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學講座備課筆記
淨 慧
第一講 禅是什麼
一.禅的起源
1.在印度
2.在中國
二.禅是什麼或什麼是禅
1.禅是一種境界
覺者、悟者、行者均有此境界,或者體驗此境界。體驗是直接的,不須要任何中介物。如指指月,看月而不看指,直接把握。
2.禅是一種受用、體驗,唯行者有,唯證者得。
人人避暑走如狂,
獨有禅師不出房。
可是禅師無熱惱,
但能心靜即身涼。(唐 白居易)
3.禅是一種方法、手段
從本質上看,禅是見性的方法;是活的方法,動態的方法;因時因地因人而靈活運用,不斷發展。
4.禅是一條道路
是探索、開發智慧之路;是掙脫桎梏之路;是追求解脫之路;是圓滿人生(生命)之路。可以說上一千種,而圓滿或生命是其究竟。
5.禅是一種生活藝術、生活方式,智者、覺者的生活體現;悟者、行者的生活內涵;
6.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樂,是清涼自在的享受,是超越一切對立的圓滿,是脫離生死的大自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究竟自由;是釋放出生命固有的一切能量、活力,一切無礙,究竟解脫,十方世界,有緣即住,無緣即去,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第二講 菩提達摩之禅法
菩提達摩大師爲中國禅宗的奠基人。講到進入禅修之門,當然首先要介紹菩提達摩大師教導的法門。《略辯大乘入道四行》是達摩大師親自傳授的指導禅修的教材,也是中國禅宗最早的一篇入門的教材。
入禅的途徑可謂多多,但歸納起來不出達摩大師所示“理入”、“行入”二種。下面依達摩大師《略辯大乘入道四行》,介紹“入禅之門”。
這篇文章才500多字,雖然主要不是講禅的,但全篇與禅聯系緊密,可視爲修禅者的入門方便。其中“理入”可看作是講“見地”的;“行入”可視爲是講工夫的。
修禅有正有助、有主有次,才不致出偏差。見可頓見,行要漸行。
“理入”中值得特別留意的有二點:1.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所覆。2.舍妄歸真:(1)凝住壁觀——這是基本方法;(2)無自無他;(3)凡聖等一;(4)堅住不移;(5)不隨文教。以上五條爲基本要求。
“行入”是修禅乃至修其他法門的通途要求,可稱爲“助行”。助行雖然是起輔助作用,但並不等于不重要。
行入的四行含攝了佛教所有修持行門在內。
佛教講的一切修行的法門包括禅修在內,都是一個調整心態的過程。我們的心態之所以不能平衡,不能安靜、不能潇灑自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分別之心、好醜之別、取舍之念。就禅修而言,這些都是我們心理的一種障礙。這些東西原本不屬于我們心地固有的,是附著在我們心地上的塵垢煩惱,故稱之爲“客塵”。我們每個人都具足的清淨心如果比喻爲“主人”的話,那麼這些塵垢煩惱就算是“客人”了。對于修道人來說,或者是說對于所有追求真理、希望開發智慧的人來說,不去祛除我們心地上種種塵垢煩惱,不對我們的心地來一番徹底的“大掃除”,修道無從入門,真理無從認識,智慧無從開發,佛性無從顯了。我們心地上的塵垢無量無邊,但總起來不出達摩大師在這篇教材中列舉的前叁條。要對治心地上塵垢煩惱的法門也同樣是無量無邊,所謂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這八萬四千法門都可以包含在六度之中。六度又稱六波羅蜜,是六個到彼岸、獲得圓滿的法門。
第叁講 四祖道信大師之禅法
四祖道信(580-651)禅師在中國禅宗史上是一位重要的人物,關鍵性的人物。道信繼承了他以前的各種禅觀思想和修行的方法。他的思想很豐富、很重要,是禅宗史上一位承前啓後、繼往開來的人物。
道信繼承了自達摩以來用《楞伽經》印心的傳統,又開啓了以《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爲修持法門的新緒,直接影響了五祖弘忍“東山法門”的肇啓和六祖慧能“曹溪頓教”的崛興。
道信大師禅法內容的特點:
一、念佛禅
這是道信禅法的第一個特點。
1.念佛禅的根據:
(1)《楞伽經》:諸佛心第一;
(2)《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該經要求修一行叁昧者要“系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叁世佛。
2.念佛禅的要求:
(1)依《普賢觀經》提出“端坐念實相”, 即念實相佛: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2)依《大品般若經》提出“無所念者,是名念佛”。即此“念佛之心名爲無所念”。因爲“離心無別有佛,離佛別無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3)念佛要攀緣不起,泯然無相,平等不二;
(4)排除能觀之心與所觀之佛,要令能所之心不起,一切諸緣不能幹擾。念佛禅即是安心法門。
