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念法门
各位居士,大家早上好!
(大众:阿弥陀佛!)
去年给大家讲《维摩经》,结果没讲完,后来由明海法师来讲,所以,大半年没给大家做讲座了。去年寒假以后,这里的讲座也停了,因为常住的事情比较多,人手总是不够用,所以讲座一直没有恢复。本来这个讲课,就是作为僧团或者佛教协会,应该经常不断地举行的一种活动,所谓引导在家信众、出家信众,共修共学,那必须要通过讲法来落实,如果不能讲法,共修共学往往就会出偏差,所以说讲法应该坚持。居士们也一再要求,作为僧团或者佛教协会应该主动地来做这件事情。在各位居士的督促之下,要求之下,我们来讲,好像就被动了一点。不管怎样,我们会尽量在每个礼拜派人来讲,不一定都是我讲。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念”,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
今天所讲的八念,就是在六念之外再加上“念出入息、念死亡”。
这个八念法门是佛教在修禅定的时候,产生了恐怖心理,自己在单独修定,比如说,修不净观、修九想观时,把我们这个身体看作是一种非常不清净的,由脓血、骨骼、屎尿,总而言之,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结合起来的,虚假的一个身体。由于我们能够把自己的身体,看清了、看破了,对这个身体不产生爱染之心。我们人的欲望会逐步的淡化下来,才会不向外追求,而是向内心来观察。
人生的种种问题,从哪里产生的呢?我们的心总在向外。外界是什么东西呢?外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为了满足我们感官的需求、刺激,就拼命地向外去求。如果我们一个人追求的愿望,过分地强烈,那我们的烦恼就重。压力重了,思想负担就重。我们一个人如果又有烦恼,又有压力,又有重重的思想负担,你说我们还怎么生活?还怎么工作?还怎么来做一切事业?
那么要使烦恼淡化,要使压力减轻,那只有从这个禅定当中来观察我们的身体,那不过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
我们只要能使自己的身体具备一定的热量,维持生命的活动,从事善法的修行,就可以了。不要有过剩或者过分的追求,因为它对身体来说,不是帮助而是一种戕害。
我们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有生活经历、生活经验,我们就可以来反省自己的生活经历。是那种过分追求的生活快乐,还是那种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生活更快乐?大家可以比较。
所以说,八念法门,是我们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如果产生了恐惧,觉得这个人无依无靠,那怎么办呢?你就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念出入息,念死亡。
当然,一口气可以把这八件事都说出来,但是具体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
比如说,我们在打坐,正精进的时候,忽然产生一种恐惧感,觉得魔王来了,死亡到了,觉得自己的身心一下子不知所措。又不能够马上找到解除迷惑的人,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就念佛。
念佛的什么呢?我们平常所说的念佛,都是比较抽象。你就把念佛当作一种工具,来降伏自己的妄想、杂念和烦恼。那么在禅定过程中,在修行过程中,产生了恐惧的时候,念佛就很具体。
比如说,念佛的名号。佛的名号不是指阿弥陀佛,也不是指药师佛,而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他都具有十种名号。
我们在寺院里做功课的时候,所谓单日弥陀,双日佛。双日佛就是念大忏悔文里面的八十八佛。八十八佛在开始的时候,要诵如来的名号,也就是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一共有十种名号,每一种名号都代表一种功德,代表佛的一种德行。我们能够念如来,佛是乘如如智,来到人间教化众生,我也是佛教化的众生之一。那么你这时候就会想到有种依靠,佛与我同在,我与佛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你就觉得你的恐惧会慢慢、慢慢地消除。
南无如来,应供,佛是天人师,是无上福田,我要以身心来供养佛。供养香,供养花,供养果,还要供养我们的身心。身心怎样来供养呢?如法修行来供养。这个时候,我们发起这个心来,发起这样的供养心来,你的精神马上就会焕发起来,觉得有使命、有责任,不被一切天魔所扰乱,你的信念马上就增强了,就能够继续地来修禅定。
所以说,首先念佛的名号。第二是念佛的相好。
念佛的相好,这个“念”带有观察的意思,它是内心的一种意念活动、观察活动。
我们在修禅定时,或者在用功的时候,或者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寂寞无依。这个时候你就念佛的相好。
当然,我们大殿里供奉的佛,是泥塑、石头雕,是人工制作出来,人工制作的这尊佛像,就是佛的真身的一种体现,我们就要把大殿里供奉的佛像,把你家里佛堂供奉的佛像,当作是佛的真身一样,这样来观察,来意念。
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的相貌圆满,功德具足。就会成为我们信念上的一种依靠,会使我们增强无穷的力量,那么你的恐惧就会消失。
