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八念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佛法还是非佛法,是正法还是非正法,都可以用三法印来加以衡量和印证。

  所谓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

  这些抽象的道理,听起来就像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我们不妨用简单的、浅显的比喻来说三法印。

  我们要理解三法印和每个人生活紧密相连,不是离开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不是离开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另外有一个三法印。因为三法印就是要来印证一切万法的。

  第一个就是诸行无常。

  行是什么意思呢?行本身就是运动的意思。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佛法上的定义,行是造作义。为什么是造作呢?因为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产生的,在一定的因缘条件下产生的东西,它就一定会受到一定的因缘条件环境的制约。这种制约显得最明显的,就是在那里生灭不停地变化。比如说,我们两个人见面,彼此都微笑,很亲密一样,如果我说一句令你不高兴的话,笑马上就没有了,是不是无常的?我国现在正流行非典型性肺炎,我们在座的都很好,如果有一个得非典型性肺炎的人走到我们这里来了,我们这些人可能会被感染,感染了以后,本来是很健康的人,马上就得病。这些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可以看到我们造作的无常性、运动性,实际上我们坐在这里稳稳当当,每个人好象都没有变化,其实,并非这样,因为变又叫迁流,它是流动的,时时刻刻都在流动地方。

  西方有位哲学家说,我们在过河的时候,每一脚不会踩到同一条流水,那就是迁流。

  我们的心念在流动,我们的身体在流动,这一座楼房在流动,这个宇宙万物都在流动,都在变迁,这个变迁是分分秒秒的事。绝对不是说,今天13号,明天14号,13号变一下,14号变一下;也不是说在13号的一点钟变一下,两点钟变一下,三点钟变一下,也不是;一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一秒钟就没办法分了,那每一秒里还有无尽的刹那、刹那、刹那。变就是这么变,它是把无穷的动态,为了表达起见,规定一分钟,一秒钟,一天,两天,一月,两月,一年,两年。把无穷无尽的动的东西,把它慢慢地压缩,压缩到一秒。

  佛在2500年以前,他已经以他的大智慧,观察到我们宇宙人生的变化,观察到迁流不息。他只能用这样的话来表达世间万物的属性,叫诸行无常。

  在这个迁流变化当中,有没有人能够做得了主宰?今天13号,我就说是12号,行不行呢?不行。到了60岁,硬说是20岁,人家相信不相信呢?不相信。就是说,在这个迁流变化当中没有主宰,没有一个能自在的“我”,在那个地方能够做主,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从哪个地方来分析的呢?

  诸行是指包括我们人身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这个诸法无我,主要是说,我们个体的生命,在宇宙万事万物当中做不了主,找不到一个主宰。从五蕴来找,色、受、想、行、识,谁是我呢?从六根来分,眼、耳、鼻、舌、身、意,谁是我呢?从十二处来分,六根六尘,谁是我呢?从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当中,找不找得出我来呢?找不出我来。如果说十八界每个里面都有一个我,那就分为十八个我,既然有十八个我,我在哪里?有十八个我,哪个我能够自在啊?

  所以说,诸法无我,这是一个法,印的法,印者决定义。

  诸行是无常的,诸法是无我的,能够了解了、证得了这样一种坚定的认识,世间一切法就寂灭。什么叫寂灭?就是一切法,你都参透了、看破了、自在了。自在什么呢?自在就是寂灭、涅磐。寂灭、涅磐就是证得了二无我,所取得的一种成果。涅磐是果,是二无我所显示的一种结果,所以叫做寂灭涅磐。

  三法印是世间万法的决定义,能够通达三法印,能够证得三法印,就能够对世间一切的邪见、偏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所谓的外道种种见解,都能够迎刃而解,所以这是念法的意义。

  (三)念僧

  僧分为圣贤僧和凡夫僧。

  包括佛在世的时候,也说我在僧数,佛也是僧团的一员。僧最根本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谓有戒才有僧,包括我们四众弟子亦如是,有戒才有四众弟子,没有戒,佛弟子这个词不存在。当然,我们作为四众弟子来说,每一众戒律各不相同,每一众只要是把你本所受戒保持清净,就算是如法弟子。

  什么是本所受戒呢?

  比如说,我们归依了三宝,三宝就是戒。那么我们归依佛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邪门外道,守这一条,这一条就是戒;归依法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外道典籍,这也是戒;归依僧竟,宁舍身命,誓不归依外道邪众,这也是戒。所以能够严守三归,作为在家佛弟子,也算是清净弟子。如果说在家弟子又受了五戒,保持五戒的清净,受了菩萨戒,保持菩萨戒的清净,各位出家的二众,亦复如是,都要保持本所受戒的清净,那就算是佛弟子。

  这里所说的念僧,主要是指圣贤僧和持戒清净的福田僧。

  作为福田僧,有五个条件:

  1、戒众具足,2、禅定众具足,3、智慧众具足,4、解脱众具足,5、解脱知见众具足。

  我过去曾给大家讲过,所谓戒众具足,住戒不倾动。持戒清净就好象我们的身体坐在这里如如不动,所以住戒不倾动,坐在这里稳当。

  禅定比做什么呢?引禅定弓,坐在这里,手持一把弓。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一支箭。持禅定弓,放智慧箭。智慧箭做什么呢?破烦恼魔,得解脱。然后,在解脱中出生智慧,那就是解脱知见。

