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叫财施,一种叫法施。在有的经书上讲,有三种施,除了财施、法施之外,还有无畏施。
无畏施就是安全的布施,给人力量,给人信心。
还有的经书上讲,除了无畏施之外还有同喜施。同喜施就是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或好事,人家有好事我也同样欢喜、高兴。别人有好事,我不会产生嫉妒、障碍,犯红眼病。甚至于,有些社会现象,知道某人要提升了,马上就写匿名信说张三他怎么能提升呢?他哪里哪里有错误,这样事好像还不少。这就是对于别人有好事不能够升起欢喜心,总觉得这个好事都要降到自己一个人头上,不要降到别人头上。实际上,不是如此,毕竟,你一个人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们这一屋子人,都是大富翁,只有我一个是乞丐,那我也会很富有,因为每个富翁都会向我施舍,那该多好啊!如果说我们一屋子人都是乞丐,只有我一个人是富翁,我要向大家施舍,但又没那个力量,所以一定要共同富裕。大家好,才是好,一个人好,好不起来。
所以佛教讲布施一份欢喜心,这个不花一分钱,但是最难做到。
讲到财势的时候,很多经书上都说财势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间生存的需要,最基本的东西是财富。我们能够把生命中最基本的东西布施出去,你说那是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法施,是以清净心向他人解说三藏十二部教义当中的世出世间的善法。
在财施法施当中,法施第一。所以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财势仅仅只能够解决人的饥寒或者贫困。法施才能够解除人的生死痛苦。
为什么念施、念舍能够使我们产生力量,能够降伏魔障?
因为施舍是一种功德,持戒也是一种功德。我具足持戒、布施的功德,就觉得这个人有了力量,对于外界的干扰,就能够抵抗,能够解除怖畏,获得自在。
(六)念天
在念天当中,主要是说,我们人由此会产生一种归属感。本来学佛的人要证得涅磐,证得解脱,证得无漏。但是佛陀的教法,即包括无漏善果、也包括世间的有漏善法,所以佛的教法叫五乘教法。
五乘教法其中就包括人天乘,因为之所以有天,是说天人是由于持戒布施的功德而获得天人的报应。
当我们修行禅定产生怖畏的时候,如果我们一下子还不能够接受无漏教法,还在人间想升天堂,那么我们不妨想一想天人的福报,天人福报是从布施持戒中来,我现在正在修行禅定,我命终之后就要生在天上,那么这样的人,你也可以产生力量,来排除障碍。
念天,之所以有天,有天这样一种生命的现象,那也不是偶然的。有五种善法因缘,才能够得升天果,对于天果,我们究竟该怎么理解?
特别是在今天,科学昌明的时代,宇宙飞船上了天,走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并不那么美妙,连生命都没有发现,你说我们上到月球上有什么好处?如果离开了飞船,在月球上不能真正地生活。所以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天?
天者,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所感的一种生命。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所谓人间天堂,在人间有大福大贵的人,他也在享天福。那么这种大福大贵享天福的人,是怎么感得这个果报呢?
《大智度论》上说,有五种善法因缘,才能够感得这样一种果报。
第一信罪与福。相信罪,相信福。罪就是恶因缘,恶因恶果;福就是善因缘。要知道人间善恶因果,是得生天去的第一个条件。
二要守持净戒。守五戒,修十善,才能够得生天果。
三闻善法。时时刻刻能听闻善法,听闻善法,才能信罪福,才能持净戒。
第四要修布施,布施是天嘛!
