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佛法還是非佛法,是正法還是非正法,都可以用叁法印來加以衡量和印證。
所謂叁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
這些抽象的道理,聽起來就像丈二金剛摸不到頭腦。我們不妨用簡單的、淺顯的比喻來說叁法印。
我們要理解叁法印和每個人生活緊密相連,不是離開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也不是離開了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另外有一個叁法印。因爲叁法印就是要來印證一切萬法的。
第一個就是諸行無常。
行是什麼意思呢?行本身就是運動的意思。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在佛法上的定義,行是造作義。爲什麼是造作呢?因爲世間一切諸法,都是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産生的,在一定的因緣條件下産生的東西,它就一定會受到一定的因緣條件環境的製約。這種製約顯得最明顯的,就是在那裏生滅不停地變化。比如說,我們兩個人見面,彼此都微笑,很親密一樣,如果我說一句令你不高興的話,笑馬上就沒有了,是不是無常的?我國現在正流行非典型性肺炎,我們在座的都很好,如果有一個得非典型性肺炎的人走到我們這裏來了,我們這些人可能會被感染,感染了以後,本來是很健康的人,馬上就得病。這些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可以看到我們造作的無常性、運動性,實際上我們坐在這裏穩穩當當,每個人好象都沒有變化,其實,並非這樣,因爲變又叫遷流,它是流動的,時時刻刻都在流動地方。
西方有位哲學家說,我們在過河的時候,每一腳不會踩到同一條流水,那就是遷流。
我們的心念在流動,我們的身體在流動,這一座樓房在流動,這個宇宙萬物都在流動,都在變遷,這個變遷是分分秒秒的事。絕對不是說,今天13號,明天14號,13號變一下,14號變一下;也不是說在13號的一點鍾變一下,兩點鍾變一下,叁點鍾變一下,也不是;一小時六十分鍾,一分鍾六十秒,一秒鍾就沒辦法分了,那每一秒裏還有無盡的刹那、刹那、刹那。變就是這麼變,它是把無窮的動態,爲了表達起見,規定一分鍾,一秒鍾,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一年,兩年。把無窮無盡的動的東西,把它慢慢地壓縮,壓縮到一秒。
佛在2500年以前,他已經以他的大智慧,觀察到我們宇宙人生的變化,觀察到遷流不息。他只能用這樣的話來表達世間萬物的屬性,叫諸行無常。
在這個遷流變化當中,有沒有人能夠做得了主宰?今天13號,我就說是12號,行不行呢?不行。到了60歲,硬說是20歲,人家相信不相信呢?不相信。就是說,在這個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主宰,沒有一個能自在的“我”,在那個地方能夠做主,所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
諸法無我是從哪個地方來分析的呢?
諸行是指包括我們人身在內的宇宙萬事萬物。這個諸法無我,主要是說,我們個體的生命,在宇宙萬事萬物當中做不了主,找不到一個主宰。從五蘊來找,色、受、想、行、識,誰是我呢?從六根來分,眼、耳、鼻、舌、身、意,誰是我呢?從十二處來分,六根六塵,誰是我呢?從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當中,找不找得出我來呢?找不出我來。如果說十八界每個裏面都有一個我,那就分爲十八個我,既然有十八個我,我在哪裏?有十八個我,哪個我能夠自在啊?
所以說,諸法無我,這是一個法,印的法,印者決定義。
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能夠了解了、證得了這樣一種堅定的認識,世間一切法就寂滅。什麼叫寂滅?就是一切法,你都參透了、看破了、自在了。自在什麼呢?自在就是寂滅、涅磐。寂滅、涅磐就是證得了二無我,所取得的一種成果。涅磐是果,是二無我所顯示的一種結果,所以叫做寂滅涅磐。
叁法印是世間萬法的決定義,能夠通達叁法印,能夠證得叁法印,就能夠對世間一切的邪見、偏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所謂的外道種種見解,都能夠迎刃而解,所以這是念法的意義。
(叁)念僧
僧分爲聖賢僧和凡夫僧。
包括佛在世的時候,也說我在僧數,佛也是僧團的一員。僧最根本的意義是什麼呢?是謂有戒才有僧,包括我們四衆弟子亦如是,有戒才有四衆弟子,沒有戒,佛弟子這個詞不存在。當然,我們作爲四衆弟子來說,每一衆戒律各不相同,每一衆只要是把你本所受戒保持清淨,就算是如法弟子。
什麼是本所受戒呢?
