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
净 慧
第一讲 禅是什么
一.禅的起源
1.在印度
2.在中国
二.禅是什么或什么是禅
1.禅是一种境界
觉者、悟者、行者均有此境界,或者体验此境界。体验是直接的,不须要任何中介物。如指指月,看月而不看指,直接把握。
2.禅是一种受用、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师无热恼,
但能心静即身凉。(唐 白居易)
3.禅是一种方法、手段
从本质上看,禅是见性的方法;是活的方法,动态的方法;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不断发展。
4.禅是一条道路
是探索、开发智慧之路;是挣脱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脱之路;是圆满人生(生命)之路。可以说上一千种,而圆满或生命是其究竟。
5.禅是一种生活艺术、生活方式,智者、觉者的生活体现;悟者、行者的生活内涵;
6.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是清凉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满,是脱离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是释放出生命固有的一切能量、活力,一切无碍,究竟解脱,十方世界,有缘即住,无缘即去,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第二讲 菩提达摩之禅法
菩提达摩大师为中国禅宗的奠基人。讲到进入禅修之门,当然首先要介绍菩提达摩大师教导的法门。《略辩大乘入道四行》是达摩大师亲自传授的指导禅修的教材,也是中国禅宗最早的一篇入门的教材。
入禅的途径可谓多多,但归纳起来不出达摩大师所示“理入”、“行入”二种。下面依达摩大师《略辩大乘入道四行》,介绍“入禅之门”。
这篇文章才500多字,虽然主要不是讲禅的,但全篇与禅联系紧密,可视为修禅者的入门方便。其中“理入”可看作是讲“见地”的;“行入”可视为是讲工夫的。
修禅有正有助、有主有次,才不致出偏差。见可顿见,行要渐行。
“理入”中值得特别留意的有二点:1.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2.舍妄归真:(1)凝住壁观——这是基本方法;(2)无自无他;(3)凡圣等一;(4)坚住不移;(5)不随文教。以上五条为基本要求。
“行入”是修禅乃至修其他法门的通途要求,可称为“助行”。助行虽然是起辅助作用,但并不等于不重要。
行入的四行含摄了佛教所有修持行门在内。
佛教讲的一切修行的法门包括禅修在内,都是一个调整心态的过程。我们的心态之所以不能平衡,不能安静、不能潇洒自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分别之心、好丑之别、取舍之念。就禅修而言,这些都是我们心理的一种障碍。这些东西原本不属于我们心地固有的,是附着在我们心地上的尘垢烦恼,故称之为“客尘”。我们每个人都具足的清净心如果比喻为“主人”的话,那么这些尘垢烦恼就算是“客人”了。对于修道人来说,或者是说对于所有追求真理、希望开发智慧的人来说,不去祛除我们心地上种种尘垢烦恼,不对我们的心地来一番彻底的“大扫除”,修道无从入门,真理无从认识,智慧无从开发,佛性无从显了。我们心地上的尘垢无量无边,但总起来不出达摩大师在这篇教材中列举的前三条。要对治心地上尘垢烦恼的法门也同样是无量无边,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包含在六度之中。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六个到彼岸、获得圆满的法门。
第三讲 四祖道信大师之禅法
四祖道信(580-651)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关键性的人物。道信继承了他以前的各种禅观思想和修行的方法。他的思想很丰富、很重要,是禅宗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人物。
道信继承了自达摩以来用《楞伽经》印心的传统,又开启了以《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为修持法门的新绪,直接影响了五祖弘忍“东山法门”的肇启和六祖慧能“曹溪顿教”的崛兴。
道信大师禅法内容的特点:
一、念佛禅
这是道信禅法的第一个特点。
1.念佛禅的根据:
(1)《楞伽经》:诸佛心第一;
(2)《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该经要求修一行三昧者要“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佛。
2.念佛禅的要求:
(1)依《普贤观经》提出“端坐念实相”, 即念实相佛:
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
(2)依《大品般若经》提出“无所念者,是名念佛”。即此“念佛之心名为无所念”。因为“离心无别有佛,离佛别无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3)念佛要攀缘不起,泯然无相,平等不二;
(4)排除能观之心与所观之佛,要令能所之心不起,一切诸缘不能干扰。念佛禅即是安心法门。
3.总结:依《观无量寿经》揭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旨:“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并说:“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更无别佛也。”
要达到“心作心是”的境界,必须具备五个条件:
(1)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
(2)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
(3)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
(4)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
(5)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二、万法不离方寸。
道信大师说:“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对一切境缘,但莫分别,即自如如;一切差别之相,由心分别故有。”道信大师说: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三.禅修的方法是守一不移
道信大师说:“诸经(禅)观(之)法,备有多种,傅大士所说,独举守一不移。”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任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弛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守一不移”是继承了傅大士所传之禅修方法,此即修禅定时“心一境性”方法之活用,实即传统禅法之精髓。
[附:禅净之辩]
什么是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定慧等持,定慧庄严,即是禅。
什么是净?以所修一切善法、禅定、智慧等,回向求生佛国净土为宗旨而修者,即属净,或净土宗。不要以为念佛号就是净土,或以为坐禅者就代表禅宗。
禅净是否可以同时修或者禅净双修呢?从方法上讲,是可以的;从归属上讲,各有旨趣,不必强同。因为禅者以为心土不二,心净土净,不必求东求西;净土者,则坚持心外有土,必须求生彼国,方为念佛之究竟。
禅净二宗各有优势,都是佛说的法门,都是度世慈航,迷津宝筏,只可以相互称扬赞叹,不可彼此水火。这是禅宗行者一贯的态度,也是一切修行者应具之心量。
一行三昧,是诸佛三昧之一种。梵语三昧或三摩地,华言正定、等持、正心处等,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庄严三摩地。一行三昧有二种,即理一行三昧与事一行三昧。
1.理一行三昧:以定心观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则知诸佛法身与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故能在行住坐卧一切处,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
2.事一行三昧:即即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下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诸佛”
三三昧,或三解脱门为:
1.人、法皆空,为空三昧;
2.舍离一切差别之相,为无相三昧;
3.舍离一切愿求、愿望,为无愿三昧。
第四讲 六祖慧能大师之禅法
一、中国佛教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道安、慧能、太虚
二、关于《六祖坛经》
三、六祖禅法的三句口诀
(一)无念为宗
念者,能认识之心;无念者,于念而离念,心缘境时不起分别,“知见一切法,而心不染着”。即《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四祖说:“《大品经》: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
(二)无相为体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相者,所认识的对相,或所缘之境;无相者,不在境上起分别执著之相,使“法体清净”。一切诸法(一切相)本来清净,众生执迷不悟,计执分别,妄计种种相,如果能作到于相而离相(计执),即能亲见诸法实相,无相者,实相也;诸法以实相为体故,故云无相为体也。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门》说:“经云,“众生根有无量故,所以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者,从一法生。”其一法者,则无相也。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三)无住为本
《维摩经》讲:“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诸法以无住为其根本。无住本者,诸法之本际也,“人之本性”。《坛经》说:“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继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也。”能认识到诸法无住,即可得解脱。无住,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一定之对象,不失其自由无碍之作用。1.一切诸不会凝住于自身固定不变之性质;2.人之认识不应以固定概念作为其固定之本质。般若理论据此作为诸法性空之重要内容。
《大智度论》(卷四十七)中有无住三昧。论云:“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