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叫財施,一種叫法施。在有的經書上講,有叁種施,除了財施、法施之外,還有無畏施。
無畏施就是安全的布施,給人力量,給人信心。
還有的經書上講,除了無畏施之外還有同喜施。同喜施就是能夠分享別人的幸福或好事,人家有好事我也同樣歡喜、高興。別人有好事,我不會産生嫉妒、障礙,犯紅眼病。甚至于,有些社會現象,知道某人要提升了,馬上就寫匿名信說張叁他怎麼能提升呢?他哪裏哪裏有錯誤,這樣事好像還不少。這就是對于別人有好事不能夠升起歡喜心,總覺得這個好事都要降到自己一個人頭上,不要降到別人頭上。實際上,不是如此,畢竟,你一個人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我們這一屋子人,都是大富翁,只有我一個是乞丐,那我也會很富有,因爲每個富翁都會向我施舍,那該多好啊!如果說我們一屋子人都是乞丐,只有我一個人是富翁,我要向大家施舍,但又沒那個力量,所以一定要共同富裕。大家好,才是好,一個人好,好不起來。
所以佛教講布施一份歡喜心,這個不花一分錢,但是最難做到。
講到財勢的時候,很多經書上都說財勢是一切善法的根本。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存的需要,最基本的東西是財富。我們能夠把生命中最基本的東西布施出去,你說那是不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法施,是以清淨心向他人解說叁藏十二部教義當中的世出世間的善法。
在財施法施當中,法施第一。所以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爲財勢僅僅只能夠解決人的饑寒或者貧困。法施才能夠解除人的生死痛苦。
爲什麼念施、念舍能夠使我們産生力量,能夠降伏魔障?
因爲施舍是一種功德,持戒也是一種功德。我具足持戒、布施的功德,就覺得這個人有了力量,對于外界的幹擾,就能夠抵抗,能夠解除怖畏,獲得自在。
(六)念天
在念天當中,主要是說,我們人由此會産生一種歸屬感。本來學佛的人要證得涅磐,證得解脫,證得無漏。但是佛陀的教法,即包括無漏善果、也包括世間的有漏善法,所以佛的教法叫五乘教法。
五乘教法其中就包括人天乘,因爲之所以有天,是說天人是由于持戒布施的功德而獲得天人的報應。
當我們修行禅定産生怖畏的時候,如果我們一下子還不能夠接受無漏教法,還在人間想升天堂,那麼我們不妨想一想天人的福報,天人福報是從布施持戒中來,我現在正在修行禅定,我命終之後就要生在天上,那麼這樣的人,你也可以産生力量,來排除障礙。
念天,之所以有天,有天這樣一種生命的現象,那也不是偶然的。有五種善法因緣,才能夠得升天果,對于天果,我們究竟該怎麼理解?
特別是在今天,科學昌明的時代,宇宙飛船上了天,走到月球上去了,月球上並不那麼美妙,連生命都沒有發現,你說我們上到月球上有什麼好處?如果離開了飛船,在月球上不能真正地生活。所以說,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個天?
天者,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所感的一種生命。我們不妨這樣理解,所謂人間天堂,在人間有大福大貴的人,他也在享天福。那麼這種大福大貴享天福的人,是怎麼感得這個果報呢?
《大智度論》上說,有五種善法因緣,才能夠感得這樣一種果報。
第一信罪與福。相信罪,相信福。罪就是惡因緣,惡因惡果;福就是善因緣。要知道人間善惡因果,是得生天去的第一個條件。
二要守持淨戒。守五戒,修十善,才能夠得生天果。
叁聞善法。時時刻刻能聽聞善法,聽聞善法,才能信罪福,才能持淨戒。
第四要修布施,布施是天嘛!