比如說,我們歸依了叁寶,叁寶就是戒。那麼我們歸依佛竟,甯舍身命,誓不歸依邪門外道,守這一條,這一條就是戒;歸依法竟,甯舍身命,誓不歸依外道典籍,這也是戒;歸依僧竟,甯舍身命,誓不歸依外道邪衆,這也是戒。所以能夠嚴守叁歸,作爲在家佛弟子,也算是清淨弟子。如果說在家弟子又受了五戒,保持五戒的清淨,受了菩薩戒,保持菩薩戒的清淨,各位出家的二衆,亦複如是,都要保持本所受戒的清淨,那就算是佛弟子。
這裏所說的念僧,主要是指聖賢僧和持戒清淨的福田僧。
作爲福田僧,有五個條件:
1、戒衆具足,2、禅定衆具足,3、智慧衆具足,4、解脫衆具足,5、解脫知見衆具足。
我過去曾給大家講過,所謂戒衆具足,住戒不傾動。持戒清淨就好象我們的身體坐在這裏如如不動,所以住戒不傾動,坐在這裏穩當。
禅定比做什麼呢?引禅定弓,坐在這裏,手持一把弓。智慧是什麼呢?智慧是一支箭。持禅定弓,放智慧箭。智慧箭做什麼呢?破煩惱魔,得解脫。然後,在解脫中出生智慧,那就是解脫知見。
這又叫五分法身,或禅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
作爲僧寶,它一定要具足這五個方面。
作爲在家居士怎麼辦呢?也一樣,也要持本所受戒,清淨無染,戒身具足,然後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煩惱魔,得解脫,于解脫中獲得智慧。
佛弟子衆的一切根本功德住處,就是我,有戒就有一切功德。無戒一切功德沒有寄存的地方,沒有修戒,一切功德無從談起。
在《大智度論》上有個比喻,說持戒、禅定、智慧,這叁樣是我們的財富,解脫、解脫知見就是勢力,有力量。有財富才有力量,沒有財富就沒有力量。說一個人有法力,有法才有力,法力無邊,有法而産生的力量。法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那是法,那是財富,解脫,解脫知見,那是力量,那是勢力。
僧又叫福田僧,我們怎麼樣來耕種這快福田呢?
要以智慧禅,耕出結使,什麼叫結使呢?結就是纏繞,我們的心裏不快活,我們的疙瘩解不開;使是一種趨動,現在我們常講利益的趨動,我們在叁界當中不能出離,就是煩惱在趨動我們。
我們要以智慧犁耕出結使,以四無量心魔治調柔,諸檀越下信施種子,澆灌清淨心如水,結出今世、後世叁乘聖果。
(四)念戒
戒有有漏戒、無漏戒。
有漏戒又有律儀戒、定共戒。
律儀戒是需要守持;定共戒是需要修持。
律儀戒包括七衆所受戒,定共戒是得到了禅定,不追求世間的五欲,自自然然,所産生的戒,它是通過修定所得到的戒。戒律裏也有種種的分別,大體說起來,有以下一些具體的分析。
第一,是清淨戒,持戒清淨,無有毀犯,就像一塊美玉一樣,沒有瑕穢。
第二,是不缺戒,就是不毀犯四重戒以外這些重戒。四重戒就是殺、盜、淫、妄。這是四個根本戒,從五戒來說,除了根本戒不能毀犯,第五是飲酒戒,飲酒戒在五戒裏邊,雖然不是根本戒,但它是重戒,如果有所毀犯那就是缺戒。比丘戒,除了四根本戒像十叁僧殘戒等,這個都是重戒,如果有所毀犯,就是缺戒。所謂不缺戒,就是除了四根本戒不犯,連重戒也不犯。
第叁,叫不破戒。大體上說起來,表現于身體上所犯的戒叫缺戒,表現于口所犯的戒名爲破戒。或者說大罪叫缺戒,小罪叫破戒。不破戒就是既沒有缺戒的過失,更沒有破戒的過失。
第四,叫不穿戒
就是善心回向涅槃,不令結使,及惡覺觀得入。
第五,叫雜戒。
我們世間的果有兩類:所謂出世間的果就是涅磐。世間的果就是人天福報,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一心一意,走向涅磐,這就是不雜,如果說今天修行想著成佛,明天又想著人天福報,這就雜起來了。持戒要不雜,要把持戒的功德回向給涅磐,爲無漏法而持戒。不爲有漏法而持戒。
第六,叫自在戒。
自在戒就是說,我們在持戒的時候,要隨戒,不要隨外緣,我們行走坐臥,都以戒爲師,不隨外緣,不隨惡因緣而毀犯戒體,也就是說在持戒的時候,自己完全做到了自覺,自覺也就是自在,不能自覺地持戒那就不能自在。
第七,不著戒。
隨緣我們持戒已經到了自覺自在的境界,于戒能夠不生愛著、我慢之心。做爲佛弟子,持戒是自己應盡的、應守的一個原則。本分事,持戒清淨,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正因爲能持戒清淨,所以才是世間的福田,所以叫不著。就是不産生我慢,不在戒律上面起執著。戒律上面的執著,實際上就是法的執著,對世間的東西不執著,對法也同樣不能執著。比如一個人犯了法,進到牢獄裏邊去帶上了枷鎖,受到了約束,忽然有一天刑滿釋放,出來後雖然沒有牢獄裏邊的枷鎖,他又弄了一個金子做的枷鎖帶起來,雖然枷鎖的質量很好,畢竟使他不自由。持戒清淨,起了執著,起了我慢,就好比帶了金子的枷鎖一樣,那同樣不得自在。
第八,持戒清淨爲智者、聖者所贊歎。
智者、聖者就是諸佛菩薩,聲聞羅漢,持戒不清淨,也有人贊歎,那就是魔王贊歎,“我的魔子魔孫又多了一個”,持戒清淨,諸佛菩薩贊歎。
所以說在念戒的時候,要從這八方面來思考,你就能夠斷除魔障。你就會精進勇猛地修行。排除一切障礙。
(五)念舍
舍和施稍微有點不同,舍包括施舍和舍諸煩惱。要把煩惱捐棄,也有種舍心,爲什麼呢
一個人有煩惱,往往他並不覺得煩惱。不覺得自己煩惱,覺得自己挺好的。比如說,有邪見的人,他就覺得自己的知見很正確,他不舍。
施,主要是指自他之間産生的一種相互關系。一般有兩種…
《八念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