第五要学智慧,没有智慧,要想升天,也不可能,为什么呢?你没有智慧,就不知道信罪福,没有智慧,就不知道持净戒,没有智慧,就不知道闻善法、修布施。因为智慧是统帅。天上的人是修这五种善法作为先决的条件,那么我们修行的人也应该修这五种善法因缘,这样在命终之后,就能够得生天国。在眼前的修禅定当中,遇到的障碍,就可以持这种信念来排除。
(七)念出入息
念出入息实际上就是念禅定,出息、入息,就是我经常在禅七讲的“息道观”。
因为修行最基本的办法或者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观呼吸。观出、入这个息道。出入息,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没有一分一秒能够离开的一个最根本的生命特征。我们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呼吸,我们说一个人死了,叫咽气了、断气了,呼吸停止了。呼吸和我们的生命如此密切,我们如果很好地来观察自己的呼吸,从呼吸入手来修禅定,那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
出入息,就是在打坐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呼吸,呼出来吸进去,呼出来吸进去。这里有两个方法可以用,一是让我们的意念随着呼吸的出进——随息,使我们的意念跟心保持同步,叫做念依于息。第二种方法是数呼吸,一出一入为一个数,从一数到十,这种方法在开始观呼吸时是非常有效的。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我们纷纷不停、瞬息千里的妄心很快收摄过来。念呼吸,调呼吸能够制止一切妄念和烦恼。妄念和烦恼,能够得到制止,得到调伏,那么外在的魔的干扰自然就会停止。因为外魔的干扰,是以我们内心的烦恼作为一个起点,如果我们内心没有烦恼,外界的干扰就不能进入。
所以念出入息,也能够排除魔障的干扰,排除恐惧的心理,使我们能够安住在禅定当中。
最后就是念死。
对于念死,特别是现代的人听起来认为这个讲法很消极,我们现在都是想尽一切办法,要生存,要活,要活下去,甚至于一个垂危的病人,毫无生存的希望,也要用各种办法来挽救他的生命。那么佛教教我们八念,念到最后是念死,是不是太消极了?
实际上佛教的念死是一个非常积极的理念。这个理念是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生命在呼吸之间,我们趁着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精进不懈地努力,推动我们积极地不失时机地来创造事业,抓住机遇。
所以说念死是积极的思想,不是一个消极的思想。
佛在世的时候,曾经以这个问题问当时僧团在座的人。问到第一个人的时候,“请你说一下,你打算活多久?你的生命可以延续多长时间?”那个比丘说,“我想可能有七年吧!”佛说,“你这种心理是一种放逸的心理,不是一种精进的心理。你觉得你还可以活七年,你修行、做善事就觉得还可以慢慢地来,你就不会在每时每刻保持精进、不放逸。”又问到第二个人,“你觉得你的生命还能活多久?”他就进步了说,“我至少还可以活七个月吧!”佛说,“你这也是一种放逸、懈怠的表现,你没有真正理解到生命是那样的珍贵。”又问到第三个人,“你觉得你还能活多久?”他说,“至少可以七天吧。”佛说,“你这也不对,也是放逸的心态,存在侥幸心理,也没有真正看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又问到第四个人,他说,“还有七个时辰吧。”佛说,“你还没有认识到生命的紧迫感。”问到最后一个人,“你的生命还有多久?”他说,“照我的观察,生命就在刹那间。”佛说,“善哉!妙哉!你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所以念死就是这个意义,时时刻刻不放逸,时时刻刻精进努力,成就一切事业,以善业为基础,做一切事情和善业结合起来,实现生命真正的意义,追求生命真正的归宿,所以念死是积极的。
死亡有两种:一是自死;二是他缘死。
自死是寿终正寝,报已尽,这是生命的必然。
他因缘死,不一定是果报,一种是偶然的,比如种种安全事故,都是他因缘死。
《药师经》上讲了九种横死,都是因为意外障碍,提前结束了生命。当然这其中也有因果关系在内,错综复杂、一言难尽。
我们能够念死,对魔王的干扰就可以不在乎,可谓“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横下一条心就可以降伏一切波旬魔王,具足无穷力量,死都不怕,难道还怕魔王吗?
念死也是修行禅定时排除障碍的一个法门。
今天讲了八念,我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就可以用来排除来自波旬魔王的种种干扰。
[唱回向偈]
2003年4月13日
于石家庄于底镇虚云禅林
《八念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