第五要學智慧,沒有智慧,要想升天,也不可能,爲什麼呢?你沒有智慧,就不知道信罪福,沒有智慧,就不知道持淨戒,沒有智慧,就不知道聞善法、修布施。因爲智慧是統帥。天上的人是修這五種善法作爲先決的條件,那麼我們修行的人也應該修這五種善法因緣,這樣在命終之後,就能夠得生天國。在眼前的修禅定當中,遇到的障礙,就可以持這種信念來排除。
(七)念出入息
念出入息實際上就是念禅定,出息、入息,就是我經常在禅七講的“息道觀”。
因爲修行最基本的辦法或者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觀呼吸。觀出、入這個息道。出入息,對我們人類來說,是沒有一分一秒能夠離開的一個最根本的生命特征。我們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爲我們還有呼吸,我們說一個人死了,叫咽氣了、斷氣了,呼吸停止了。呼吸和我們的生命如此密切,我們如果很好地來觀察自己的呼吸,從呼吸入手來修禅定,那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
出入息,就是在打坐的時候,觀察自己的呼吸,呼出來吸進去,呼出來吸進去。這裏有兩個方法可以用,一是讓我們的意念隨著呼吸的出進——隨息,使我們的意念跟心保持同步,叫做念依于息。第二種方法是數呼吸,一出一入爲一個數,從一數到十,這種方法在開始觀呼吸時是非常有效的。使用這種方法能夠使我們紛紛不停、瞬息千裏的妄心很快收攝過來。念呼吸,調呼吸能夠製止一切妄念和煩惱。妄念和煩惱,能夠得到製止,得到調伏,那麼外在的魔的幹擾自然就會停止。因爲外魔的幹擾,是以我們內心的煩惱作爲一個起點,如果我們內心沒有煩惱,外界的幹擾就不能進入。
所以念出入息,也能夠排除魔障的幹擾,排除恐懼的心理,使我們能夠安住在禅定當中。
最後就是念死。
對于念死,特別是現代的人聽起來認爲這個講法很消極,我們現在都是想盡一切辦法,要生存,要活,要活下去,甚至于一個垂危的病人,毫無生存的希望,也要用各種辦法來挽救他的生命。那麼佛教教我們八念,念到最後是念死,是不是太消極了?
實際上佛教的念死是一個非常積極的理念。這個理念是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生命在呼吸之間,我們趁著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要精進不懈地努力,推動我們積極地不失時機地來創造事業,抓住機遇。
所以說念死是積極的思想,不是一個消極的思想。
佛在世的時候,曾經以這個問題問當時僧團在座的人。問到第一個人的時候,“請你說一下,你打算活多久?你的生命可以延續多長時間?”那個比丘說,“我想可能有七年吧!”佛說,“你這種心理是一種放逸的心理,不是一種精進的心理。你覺得你還可以活七年,你修行、做善事就覺得還可以慢慢地來,你就不會在每時每刻保持精進、不放逸。”又問到第二個人,“你覺得你的生命還能活多久?”他就進步了說,“我至少還可以活七個月吧!”佛說,“你這也是一種放逸、懈怠的表現,你沒有真正理解到生命是那樣的珍貴。”又問到第叁個人,“你覺得你還能活多久?”他說,“至少可以七天吧。”佛說,“你這也不對,也是放逸的心態,存在僥幸心理,也沒有真正看到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又問到第四個人,他說,“還有七個時辰吧。”佛說,“你還沒有認識到生命的緊迫感。”問到最後一個人,“你的生命還有多久?”他說,“照我的觀察,生命就在刹那間。”佛說,“善哉!妙哉!你才真正懂得生命的意義。”
所以念死就是這個意義,時時刻刻不放逸,時時刻刻精進努力,成就一切事業,以善業爲基礎,做一切事情和善業結合起來,實現生命真正的意義,追求生命真正的歸宿,所以念死是積極的。
死亡有兩種:一是自死;二是他緣死。
自死是壽終正寢,報已盡,這是生命的必然。
他因緣死,不一定是果報,一種是偶然的,比如種種安全事故,都是他因緣死。
《藥師經》上講了九種橫死,都是因爲意外障礙,提前結束了生命。當然這其中也有因果關系在內,錯綜複雜、一言難盡。
我們能夠念死,對魔王的幹擾就可以不在乎,可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橫下一條心就可以降伏一切波旬魔王,具足無窮力量,死都不怕,難道還怕魔王嗎?
念死也是修行禅定時排除障礙的一個法門。
今天講了八念,我們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就可以用來排除來自波旬魔王的種種幹擾。
[唱回向偈]
2003年4月13日
于石家莊于底鎮虛雲禅林
《八念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