  这又叫五分法身,或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作为僧宝,它一定要具足这五个方面。

  作为在家居士怎么办呢?也一样,也要持本所受戒,清净无染,戒身具足,然后引禅定弓、放智慧箭,破烦恼魔,得解脱,于解脱中获得智慧。

  佛弟子众的一切根本功德住处,就是我,有戒就有一切功德。无戒一切功德没有寄存的地方,没有修戒,一切功德无从谈起。

  在《大智度论》上有个比喻,说持戒、禅定、智慧,这三样是我们的财富,解脱、解脱知见就是势力,有力量。有财富才有力量,没有财富就没有力量。说一个人有法力,有法才有力,法力无边,有法而产生的力量。法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那是法,那是财富,解脱,解脱知见,那是力量,那是势力。

  僧又叫福田僧,我们怎么样来耕种这快福田呢?

  要以智慧禅,耕出结使,什么叫结使呢?结就是缠绕,我们的心里不快活,我们的疙瘩解不开;使是一种趋动,现在我们常讲利益的趋动,我们在三界当中不能出离,就是烦恼在趋动我们。

  我们要以智慧犁耕出结使,以四无量心魔治调柔,诸檀越下信施种子,浇灌清净心如水,结出今世、后世三乘圣果。

  (四)念戒

  戒有有漏戒、无漏戒。

  有漏戒又有律仪戒、定共戒。

  律仪戒是需要守持;定共戒是需要修持。

  律仪戒包括七众所受戒,定共戒是得到了禅定,不追求世间的五欲,自自然然,所产生的戒,它是通过修定所得到的戒。戒律里也有种种的分别,大体说起来,有以下一些具体的分析。

  第一,是清净戒,持戒清净,无有毁犯,就像一块美玉一样,没有瑕秽。

  第二,是不缺戒,就是不毁犯四重戒以外这些重戒。四重戒就是杀、盗、淫、妄。这是四个根本戒,从五戒来说,除了根本戒不能毁犯,第五是饮酒戒,饮酒戒在五戒里边,虽然不是根本戒,但它是重戒,如果有所毁犯那就是缺戒。比丘戒,除了四根本戒像十三僧残戒等,这个都是重戒,如果有所毁犯,就是缺戒。所谓不缺戒,就是除了四根本戒不犯,连重戒也不犯。

  第三,叫不破戒。大体上说起来,表现于身体上所犯的戒叫缺戒,表现于口所犯的戒名为破戒。或者说大罪叫缺戒,小罪叫破戒。不破戒就是既没有缺戒的过失,更没有破戒的过失。

  第四,叫不穿戒

  就是善心回向涅槃,不令结使,及恶觉观得入。

  第五,叫杂戒。

  我们世间的果有两类:所谓出世间的果就是涅磐。世间的果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一心一意,走向涅磐,这就是不杂,如果说今天修行想着成佛,明天又想着人天福报,这就杂起来了。持戒要不杂,要把持戒的功德回向给涅磐,为无漏法而持戒。不为有漏法而持戒。

  第六,叫自在戒。

  自在戒就是说,我们在持戒的时候,要随戒,不要随外缘,我们行走坐卧,都以戒为师,不随外缘,不随恶因缘而毁犯戒体,也就是说在持戒的时候,自己完全做到了自觉,自觉也就是自在,不能自觉地持戒那就不能自在。

  第七,不著戒。

  随缘我们持戒已经到了自觉自在的境界,于戒能够不生爱著、我慢之心。做为佛弟子,持戒是自己应尽的、应守的一个原则。本分事,持戒清净,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正因为能持戒清净,所以才是世间的福田,所以叫不著。就是不产生我慢,不在戒律上面起执著。戒律上面的执著,实际上就是法的执著,对世间的东西不执著,对法也同样不能执著。比如一个人犯了法,进到牢狱里边去带上了枷锁,受到了约束,忽然有一天刑满释放,出来后虽然没有牢狱里边的枷锁,他又弄了一个金子做的枷锁带起来,虽然枷锁的质量很好,毕竟使他不自由。持戒清净,起了执著,起了我慢,就好比带了金子的枷锁一样,那同样不得自在。

  第八,持戒清净为智者、圣者所赞叹。

  智者、圣者就是诸佛菩萨,声闻罗汉,持戒不清净,也有人赞叹,那就是魔王赞叹,“我的魔子魔孙又多了一个”,持戒清净,诸佛菩萨赞叹。

  所以说在念戒的时候,要从这八方面来思考,你就能够断除魔障。你就会精进勇猛地修行。排除一切障碍。

  (五)念舍

  舍和施稍微有点不同,舍包括施舍和舍诸烦恼。要把烦恼捐弃,也有种舍心,为什么呢

  一个人有烦恼,往往他并不觉得烦恼。不觉得自己烦恼,觉得自己挺好的。比如说,有邪见的人,他就觉得自己的知见很正确,他不舍。

  施,主要是指自他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一般有两种…

《八念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与报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