教。」(《大正藏》五四.一二八九頁中)乃是照明黑暗之功用,所以稱爲景教。

  說起景教的曆史,應該上溯二百年,在公元四叁一年的以弗所主教會議中,曾對一位教士納斯透留(Nestorius)的主張予以譴責,並公決以爲異端,而把他逮捕了流放到阿兒美尼亞去,他的書也全被焚棄,他相信耶稣本身兼具有神性及人性的兩種位格,這種「二性分離」的說法,無異是否定了耶稣是神之子的觀念,所以不合教會傳統的真解。然而,這一主張,竟能盛行于敘利亞及波斯等地。不論怎麼說,景教確是基督教的一支。那麼,景教與佛教之間又有什麼交涉呢?

  從景教對待佛教的態度上說,可以稱得上是溫和而虛心的一派。

  因爲唐代是佛教鼎盛的時代,景教初來中國,它的用語及標志,也盡量模仿佛教,從其〈景教碑〉及〈叁威蒙度贊〉(《大正藏》五四.一二八八─一二九○頁)中的文字,可以見到許多的佛教名詞,如「慈航」、「真寂」、「僧」、「大師」、「大聖」、「慈父」、「妙身」、「應身」、「法王」、「寺」、「功德」、「大施主」、「普度」、「阿羅诃」、「大德」等類;〈景教碑〉上也刻有蓮花。故也可說:景教乃是佛化的基督教。

  最有趣的,那位〈景教碑〉的作者名字,固然佛化了,他叫作「景淨」而不叫什麼保羅、彼得、約翰。尤其有趣的,這位「大秦寺僧」的教士,竟然還大膽地翻譯佛經,不過譯得很不象話。《貞元釋教錄》中有這樣的記載:「大秦寺波斯僧景淨,依胡本《六波羅蜜經》,譯成七卷。……景淨不識梵文,複未明釋教,……察其所譯,理昧詞疏。且夫釋氏伽藍,大秦僧寺,居止既別,行法全乖,景淨應傳彌屍诃教(案:彌屍诃的原文是Messiah──現代譯爲彌賽亞,即是救世主基督的意思),沙門釋子,弘闡佛經,欲使教法區分,人無濫涉。」(《大正藏》五五.八九二頁上)

  當時因爲般若叁藏初來華,不懂波斯語,也未解漢語,由于他人之勸請,而與景淨合譯了一部《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共爲十卷而僅譯七卷。他們兩人,彼此不能理解對方的語文,竟然譯起經來,自然是要鬧笑話了,故在譯成之後,獻于朝廷,唐德宗見了,不許流行,因其「雖稱傳譯,未獲半珠;圖竊虛名,匪爲福利。」(《大正藏》五五.八九二頁上)原來是景淨想藉此沽名,怪不得德宗皇帝要下如上的诏谕了。不過這也說明了,當時的基督教士,是與佛教友好的。

  但是景教在中國流傳了二百一十年,到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就被消滅了。

  (二)元朝的也裏可溫教

  往後,基督教又在元朝大興特興,那就是「也裏可溫教」,由于蒙古人的征伐歐洲,故與歐洲的基督教國家發生了關系,基督教士也跟著蒙古人的鐵騎,到了中國內地,再度複興起來,元世祖入主中華,基督教便以蒙古語「也裏可溫」之名,在中國傳布。也裏可溫的意思是福分人、有緣人、奉福音的人。

  根據清朝洪鈞的《元史譯文證補》中的〈元世各教名考〉說:「也裏可溫元之爲天主教,有鎮江北固山下殘碑可證;自唐朝時景教入中國,支裔流傳,曆久未絕,……也裏可溫,當即景教之余緒。」

  從這段文字看來,也裏可溫教即是景教的支裔而傳至蒙古的,但它加入了新自歐洲傳來的成分,當無可疑。因爲元世祖的母親別吉太後可能是基督徒,所以當馬可波羅觐見元世祖後,世祖便命他帶信給教皇,且請派道行高深的教士十人來華(見《馬可波羅遊記》)。因此而爲也裏可溫教形成了舊有的和新來的兩派。後來彼此攻擊,自相傾軋,跟隨元朝的蒙古勢力而興,也隨著蒙古王朝的滅亡而滅亡。

  但是,當也裏可溫教日正方中之際,從《至順鎮江志》的記載中看,單鎮江一區,一百六十七戶中即有一戶也裏可溫,六十叁人之中即有一人是也裏可溫;唯其…

《比較宗教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