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史概說 第六章 隋之佛教 國家之統一與佛教 第六節 叁階教

  第六節 叁階教

  

  首創叁階教于相州(河南省安陽縣)法藏寺的信行(西元五四○─五九四年),他以爲作爲末法衆生的罪惡凡夫,在心的深處,雖有惡的存在,然由于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故對一切善行法門,不應加于取舍批判,均宜普信普歸,即可消滅無始以來的罪障。他自己舍戒服勞役,于隋文帝開皇叁年(西元五八叁年)在相州光嚴寺,依據無盡藏行,建立了作爲布施行的修行法製。又于開皇九年,受文帝之召,入住長安的真寂寺,著作有《對根起行叁階集錄》、《叁階佛法》等凡叁十五部四十四卷,說明了他的教義。他在長安,置有化度(真寂寺)、光明、慈門、慧日、弘善等五寺,以弘其法。開皇十四年五十五歲示寂。

  

  信行將一切佛法,分類成爲:第一階的一乘佛法,第二階的叁乘佛法,第叁階的普法佛法,隋以後的當時社會,適當末法之時、穢土之處、破戒破見之人,應依第叁階的普法佛法來作救濟。更進而設立稱爲「無盡藏院」獨特的經濟施設。主張不以尊信阿彌陀佛,而以讀誦《法華經》之一經,作爲末法的救濟法門。同時說出了在末法時代沒有正法治化的王者,也沒有正法住持的僧寶,此乃暗示他對帝王的非難,以及對于佛教各派的貶斥,而導致于開皇二十年「有敕禁斷」其教之傳行。然其信者既衆,蔓延彌廣,故在隋唐之間,前後曾受到五次的彈壓。繼信行之後,以真寂寺爲中心,領衆活躍者,有僧邕、本濟、慧如、慧了等人,盛況延續到唐代。至于真寂寺,本系隋代高颎邸宅,于開皇叁年施作爲寺,至唐高祖武德二年(西元六一九年),改名爲化度寺,爲了募集財款而于寺內設置無盡藏院,所以成了叁階教的中心據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