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有所思考,那就是"智爲先導"。"智爲先導"到了什麼境界呢?最高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因爲前面有不退轉身語意業,不可動身語意業,那都是菩薩的境界,不可動身語意業那起碼是八地菩薩才有可能達到的,因爲八地菩薩是不動地;殊勝身語意業,就是可以起變化,可以現神通。所以第一是十種叁業;第二是十種具足;第叁是十種慧;第四是十種力;第五是十種善巧;第六是七覺支和叁定,也是十;第七是六度四範,六波羅蜜加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第八是十智力;第九是十王護持;第十是十度生,十超衆。一共提出了十個問題,每一個問題裏又有十個方面,最後文殊菩薩用一句話回答了,用哪一句話來回答呢?文殊菩薩回答的最重要的一句話是:"善用其心"。這叫十問一答,十問裏每一個問裏又有十,是一百個問題,乃至一千個問題一萬個問題,歸結到一點,"善用其心"這是一切問題的關鍵。所以《華嚴經》的中心思想,"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主宰,心是出發點,心是我們人的中樞樞紐,所以一切唯心。一切唯心並不是說其他的東西就不重要,其他的東西同樣重要,唯有心是作指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唯心"。這個"唯心"並不是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那個唯心,不是那個意思,而是說心可以指導一切,"爲善爲惡,在乎一心"。在十問一答中,文殊菩薩說,"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衆生住,恒不舍離,于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衆善。"在"善用其心"這四個字的提示下,文殊菩薩怎麼要求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善用其心",文殊菩薩說要"住去來今叁世諸佛",要使我們的心安住在叁世諸佛之道,使我們的心隨衆生住,恒不舍離。這裏如果把它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講,就是我們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上不離諸佛的教化,下不離度衆生的願力,那我們就可能做到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這兩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絕對不簡單,我想我們能夠時時刻刻接近它就可以了,最後真正要做到善用其心,那已經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了。但是我們一定不要灰心,這麼難,我們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不要這麼去想,時時刻刻走近它靠攏它就可以了,那就是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進步,每時每刻都在菩提路上不斷前進,"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要以淨化叁業作爲我們修行的基礎,作爲"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出發點,我們的叁業究竟包括一些什麼內容?叁業是和十善十惡相聯系的,我們如果有清淨的叁業,那一定是和十善相聯系,是行十善的結果;如果我們有一個染汙的叁業,那一定是行十惡的結果。十善十惡都離不開身、口、意,比如說,從十善的角度來講,我們身體的部分占叁條:"殺、盜、淫",一般叫身叁;口有四個方面,它在十種善業和十種惡業中占了四條,所以口很重要:"妄言、绮語、兩舌、惡口",占了四條;然後意也有叁條,叫:"貪、嗔、癡",是一種思想活動。所以叁業與這個十善十惡聯系起來講,一般叫做身叁口四意叁,也可以叫做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不貪、不嗔、不癡,就做到了十善,反之呢?就是十惡。有許多學佛時間長的朋友一定能夠記得下來,我們才接觸佛教的人不妨把它反複背幾遍,把它記住。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想到"善用其心,善待一切"?是從叁業出發。我們先問問這邊的女營員,身叁是什麼?(營員答:殺盜淫)
我們這邊的男營員,口四是什麼?(營員答: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把這十善十惡時時刻刻銘記在心,我們就能逐步地做到叁業清淨,逐步地在時時處處"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佛教在講到這些修行的德目時都講得很具體,講得具體有什麼好處呢?可以操作,現在就是叫作具有可操作性。因爲道德是一個很空洞的詞,只有把它具體化,具體到與我們的身心相聯系的德目上才具有可操作性。佛教講十善,可以操作,五戒,同樣可以操作。在所有這些修行德目上,比如說把"殺盜淫妄酒"這五個方面以戒律的形式把它規定下來,這就是一個非常非常慎重的事情。因爲戒是佛製定的,我們每個人受了戒就等于在佛前發了願,對佛有所承諾。如果我們在生活中不能遵守對佛的承諾,那就是一個最大的誠信問題。如果對佛都不能忠誠,對佛都不能遵守信用,那還說其他的什麼呢?所以把它用戒律的形式規定下來,就是要嚴格地約束我們每個人的身和口。五戒只管身和口,沒有管到意,只有說十善才管到我們的心理活動,才管到意。當然守戒和犯戒也不是一個單純的身口的問題,還是意爲先導。但是我們的意念你沒辦法規定他,一個初學佛的人你沒辦法規定他,說你不要貪、不要嗔、不要癡,他不是很具體的。如果用五戒的形式規定下來之後,噢!