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念法門
各位居士,大家早上好!
(大衆:阿彌陀佛!)
去年給大家講《維摩經》,結果沒講完,後來由明海法師來講,所以,大半年沒給大家做講座了。去年寒假以後,這裏的講座也停了,因爲常住的事情比較多,人手總是不夠用,所以講座一直沒有恢複。本來這個講課,就是作爲僧團或者佛教協會,應該經常不斷地舉行的一種活動,所謂引導在家信衆、出家信衆,共修共學,那必須要通過講法來落實,如果不能講法,共修共學往往就會出偏差,所以說講法應該堅持。居士們也一再要求,作爲僧團或者佛教協會應該主動地來做這件事情。在各位居士的督促之下,要求之下,我們來講,好像就被動了一點。不管怎樣,我們會盡量在每個禮拜派人來講,不一定都是我講。
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是“八念法門”。
我過去也給大家講過“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今天所講的八念,就是在六念之外再加上“念出入息、念死亡”。
這個八念法門是佛教在修禅定的時候,産生了恐怖心理,自己在單獨修定,比如說,修不淨觀、修九想觀時,把我們這個身體看作是一種非常不清淨的,由膿血、骨骼、屎尿,總而言之,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結合起來的,虛假的一個身體。由于我們能夠把自己的身體,看清了、看破了,對這個身體不産生愛染之心。我們人的欲望會逐步的淡化下來,才會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心來觀察。
人生的種種問題,從哪裏産生的呢?我們的心總在向外。外界是什麼東西呢?外界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爲了滿足我們感官的需求、刺激,就拼命地向外去求。如果我們一個人追求的願望,過分地強烈,那我們的煩惱就重。壓力重了,思想負擔就重。我們一個人如果又有煩惱,又有壓力,又有重重的思想負擔,你說我們還怎麼生活?還怎麼工作?還怎麼來做一切事業?
那麼要使煩惱淡化,要使壓力減輕,那只有從這個禅定當中來觀察我們的身體,那不過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
我們只要能使自己的身體具備一定的熱量,維持生命的活動,從事善法的修行,就可以了。不要有過剩或者過分的追求,因爲它對身體來說,不是幫助而是一種戕害。
我們在座的大多數人,都有生活經曆、生活經驗,我們就可以來反省自己的生活經曆。是那種過分追求的生活快樂,還是那種清心寡欲、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生活更快樂?大家可以比較。
所以說,八念法門,是我們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如果産生了恐懼,覺得這個人無依無靠,那怎麼辦呢?你就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亡。
當然,一口氣可以把這八件事都說出來,但是具體做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
比如說,我們在打坐,正精進的時候,忽然産生一種恐懼感,覺得魔王來了,死亡到了,覺得自己的身心一下子不知所措。又不能夠馬上找到解除迷惑的人,這個時候怎麼辦?你就念佛。
念佛的什麼呢?我們平常所說的念佛,都是比較抽象。你就把念佛當作一種工具,來降伏自己的妄想、雜念和煩惱。那麼在禅定過程中,在修行過程中,産生了恐懼的時候,念佛就很具體。
比如說,念佛的名號。佛的名號不是指阿彌陀佛,也不是指藥師佛,而是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他都具有十種名號。
我們在寺院裏做功課的時候,所謂單日彌陀,雙日佛。雙日佛就是念大忏悔文裏面的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在開始的時候,要誦如來的名號,也就是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一共有十種名號,每一種名號都代表一種功德,代表佛的一種德行。我們能夠念如來,佛是乘如如智,來到人間教化衆生,我也是佛教化的衆生之一。那麼你這時候就會想到有種依靠,佛與我同在,我與佛是結合在一起的。那你就覺得你的恐懼會慢慢、慢慢地消除。
南無如來,應供,佛是天人師,是無上福田,我要以身心來供養佛。供養香,供養花,供養果,還要供養我們的身心。身心怎樣來供養呢?如法修行來供養。這個時候,我們發起這個心來,發起這樣的供養心來,你的精神馬上就會煥發起來,覺得有使命、有責任,不被一切天魔所擾亂,你的信念馬上就增強了,就能夠繼續地來修禅定。
所以說,首先念佛的名號。第二是念佛的相好。
念佛的相好,這個“念”帶有觀察的意思,它是內心的一種意念活動、觀察活動。
我們在修禅定時,或者在用功的時候,或者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寂寞無依。這個時候你就念佛的相好。
當然,我們大殿裏供奉的佛,是泥塑、石頭雕,是人工製作出來,人工製作的這尊佛像,就是佛的真身的一種體現,我們就要把大殿裏供奉的佛像,把你家裏佛堂供奉的佛像,當作是佛的真身一樣,這樣來觀察,來意念。
