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和尚行業記
——紀念虛雲和尚圓寂叁十周年
虛雲和尚名滿天下,望重宗門,海內外談禅者莫不仰爲泰鬥。他一生尋師訪道,參禅見性;複興名藍古刹,倡導農禅道風;弘揚佛法,利濟群生,悲深願大,心堅行苦,孜孜矻矻,至老不移,深受佛教徒及社會人士的尊仰與欽敬。
筆者不敏,障深慧淺,聞道于童年,遇師于晚景。憶自1951年春于雲門依止納具,至1959年老人于雲居茅蓬示寂,春秋十易,或親 炙教益于麈拂棒喝之下,或隨侍巾瓶于燕山楚水之間,期許有加,道業未成。對于老人言教事迹,向所留心。1962年秋,曾有《虛雲和尚法彙續編》之輯。茲不揣陋劣,述其行業,冀發幽光于萬一,昭信史于千齡。
虛雲和尚名古岩,又名演徹,字德清,晚年自號虛雲、幻遊,祖籍湖南湘鄉縣,俗姓蕭,父玉堂,生母顔氏,庶母王氏。因其父在福建做官,所以虛雲和尚出生在福建泉州。他出生後不久,其生母顔氏夫人即去逝,乃由庶母王氏夫人撫育。13歲時隨父回湖南湘鄉。自幼不喜葷腥,見叁寶物即生歡喜心,喜讀佛書。17歲時即萌出家之念,乃與堂弟一起出走南嶽,行至半途,被家人截回。父母爲了打消他想出家的念頭,強其離湘至閩,並命與田、譚二氏成婚。雖如此,同居而無染,處濁而不缁,出塵之志益堅。19歲時,又潛往福州鼓山湧泉寺從常開法師披剃出家。次年,依妙蓮(1844-1907)和尚受具足戒。
中國佛教叢林晚近以來,按其住持人選産生的方式而分爲傳賢、傳法、子孫叁種類型,鼓山即爲傳法叢林,且臨濟、曹洞二宗並傳,虛老受戒後,頗受妙蓮和尚器重,遂于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衣缽于妙蓮和尚,爲臨濟宗四十叁世;受曹洞衣缽于耀成和尚,爲曹洞宗四十七世。筆者曾親見虛老接法時法卷二件,虛老接法的年代即根據法卷的記載。
虛老在青年時期,志笃行堅,苦心向道。他雖然出生在富貴家庭,出家後一切放下,苦節自勵。在鼓山隱居岩洞多年,冬夏一衲,並且常以野菜充饑。
虛老24歲時,其父親玉堂公在湖南湘鄉病逝,庶母王氏遂領田、譚二氏于湘鄉觀音山削發爲尼。庶母王氏法名妙淨,田氏法名真潔,譚氏法名清節。虛老知此消息,悲喜交集。悲者父亡而未盡孝,喜者一家歸佛,共結菩提勝因,可免後顧之憂。從此虛老即離岩洞、回湧泉寺服勞事衆,曾任水頭(叢林專司擔水之職)、園頭(專司種菜)、行堂(食堂服務)等苦行職事,前後四年,手胼足胝,不以爲勞。
27歲離鼓山,先後在浙江天臺山、普陀山、天童寺、阿育王寺、 杭州叁天竺、常州天甯寺、鎮江金山寺、揚州高旻寺等名山大刹,從融鏡、敏曦、天朗、觀心、大定、朗輝諸老宿研習經教,參究禅宗。爲報父母養育之恩,虛老曾叁步一拜從普陀山一直拜到山西五臺山,曆時叁年,才圓滿成就這深心大願。途中風霜雨雪,疾病饑寒,行人之所難行,忍人之所難忍,艱苦備嘗,道業日隆。此後又參訪陝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叁大寺,並由西藏至印度、錫蘭(今斯裏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迹。由緬甸回國,朝拜雲南雞足山,經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禅七法會。此次禅七由赤山法忍和尚主七,一連十二個禅七,共計八十余天。虛老在此期間。精進勇猛,以悟爲期。進堂二十余天後,工夫落堂(定境現前,妄念頓息),晝夜如一,行動如飛。某日夜晚放養息香時,忽睜眼見大光亮,如同白晝,見河中行船,上下遠近皆悉了然。自知是參禅工夫純熟的境界,置之不理。至第八七的第叁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師倒開水沖到手上,茶杯落地,一聲破碎,使疑根頓斷,如從夢醒,悟透禅關,因述二偈以記悟境: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光緒二十七年(1901)至終南山結茅潛修,與戒塵(1871-1948)法師結爲同參(見戒塵撰《關中寐語》),有聯袂偈一首:“孤身遊世兄弟無,暗悲獨自向外馳;(虛雲句)禅兄若欲有此念,相結蓮友睹吾師”(戒塵句)。自後數十年兩人在弘法事業上相互扶持,情同手足,光緒二十九年(1903),二人同時離終南山,朝峨眉山後至雞足山。虛老在昆明江南會館閉關,戒塵爲護關。叁年出關,再至雞足山,大覺寺道成長老請虛老主持缽盂庵,改建十方叢林,由戒塵襄理寺務,自往南洋等地募緣建寺。至宣統元年(1909)自北京請得《龍藏》全部回雞足山,敕改缽盂庵爲護國祝聖寺。
宣統元年(1909)虛老庶母王氏(出家後法名妙淨)在湖南觀音山留偈西逝,享年60余歲,出家16年,民國壬戌(1922)陳榮昌撰《妙淨尼留偈記》志其事,虛老爲之樹碑于雲南昆明華亭寺,至今猶存。