這個殺盜淫都和貪嗔癡有關,只有從思想上自守才能夠不犯五戒,所以他是把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推到前臺,然後把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個心,作爲修行的中心。因爲你只有把戒持好了,心靈才能淨化;反之,你只有心靈逐步地得到淨化,你持戒才能清淨,這些是互相影響、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居士的五戒、沙彌的十戒、比丘的二百五十戒、比丘尼的叁百四十八戒,每一條戒都是可以操作的,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件事不可以做,那件事不可以做,他是很具體的。如果是現代人看比丘戒二百五十條,他覺得有些事情非常的瑣碎,但是從一個僧人的要求來說,他只有那樣一些具體的約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具體的規定,操作性強,守起來才容易,才真正能夠知道時時刻刻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所以那二百五十條戒是佛的大慈大悲的心一種徹底的流露,那是真正培養僧才,真正鑄造龍象的一些具體的法則,那非常的重要。在這叁類戒品當中,居士戒、沙彌戒、比丘戒,它都沒有直接牽涉到我們的意業,看起來都是在身口二業上做文章,實際上呢,有一個叫做七佛通誡,叫"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那就是把叁業都包括在內,自淨自意嘛。只有能夠做到自淨其意,才能夠真正嚴格地遵守戒律,所以我們修行一切的法門都要把它落實在具體的生活當中、落實在具體的言行當中、落實在具體的德目當中,不能只是抽象的。
我們年輕人學佛,看了許多社會上流行的佛教入門的讀物。我覺得有許多書也講得非常的好,但往往也有一些不健康的傾向,好像說學佛是以心爲主,這個行爲是否檢點不必過于介意,這種傾向不健康。因爲學佛就是要改變我們的生活,使我們被煩惱汙染的生活變成清淨的生活,變成無染的生活。只有生活得到了改變,才能夠自利利他。生活得不到改變,要說去自利利他,那不可能。因爲我們每一件善事也好,每一件惡事也好,往往總是有對象的,不是孤立的。比如說我對朋友講了一句不誠實的話,當你反省起來的時候,你固然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責備,而對于你的朋友來講呢,可能對他造成一種誤導,由誤導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的消極的後果,我們就不說罪惡了,就說消極的後果,那個是不是對他人有影響啊。更不要說殺盜淫,那都是直接損害他人利益的。我們的思想在進步,你說你的思想如何的清淨,但是如果你做出來的都是殺盜淫妄酒,言和行脫節,言行脫節以後,不要說你自己所謂的清淨的心是空洞的,而且還會給自己給他人造成許多負面的影響、許多不良的後果。所以不要完全說我們以心爲主,社會上流行的兩句話是"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有時候這兩句話好像是對我們學佛人的一種諷刺,有時候呢,又是這些人的自我解嘲,說本來你是佛教徒嘛,怎麼今天也大吃大喝了,他就拿出這兩句話來,"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像這樣一種不嚴肅的學佛的心態和表現,對佛門固然有影響,但是最有影響、直接受害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淨行品文殊菩薩十問一答,中心理念就是要我們善用其心,這可以說是修習一切善法的一個總綱,核心思想。那麼具體到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所以在十問一答最後那一段裏就講到,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用心才能獲得一切勝妙功德?然後文殊菩薩就從一百四十一個方面給我們提出了如何面對我們每時每刻所經曆的一切境界,如何用心,如何善用其心,這是非常具體的。這一百四十一首偈子,可以分爲九大類,究竟把它分成多少類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按照這些要求去落實它。像這樣地用心究竟對自己對周圍的人有什麼好處呢?我想這是不言而喻的。因爲我們今天的社會可以說是一個充滿了仇恨的社會,充滿了嫉妒心的社會,充滿了人我是非鬥爭的社會。不但人與人之間表現爲關系緊張,利害沖突時時刻刻都會發生,人與大自然也是如此,整個大自然可以說包括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世間就是有生命的,一切有生命的生存環境;器世間呢,就是一切沒有生命的生存環境。我們人類總是提一些只顧自己,不顧客觀環境的口號。比如說,我們要大力地發展生産,不斷地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這個口號聽起來應該說非常非常有力度、有誘惑力,但是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大力發展生産"的背後隱藏著多少隱患,有多少大自然會被破壞,有多少動植物會遭到災難,有多少山林會被破壞,有多少河流會被汙染,有多少物種會滅絕,所以說"大力發展生産"的背後,就是整個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大力發展生産,不斷提高我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這一代人要吃掉我們以後許多代人的糧食,會花掉以後許多代人的消費品,那麼進一步就可以想象,就是說你發展的太快,其結果是什麼呢?其結果是我們人類整個地球村的毀滅就提前了。我想這個話在今…
《善用其心 善待一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