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佛的相貌圓滿,功德具足。就會成爲我們信念上的一種依靠,會使我們增強無窮的力量,那麼你的恐懼就會消失。
第叁,要念佛的禅定。
佛有甚深的禅定。佛的禅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佛的一切功德,都從禅定中生。佛的禅定非世間禅定所能比。與佛同行,與佛同定。在這樣的一種信念之下,你的恐懼心、怖畏心就會隨之消失。
第四,念佛的智慧。
佛是法中王,具有大智慧,徹解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現在學佛修禅定,目標就是要達到佛的智慧,那麼你就會産生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戰勝你在修行中所遇到的種種障礙。
第五,念佛解脫。
佛出世間,解脫了所有的生死障礙,世間一切的障礙,對佛來說都是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是如法自在,得大自在,對于世間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無所牽挂,所以說念佛的解脫,目標也是要求解脫。這樣就能解除修行過程中的恐懼,
第六,念佛大悲。
佛祖有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對一切衆生看待平等,就像對待羅侯羅一樣。都要慈心悲心,與樂拔苦,佛既然能夠與樂拔苦,我們在修行當中,所有的障礙,正是佛陀要解除、要照耀、要濟度的對象,所以我們有了依靠。有了依賴,能夠得救,這樣,我們的精神就能振作起來,就會覺得我在佛的身邊。佛能自在,我也能自在。佛能解脫我也在追求解脫。佛有大慈悲,我們正是在佛陀的悲懷中修行、學佛。
所以,念佛有六個方面的內容,就是念佛是名號、相好、禅定、智慧、解脫、大悲。
這樣一個念佛的信念就很具體,就能夠排除我們在修行中來自各方面的障礙。當然,這種障礙、具體來說,是指魔障。魔障包括四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面對的各種幹擾,佛把它歸結爲四魔。
(二)念法
法有兩種,一種是佛說的十二部經,又叫叁藏十二部,這個叫做法聚。就是這個法一類一類,有的叫做經,有的叫做律,有的叫做論,所以經藏、律藏,這個一類一類,一章一章的,叫做聚。第二叫法義。法聚用佛教的名詞講叫能诠;法義叫所诠。用現在的語言來說,法聚是載體,法義就是截體所表達的內容。
法義、法聚具體表現到佛法,其作用有六個方面。
第一叫巧出。巧是方便的意思,能夠以善巧方便引導衆生出離叁界,所以叫巧出。
第二叫得今世界。我們能夠以善巧方便來修行,就是在種因,同時也是在結果,這個果報不是要等到來生後世,佛教修行的一切善因善果,都是同時的,都是當下的。因和果看起來是有階段性的,但實際上,這個階段性是不存在的。因爲因果的相續是在一分一秒,中間沒有斷層,就像大江的流水一樣,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中間沒有斷層。如果因果之間有斷層,那就是佛教說的斷界外道。因果之間沒有斷層,也沒有一個人能夠主宰這個因果。因爲因果是隨因緣而起,中間沒有一個主宰者,所以它又不是常見。因爲佛教講諸行無常,不落斷見,諸法無我,不落常見,所以佛法是講非斷非常。那麼得今世果,就是現法涅磐,當下能受用。
第叁、無熱惱
佛法是清涼之法,能夠教導我們遠離煩惱,爲什麼稱煩惱爲熱惱呢?熱就是不冷靜。一個人只要一時一刻不冷靜,就要沖動,一沖動就要造惡業,所以佛法又是無熱惱。
從它的作用來說,從它能夠使衆生保持清涼的作用出發,佛法又是無熱惱。
熱惱分爲:身惱和心惱。
表現在身體上的煩惱或者熱惱,就是殺、盜、淫。
表現在心理上的熱惱是貪、嗔、癡。
第四、佛法是不待時
不待時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修習禅法隨時隨地都可以,不是說早上能修,晚上就不能修;年輕人能修,年老的人就不能修;也不是說現在能修,將來就不能修。
所以佛法是在一切時中都可以修行,一切時中,都是好的時間因緣,晝夜六時恒吉祥。
這就是佛法對于時間、機遇的一種界定。
不待時意味著我們修行的機會,成就的機會,隨時都存在。
不待時,這種觀念,如果我們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運用的好,我們時時刻刻都有機遇,就看你善不善于把握。善于把握的人,時時刻刻都有收獲,時時刻刻都有進步,時時刻刻都有成就;不善于把握的人,他就會失去很多的機遇。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把握好不待時這種觀念。
不待時又分爲行不待時,處處可以修行;果不待時,修行就有成果。
第五、能到善處
修學佛法,比如說修禅定慧,叁十七道品,這些佛法的內容,能夠指引我們到達善處。
善處是什麼呢?就是得到好的果報。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能夠到極樂世界,就是善處;我們修五戒十善,能夠保持人身,得升天上,那也是善處。
善處包括叁善道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是善處,就看你修行的程度怎麼樣,功夫怎麼樣,決心怎麼樣。
第六、佛法又能通達無礙
爲什麼佛法能夠通達無礙呢?因爲佛法有叁法印,或者說一實相印,能夠衡量、鑒定、印證,一切法…
《八念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