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无住”实为一切现象之共性。在理论运用上,无住亦常作为一切现象之本源(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成为真如、法性之另一称谓。
僧肇在解释《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时说:“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六祖禅“三句口诀”之经证
无念为宗:指意识未存世俗忆想分别,符于真如之念。《禅源诸诠集都序》云:觉诸相空,心自无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此即修行之妙法,故虽备修万法,而以无念为宗也。
无相为体:无形相,为有相之对称。《大宝积经》卷五:“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
无住为本:《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僧肇释云:“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非有无,非有无为有无之本。”
第五讲 无门关
“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这一个无字,乃宗门第一关也。遂目之曰禅宗无门关也。”(《无门关》第一则评语)
参禅入悟应以“无”为“门”,“无门”即是门。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喧。
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佛成道后三七日思维此事而说偈)
法离语言文字相。语言文字是符号,符号有其功用,有其传递信息、记录名言的作用,但它毕竟是符号,不是法的本身。一切法的实相是法尔如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个“法尔如是”的道理就是“无”的境界。日本有一位白隐(1605-1768)禅师有一首诗描写这种境界:
毕波罗窟里,未结集此经;
童寿译无语,阿难岂得听。
北风吹窗纸,南雁雪芦汀;
山月苦如瘦,寒云冷欲零。
千佛纵出世,不添减一丁。
禅与生活
禅是安详的心态;
禅是人生的最高尚、最纯真的享受;
禅是生活中的艺术;
禅是人类和平的真正目标;
禅是一切创造的原动力;
禅是一切艺术的最高体现;
相即不二的理念,既是整个佛法的精髓,更是禅的圆满落实与体现,佛教的环保理念正是由此展开。
佛法以烦恼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此岸彼岸不二的理念而达致心灵环保。
佛法以自他不二、冤亲平等、众生诸佛平等的理念而达致生活环保。
佛法以依正不二、人与自然不二的理念而达致自然环保。
第六讲 生活禅
“五法”是《楞伽经》的核心内容之一;而《楞伽经》又是达摩大师用以“印心”的根本经典。该经以五法、三自、八识、二无我、空不空如来藏为其总纲,而“五法”又是总纲之纲。所以,根据五法的次第讲生活禅是极其恰当的。
五法者:相、名、分别(妄想)、正智、如如。
1.相者,所诠所变之境;
2.名者,能诠所变之境;
3.妄想,分别者——能变之心;
上三为识之流转,是迷界的生活。
4.正智:破二障所证之无漏慧;
5.如如:依无漏慧而证之诸法实相。
上二为识之还灭,是悟界的生活。
转迷为悟,即生活而为禅悦。
正智为空如来藏(空掉二障,使如来藏脱离缠覆);
如如为不空如来藏(法尔具足之诸法实相)。
(参见《听楞伽经笔记》“五法与生活禅”条)
生活禅四根本:
一、菩提心
二、般若见,以上两条为见地,即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三、息道观
四、生活禅,以上两条为功夫,即静中修,动中练。(独处时养歇,阅世中历练)
生活禅的四句口诀: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参禅的基本要求:
见地要透,
工夫要稳(如上才能做到)
悟境要高。
信佛学佛的四句口诀: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二、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三、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活在当下:
体验“每一步”就是活在当下,就是观照当下,就是回归自我的落实,要以享受和欣赏的心态,满心欢喜地生活在当下。
方法:要让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开始在用方法,一切都不管它,身心全部放松,坚持不懈地用方法;如果发现有妄念,立刻回到方法上来。知道坚持用方法,就是得力,就是进步。
二入四行:
理入,理即真理,就是真如佛性,它不离现象,亦不即现象,是遍于时空而不落时空的无相法门。理者离心缘相(非心所缘故),离文字相(文字不能描述),离文句相(文句不能表诠),就是实相无相之涅槃妙心也。
行入,是修心之行,是禅宗讲的练心之法。四行之前二行明因缘因果,是初机之有相行;后二行则是进入无相行。
妄念:知道有妄念是正常的,只是不要跟着妄念跑就行了。
做人的四句口诀:
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的根本;
讲因果——因果是信仰的落实;
有良心——信仰是良心的保证;
讲道德——良心是道德的保证。
信仰——信仰是做人的根本;
因果——因果是信仰的落实;
良心——信仰是良心的保证;
