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論》卷十叁:“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在六齋日)持齋修福,以避凶衰。”
在六齋日修六念法門
一、念佛:佛爲慈悲導師;
二、念法:法爲諸佛之母。(念叁十七道品諸法、四弘誓願等)
叁、念僧:僧爲人天福田;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叁業清淨;
六、念施:普施一切貧窮;
受持八關齋戒的時限
一、受持時限爲一日一夜。如果要叁日、四日持此戒,必須舍而重受。不得一步到位,非終身戒故。不得數日連受。
二、不得僅受持白天,夜間不守;也不得僅守夜間,白天不守。
叁、也有經典上說八戒可靈活受持:叁個月,一年均可。(藥師經、成實論均有此文字記載)
受持八關齋戒的方式
一、必須單受,不得多人一起受;
二、必須在出家五衆前受(從他受);
叁、成實論、大智度論中規定也可自誓受。如《成實論》雲:“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四、受戒地點:男衆可在寺院,女衆可在自己家庭。今多衆受,男女在寺院分區修道持戒持齋,應無不可。
五、受戒時間:以吃齋日的清晨爲佳,最遲也應在午前。
六、有他因緣,午前不能受,但作意念,午後補行儀式亦可。
關于舍戒
因八戒的時限時一日一夜,受了之後,無須舍也;如在一日一夜之中有逆因緣生,對于某條戒甚至全部不能守持。舍戒無需向五衆,只要是一位聽懂話的人即可。
稱呼
一、受了八戒的男女居士可稱爲“近住男”、“近住女”。
二、親近阿羅漢,住阿羅漢身邊也。
受持八關齋戒之功德
受持八關齋戒,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守持清淨,可得無量功德。
《佛說齋經》雲:“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爲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涅槃。”
《優婆塞戒經》卷五:“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滅”。
又雲:“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乘。”
又雲:“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
又雲:“善男子!是八齋戒,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璎珞也。”
《菩薩處胎經》:“八關齋戒者,是諸佛之母。”
受持八關齋戒法(據《在家律要廣集》摘編)
一、歸依叁寶
(各稱自己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二、叁結
(各稱自己名)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爲淨行優婆塞(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叁說)
叁、教受齋戒法
(各稱自己名)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欲、嗔恚、愚癡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忏悔,身清淨、口清淨、意清淨,受持八戒。
第一,如諸佛盡壽不殺生,(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殺生;
第二,如諸佛盡壽不偷盜,(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偷盜;
第叁,如諸佛盡壽不淫欲,(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淫欲;
第四,如諸佛盡壽不妄語,(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妄語;
第五,如諸佛盡壽不飲酒,(各稱名)一日一夜不飲酒;
第六,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各稱名)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
第七,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各稱名)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第八,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各稱名)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第九,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各稱名)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四、回向
我今以此受持八關齋戒的功德,四恩總報,叁有齊資,普與衆生,同生淨土,齊成佛道。
附錄二、 閱《覺悟與救恩》一文的啓示
2000年11月29日中午, 上海複旦大學王雷泉教授來玉佛寺看我,並共進午齋。王教授將一份宗教比較學的文章《覺悟與救恩——佛教與基督教交談》(臺灣政治大學沈清松教授著)給我看。閱後,頗有一些啓發。
特別是文中說到基督宗教的最高原則或原理,實在難以言喻,只有用“無”來表示。文章說:“存在並不是獨立自存的實體,而上帝則是獨立自存的存在活動。除此之外,在這樣的獨立自存的存在活動當中,有無可窮盡、無可言喻的理想、可能性,它們都可能存在,但尚未存在。就這一點而言,正如“否定神學”所言,只能用負面和否定的方式加以了解。我們很難找出其它的語詞,只能把這些無可言喻的可能性稱之爲“無”。如果沒有這些“無”充斥于存有者的領域當中,存有就不可能再有進一步的實現了。”
真是“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此處“無”之诠釋頗類佛教之空義。“空”爲無限發展之可能性,故《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該文引用了埃卡特的話說:“上帝是無”,並以此來與道家的“無”和佛教的“空”相比較,所不同的是,“在基督宗教的密契經驗中,除此以外還有與上帝親密的交談和愛的融合”。
該文認爲“效益論”和“義務論”都只能導致“非人性之科技與製度正造成各種異化現象,”從而使“當前世界正步入虛無主義的幽谷”。要克服這些現象,“佛教與基督宗教,以及其它精神文明傳統,皆可發揮其德行倫理的勝義與實踐”。
該文認爲:“戒定慧是佛教生活中叁項基本的要素。其主要的目的是利他的能力的卓越化,和與衆生關系的和諧化。”並說,這兩點應爲佛教的德行倫理的核心。該文同時也說,“佛教的覺悟比較是與自我關系,就是與自己本有佛性的關系,以及與萬物的關系的和諧化,但其中並不包含與上帝的關系。”
佛教認爲“衆生皆有佛性”;
基督教認爲“人是上帝的肖像”。
同時佛教認爲,人性的卓越化,意味著覺悟人生,即成佛;關系的和諧化意味著奉獻人生,即度生。
該文有些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把神視爲位格,更合乎人性。神是位格的,表示他能夠認識,能夠愛,而且我們也能向他祈禱。雖然神的非位格性也有一種深刻的意義,但是如果太堅持非位格性的論題,也會掉入一種無對應性的崇拜,沒有交談和互動(關系)。我認爲人性最深刻的內在,除了自覺與自由,還需要和超越界交談,才能夠超越自我封限,否則,都會沈溺于對這種交談的需要的冷漠當中。”
我們佛教界出現的那種理性化的傾向,認爲佛是“寂滅”的,是“真如”,是“法界”,佛的法身不起作用,佛無感應等等“理性化”的言論,在實踐中證明是消極的,是使教團整體素質下降、信仰淡化的根本原因。太過理性化的言論也會導致因果觀念的淡化,因爲強調“空性”,一切都可以“空”掉,因果、罪福皆空,惡法不能止息,善法無由落實,其對佛教之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我們要大力宣揚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和地藏菩薩的救助精神,使佛教有人情味,有生機,有生命,要讓釋迦活起來,要讓所有的佛菩薩都成爲活生生的救世主。我們向佛祈禱,向佛求助,應該是有效的,是有求必應的。衆生與諸佛菩薩本有的互動關系,要深刻地去發掘,去建立,去利用,不能讓我們的祈禱成爲“無對應”的行爲,成爲無效勞動,無益苦行。人有誠心,佛有感應,有感而應,這是客觀事實,要“真空”,還要有“妙有”,才是圓滿的教法。
衆生處在無助的狀態中,人生不能單靠自身的力量來完成自我的淨化和超越,還必需有佛菩薩的加持和加被。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是現實的,是普遍存在的。不管衆生是否覺悟到有佛菩薩在幫助他,佛菩薩都會悲愍每一個衆生,照顧每一個衆生。佛光普照不能成爲空話。“大慈大悲愍衆生,大喜大舍濟含識”,是真實不虛的。
願我佛慈悲,救拔我們這些苦惱、無助的衆生。
南無廣大靈感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學講座備課筆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