第三,要念佛的禅定。
佛有甚深的禅定。佛的禅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佛的一切功德,都从禅定中生。佛的禅定非世间禅定所能比。与佛同行,与佛同定。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下,你的恐惧心、怖畏心就会随之消失。
第四,念佛的智慧。
佛是法中王,具有大智慧,彻解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现在学佛修禅定,目标就是要达到佛的智慧,那么你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你在修行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
第五,念佛解脱。
佛出世间,解脱了所有的生死障碍,世间一切的障碍,对佛来说都是不能起作用,所以佛是如法自在,得大自在,对于世间的一切事情,他都可以无所牵挂,所以说念佛的解脱,目标也是要求解脱。这样就能解除修行过程中的恐惧,
第六,念佛大悲。
佛祖有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看待平等,就像对待罗侯罗一样。都要慈心悲心,与乐拔苦,佛既然能够与乐拔苦,我们在修行当中,所有的障碍,正是佛陀要解除、要照耀、要济度的对象,所以我们有了依靠。有了依赖,能够得救,这样,我们的精神就能振作起来,就会觉得我在佛的身边。佛能自在,我也能自在。佛能解脱我也在追求解脱。佛有大慈悲,我们正是在佛陀的悲怀中修行、学佛。
所以,念佛有六个方面的内容,就是念佛是名号、相好、禅定、智慧、解脱、大悲。
这样一个念佛的信念就很具体,就能够排除我们在修行中来自各方面的障碍。当然,这种障碍、具体来说,是指魔障。魔障包括四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面对的各种干扰,佛把它归结为四魔。
(二)念法
法有两种,一种是佛说的十二部经,又叫三藏十二部,这个叫做法聚。就是这个法一类一类,有的叫做经,有的叫做律,有的叫做论,所以经藏、律藏,这个一类一类,一章一章的,叫做聚。第二叫法义。法聚用佛教的名词讲叫能诠;法义叫所诠。用现在的语言来说,法聚是载体,法义就是截体所表达的内容。
法义、法聚具体表现到佛法,其作用有六个方面。
第一叫巧出。巧是方便的意思,能够以善巧方便引导众生出离三界,所以叫巧出。
第二叫得今世界。我们能够以善巧方便来修行,就是在种因,同时也是在结果,这个果报不是要等到来生后世,佛教修行的一切善因善果,都是同时的,都是当下的。因和果看起来是有阶段性的,但实际上,这个阶段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因果的相续是在一分一秒,中间没有断层,就像大江的流水一样,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中间没有断层。如果因果之间有断层,那就是佛教说的断界外道。因果之间没有断层,也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宰这个因果。因为因果是随因缘而起,中间没有一个主宰者,所以它又不是常见。因为佛教讲诸行无常,不落断见,诸法无我,不落常见,所以佛法是讲非断非常。那么得今世果,就是现法涅磐,当下能受用。
第三、无热恼
佛法是清凉之法,能够教导我们远离烦恼,为什么称烦恼为热恼呢?热就是不冷静。一个人只要一时一刻不冷静,就要冲动,一冲动就要造恶业,所以佛法又是无热恼。
从它的作用来说,从它能够使众生保持清凉的作用出发,佛法又是无热恼。
热恼分为:身恼和心恼。
表现在身体上的烦恼或者热恼,就是杀、盗、淫。
表现在心理上的热恼是贪、嗔、痴。
第四、佛法是不待时
不待时的意思是什么呢
就是修习禅法随时随地都可以,不是说早上能修,晚上就不能修;年轻人能修,年老的人就不能修;也不是说现在能修,将来就不能修。
所以佛法是在一切时中都可以修行,一切时中,都是好的时间因缘,昼夜六时恒吉祥。
这就是佛法对于时间、机遇的一种界定。
不待时意味着我们修行的机会,成就的机会,随时都存在。
不待时,这种观念,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运用的好,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机遇,就看你善不善于把握。善于把握的人,时时刻刻都有收获,时时刻刻都有进步,时时刻刻都有成就;不善于把握的人,他就会失去很多的机遇。
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把握好不待时这种观念。
不待时又分为行不待时,处处可以修行;果不待时,修行就有成果。
第五、能到善处
修学佛法,比如说修禅定慧,三十七道品,这些佛法的内容,能够指引我们到达善处。
善处是什么呢?就是得到好的果报。比如说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够到极乐世界,就是善处;我们修五戒十善,能够保持人身,得升天上,那也是善处。
善处包括三善道和声闻、缘觉、菩萨、佛,都是善处,就看你修行的程度怎么样,功夫怎么样,决心怎么样。
第六、佛法又能通达无碍
为什么佛法能够通达无碍呢?因为佛法有三法印,或者说一实相印,能够衡量、鉴定、印证,一切法…
《八念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