道德——道德是良心的体现;
五法通义:
五法者,指五种迷悟法之本质。《楞伽经》所说,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称为五法。
名:在现象界各种事物所立之假名;
相:一切有为法各自皆从因缘生,而有各种现象之差别面貌;
分别:在上述名、相二法上所依之分别心,产生虚妄之念;
正智:契合真如、真理之智慧;
真如(如如):即是存在之本体,亦即如实平等之真理。
前三者为迷法,后二者为悟法。
五法为对认识能力、认识方法、认识对象问题的纲要。
相即相状;
名即名称概;
妄想(分别)谓凡夫依相、名而确立认识,执相、名为实;
正智,谓佛法知相、名分别为妄,离名相分别而证得的直观真实智慧;
如如,为由智慧所实证之真如。
相名分别为凡夫有漏妄识,正智、如如为佛法所说圣人的超越性认识。
生活禅要义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苦的止息。苦来自无明和迷惑。因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会有苦。明就是觉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觉性,以观照每一个当下的方式来培养觉性,使这种观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使之绵绵密密,这种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观照自己身心的实相,对自己的一举一动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处处提起正见、安住正念,观照当下,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卧中,能够时时观照当下,使自己的心与佛相应,与法相应,与戒相应,我们当下便是身居乐土。这种觉性形之于语言,必然是清净语、慈爱语、柔软语,由此而达致口业清净;这种觉性见之于行动,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献,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由此而达致身业的清净;这种觉悟能使我们自己的心地保持灵明不昧,照破内在的贪嗔痴三毒,养成慈悲喜舍的心态,成就觉悟、奉献的精神,由此而达致意业的清净。
勤修三学,化解并断除三毒,净化三业,这是我们修习佛法的全部任务,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实、去完成。佛法不离世间法,提升世间法,超越世间法。同样,禅修也决不能离开世间法,决不能离开生活。离了生活,离了世间法,禅修断证便成了无的放失。所以,我们深刻地意识到,佛教要适应当前的社会,要适应当前大众学佛修行的需要,要契理契机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必须调整我们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间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才能适应现代人或当代人信佛学佛修行的需要。这便是我们近十年来大力提倡生活禅的初衷。
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会受到教内外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和认同。
附录一、传授八关斋戒开示
归依三宝是信佛的开始,信佛的入门;
五戒十善,才是实践学佛之道的真正开始;
八关斋戒才是了脱生死的门径,是修出世的正因。
八关斋戒的内容: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非梵行;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涂身;
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
八、不坐高广大床;
九、不非时食。
八关斋戒以持戒为体为主为本为要,故前八条为戒,后一条为斋。斋的意思为清净。
八关斋戒以沙弥十戒为基础。受持八关斋戒的真正意义是学佛者每月有六天时间过出世生活、出家生活。
受八关斋戒的时间
八关斋戒乃分日受持,受持时间仅限一日一夜。
六斋日:农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的最后两天。
在此六天当中,天天受持固然好,或因环境的限制,仅受五天、一天也可以。
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
八关斋戒的重心是关闭众生生死之门。生死的主要关键在淫欲、饮食二事,此为两大祸根。
淫欲为生死的根本。
饮食为生死的增上缘。
儒家说:“食、色性也。”其性者生死原因之性也。
出世的生活端从戒淫与持斋开始。
受了五戒、菩萨戒的人也可受持八关斋戒。
六斋日的来由
《大般若经》卷十四:“六斋,月八日、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诸天众会。”
《四天王经》:“诸天斋日伺人善恶,须弥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之类,心念、口言、身行善恶;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复下;二十九日太子复下;三十日四王复下。”
《大智…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