宣統叁年(1911)革命軍興,清政權被推翻,革故鼎新,民國肇建。時李根源任雲南省革命軍協統。李素惡諸方僧徒不守戒律,率兵進駐雞足山悉檀寺,毀金頂雞足天王銅像及佛殿,並指名要捕虛老問罪。虛老置個人安危于度外,直詣軍門,同李根源往複論辯,終使李氏開顔致敬,停止毀寺逐僧之舉。自後李氏皈依佛教,數十年護持法門,老而彌笃。當時佛教界有中華佛教總會之籌,虛老由滇至滬,參與其事。後爲保護廟産事,又偕寄禅和尚同至北京。事未息而寄禅和尚在法源寺示寂,遂又扶柩至滬,旋回滇成立佛教會滇省分會。1918年自南洋迎請玉佛回祝聖寺供養。其後常至昆明等地講經說法,主持水陸道場,深得雲南督軍唐繼堯等人的歸信,法緣之盛 ,同世罕匹。至1920年,祝聖寺興建工程大體告竣,應滇督唐繼堯之請,移錫昆明華亭寺,重興古刹,改名雲棲寺。後掘地基而得“雲棲”殘碑,無心合古,亦宿 緣也。住華亭寺期間,衆弟子曾爲虛老六十壽辰舉行隆重慶典,至今寺內尚存當時門弟子奉獻之壽屏多幅。虛老在此十載辛苦,百廢俱興。1929年應福建省主席楊幼京之請。回鼓山任住持。講經傳戒,整頓寺規,創辦戒律學院 ,恢複禅堂規則,修建頹廢殿宇,整理經版文物,除舊布新,艱苦備嘗。
1934年,應廣東諸護法及李漢魂將軍之請,虛老移錫曹溪,主持重興六祖道場南華寺。1936年,林森、蔣介石、居正等巡禮南華,並各捐俸助修殿堂。當時日軍侵華,國難當頭,全國處于抗戰救亡緊急關頭,虛老提議全寺大衆每日禮忏二小時,爲我前線官兵祈福消災;全體大衆減省晚食,節積余糧,獻助國家赈濟災民。1940年,廣州淪陷。1941年,曲江縣嚴重缺糧,饑民甚衆,虛老乃將諸方善信供養的果資20多萬元,悉數交與粵省政府以爲赈濟災民之用。1942年于南華寺東建無盡庵,以爲比丘尼道場。這年冬天,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等派屈映光等到粵,請虛老赴重慶主持“護國息災大悲法會”。11月6日由南華寺啓程,至1943年1月26日法會圓滿 ,曆時叁個多月。法會在慈雲寺、華岩寺同時舉行。期間,名公巨卿贈給虛老的名貴古玩及字畫等,共五大箱,于歸途中分贈各地寺廟,自己不留一物。侍者問之,虛老以“徒費保存,徒亂人意”爲答。所收果資,亦命侍者一一登記,移作南華寺修建海會塔之用。
1943年冬,南華寺修建事畢,因知粵北乳源縣雲門山大覺寺 爲雲門宗之源地,遂辭別曹溪,開法雲門;並撰《重興曹溪南華寺記》一文,詳敘重興南華寺的因緣,以十事述其經過。自謂“十載經營,綜理次第,心力交瘁,始具規模。”總計新建殿堂房舍等二百四十叁楹,新塑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重樓寶閣,備極莊嚴,使曹溪法乳重灑人寰,六祖禅燈再耀南天。
虛老初抵雲門,殘屋頹垣,淪于榛莽,惟祖殿尚存,亦岌岌危樓,隨時有坍塌的危險。1945年春夏間,粵北淪陷,避兵難者多來雲門,口 糧不足,以木薯代餐,大衆同甘共苦,依止參禅。是年9月8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至此河山光複,萬民同慶。1946年秋,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寺院誦經追薦我 陣亡將士,虛老應請往廣州主持水陸法事,設壇于六榕寺,隨喜者前後十余萬人,極一時之盛。
1948年五月二十一日,與虛老結爲禅侶之戒塵法師在滇圓寂,世壽七十一,僧臘五十叁(見昆明文人孫佛海撰《戒塵法師傳》載《虛雲和尚年譜》民國叁十七年條下)。同年冬,有美國詹甯士女士來華依止虛老習禅,執弟子禮,賜法名寬弘。虛老乃于南華祖庭結禅七以接引之。虛老于禅七中每晚開示禅宗要義,由香港顔世亮居士(後出家,即忍慧法師)任翻譯。禅七結束,複隨虛老赴雲門禮祖,住半月乃去。此事乃經中美外交當局協商經辦,故極鄭重。詹甯士原爲天主教徒,研究神學二十年,後接觸佛法,乃往印度閉關四年,于禅有所得。萬裏來華,求師印證。故詹氏來華習禅,實開中美佛教文化交流之先河,是不容忽視的一件往事。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同綱領》規定人民政府保護宗教信仰自由。雲門修建事宜基本完成。虛老自1943年由曹溪來雲門,決心重興大覺禅寺,複振雲門宗風,如是晝夜辛勤,宏規碩劃,巨細親躬,因高就遠,審地爲基,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曆時九年,重建殿堂樓閣共一百八十楹,新塑大小聖像亦八十余尊,寶相莊嚴,梵刹清淨,士庶瞻依,衲子雲來。
1951年春,雲門擬于春期傳戒,各地聞訊前來求戒者頗衆。其時適全國“鎮反”運動開始,有湖南某縣不良分子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門追至雲門,將其捉拿歸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當局對雲門寺新老僧衆産生懷凝,甚至誤傳雲門藏有軍械、電臺。地方當局乃于夏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齋時抵寺,將寺團團包圍,寺之左右及後山高地,均架起…
《虛雲和尚行業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