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论》卷十三:“问曰:何以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在六斋日)持斋修福,以避凶衰。”
在六斋日修六念法门
一、念佛:佛为慈悲导师;
二、念法:法为诸佛之母。(念三十七道品诸法、四弘誓愿等)
三、念僧:僧为人天福田;
四、念天:天上长寿安乐;
五、念戒:持戒三业清净;
六、念施:普施一切贫穷;
受持八关斋戒的时限
一、受持时限为一日一夜。如果要三日、四日持此戒,必须舍而重受。不得一步到位,非终身戒故。不得数日连受。
二、不得仅受持白天,夜间不守;也不得仅守夜间,白天不守。
三、也有经典上说八戒可灵活受持:三个月,一年均可。(药师经、成实论均有此文字记载)
受持八关斋戒的方式
一、必须单受,不得多人一起受;
二、必须在出家五众前受(从他受);
三、成实论、大智度论中规定也可自誓受。如《成实论》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受八戒。亦得成受。”
四、受戒地点:男众可在寺院,女众可在自己家庭。今多众受,男女在寺院分区修道持戒持斋,应无不可。
五、受戒时间:以吃斋日的清晨为佳,最迟也应在午前。
六、有他因缘,午前不能受,但作意念,午后补行仪式亦可。
关于舍戒
因八戒的时限时一日一夜,受了之后,无须舍也;如在一日一夜之中有逆因缘生,对于某条戒甚至全部不能守持。舍戒无需向五众,只要是一位听懂话的人即可。
称呼
一、受了八戒的男女居士可称为“近住男”、“近住女”。
二、亲近阿罗汉,住阿罗汉身边也。
受持八关斋戒之功德
受持八关斋戒,虽仅一日一夜,如能守持清净,可得无量功德。
《佛说斋经》云:“奉持八戒,习五思念(即六念),为佛法斋,与天参德,灭恶与善,后生天上,终得涅槃。”
《优婆塞戒经》卷五:“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又云:“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乘。”
又云:“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
又云:“善男子!是八斋戒,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
《菩萨处胎经》:“八关斋戒者,是诸佛之母。”
受持八关斋戒法(据《在家律要广集》摘编)
一、归依三宝
(各称自己名)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二、三结
(各称自己名)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三、教受斋戒法
(各称自己名)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受持八戒。
第一,如诸佛尽寿不杀生,(各称名)一日一夜不杀生;
第二,如诸佛尽寿不偷盗,(各称名)一日一夜不偷盗;
第三,如诸佛尽寿不淫欲,(各称名)一日一夜不淫欲;
第四,如诸佛尽寿不妄语,(各称名)一日一夜不妄语;
第五,如诸佛尽寿不饮酒,(各称名)一日一夜不饮酒;
第六,如诸佛尽寿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各称名)一日一夜不著香花鬘,不香涂身;
第七,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各称名)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第八,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各称名)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第九,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各称名)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四、回向
我今以此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齐成佛道。
附录二、 阅《觉悟与救恩》一文的启示
2000年11月29日中午, 上海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来玉佛寺看我,并共进午斋。王教授将一份宗教比较学的文章《觉悟与救恩——佛教与基督教交谈》(台湾政治大学沈清松教授著)给我看。阅后,颇有一些启发。
特别是文中说到基督宗教的最高原则或原理,实在难以言喻,只有用“无”来表示。文章说:“存在并不是独立自存的实体,而上帝则是独立自存的存在活动。除此之外,在这样的独立自存的存在活动当中,有无可穷尽、无可言喻的理想、可能性,它们都可能存在,但尚未存在。就这一点而言,正如“否定神学”所言,只能用负面和否定的方式加以了解。我们很难找出其它的语词,只能把这些无可言喻的可能性称之为“无”。如果没有这些“无”充斥于存有者的领域当中,存有就不可能再有进一步的实现了。”
真是“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此处“无”之诠释颇类佛教之空义。“空”为无限发展之可能性,故《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
该文引用了埃卡特的话说:“上帝是无”,并以此来与道家的“无”和佛教的“空”相比较,所不同的是,“在基督宗教的密契经验中,除此以外还有与上帝亲密的交谈和爱的融合”。
该文认为“效益论”和“义务论”都只能导致“非人性之科技与制度正造成各种异化现象,”从而使“当前世界正步入虚无主义的幽谷”。要克服这些现象,“佛教与基督宗教,以及其它精神文明传统,皆可发挥其德行伦理的胜义与实践”。
该文认为:“戒定慧是佛教生活中三项基本的要素。其主要的目的是利他的能力的卓越化,和与众生关系的和谐化。”并说,这两点应为佛教的德行伦理的核心。该文同时也说,“佛教的觉悟比较是与自我关系,就是与自己本有佛性的关系,以及与万物的关系的和谐化,但其中并不包含与上帝的关系。”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肖像”。
同时佛教认为,人性的卓越化,意味着觉悟人生,即成佛;关系的和谐化意味着奉献人生,即度生。
该文有些观点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把神视为位格,更合乎人性。神是位格的,表示他能够认识,能够爱,而且我们也能向他祈祷。虽然神的非位格性也有一种深刻的意义,但是如果太坚持非位格性的论题,也会掉入一种无对应性的崇拜,没有交谈和互动(关系)。我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内在,除了自觉与自由,还需要和超越界交谈,才能够超越自我封限,否则,都会沉溺于对这种交谈的需要的冷漠当中。”
我们佛教界出现的那种理性化的倾向,认为佛是“寂灭”的,是“真如”,是“法界”,佛的法身不起作用,佛无感应等等“理性化”的言论,在实践中证明是消极的,是使教团整体素质下降、信仰淡化的根本原因。太过理性化的言论也会导致因果观念的淡化,因为强调“空性”,一切都可以“空”掉,因果、罪福皆空,恶法不能止息,善法无由落实,其对佛教之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我们要大力宣扬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和地藏菩萨的救助精神,使佛教有人情味,有生机,有生命,要让释迦活起来,要让所有的佛菩萨都成为活生生的救世主。我们向佛祈祷,向佛求助,应该是有效的,是有求必应的。众生与诸佛菩萨本有的互动关系,要深刻地去发掘,去建立,去利用,不能让我们的祈祷成为“无对应”的行为,成为无效劳动,无益苦行。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有感而应,这是客观事实,要“真空”,还要有“妙有”,才是圆满的教法。
众生处在无助的状态中,人生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自我的净化和超越,还必需有佛菩萨的加持和加被。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是现实的,是普遍存在的。不管众生是否觉悟到有佛菩萨在帮助他,佛菩萨都会悲愍每一个众生,照顾每一个众生。佛光普照不能成为空话。“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是真实不虚的。
愿我佛慈悲,救拔我们这些苦恼、无助的众生。
南无广大灵感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