3.總結:依《觀無量壽經》揭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旨:“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並說:“當知佛即是心,心外更無別佛也。”
要達到“心作心是”的境界,必須具備五個條件:
(1)知心體:體性清淨,體與佛同;
(2)知心用:用生法寶,起作恒寂,萬惑皆如;
(3)常覺不停:覺心在前,覺法無相;
(4)常觀身空寂:內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
(5)守一不移:動靜常住,能令學者明見佛性,早入定門。
二、萬法不離方寸。
道信大師說:“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對一切境緣,但莫分別,即自如如;一切差別之相,由心分別故有。”道信大師說:
“境緣無好醜,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
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叁.禅修的方法是守一不移
道信大師說:“諸經(禅)觀(之)法,備有多種,傅大士所說,獨舉守一不移。”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淨眼,任意看一物。無間晝夜時,專精常不動。其心欲弛散,急手還攝來。如繩系鳥足,欲飛還掣取。終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守一不移”是繼承了傅大士所傳之禅修方法,此即修禅定時“心一境性”方法之活用,實即傳統禅法之精髓。
[附:禅淨之辯]
什麼是禅?《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定慧等持,定慧莊嚴,即是禅。
什麼是淨?以所修一切善法、禅定、智慧等,回向求生佛國淨土爲宗旨而修者,即屬淨,或淨土宗。不要以爲念佛號就是淨土,或以爲坐禅者就代表禅宗。
禅淨是否可以同時修或者禅淨雙修呢?從方法上講,是可以的;從歸屬上講,各有旨趣,不必強同。因爲禅者以爲心土不二,心淨土淨,不必求東求西;淨土者,則堅持心外有土,必須求生彼國,方爲念佛之究竟。
禅淨二宗各有優勢,都是佛說的法門,都是度世慈航,迷津寶筏,只可以相互稱揚贊歎,不可彼此水火。這是禅宗行者一貫的態度,也是一切修行者應具之心量。
一行叁昧,是諸佛叁昧之一種。梵語叁昧或叁摩地,華言正定、等持、正心處等,指心專于一行而修習之正定。又作一叁昧,真如叁昧、一相叁昧,一相莊嚴叁摩地。一行叁昧有二種,即理一行叁昧與事一行叁昧。
1.理一行叁昧:以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之叁昧。入此叁昧,則知諸佛法身與一切衆生平等無差別,故能在行住坐臥一切處,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
2.事一行叁昧:即即心念佛之念佛叁昧。《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下雲:“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諸佛”
叁叁昧,或叁解脫門爲:
1.人、法皆空,爲空叁昧;
2.舍離一切差別之相,爲無相叁昧;
3.舍離一切願求、願望,爲無願叁昧。
第四講 六祖慧能大師之禅法
一、中國佛教叁位裏程碑式的人物——道安、慧能、太虛
二、關于《六祖壇經》
叁、六祖禅法的叁句口訣
(一)無念爲宗
念者,能認識之心;無念者,于念而離念,心緣境時不起分別,“知見一切法,而心不染著”。即《金剛經》所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四祖說:“《大品經》: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
(二)無相爲體
外離一切相,名爲無相。能離于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爲體。相者,所認識的對相,或所緣之境;無相者,不在境上起分別執著之相,使“法體清淨”。一切諸法(一切相)本來清淨,衆生執迷不悟,計執分別,妄計種種相,如果能作到于相而離相(計執),即能親見諸法實相,無相者,實相也;諸法以實相爲體故,故雲無相爲體也。四祖《入道安心要方便門》說:“經雲,“衆生根有無量故,所以說法無量;說法無量故,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則無相也。無相無不相,名爲實相。”
(叁)無住爲本
《維摩經》講:“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諸法以無住爲其根本。無住本者,諸法之本際也,“人之本性”。《壇經》說:“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繼不斷,名爲系縛;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爲本也。”能認識到諸法無住,即可得解脫。無住,指無固定之實體;或指心不執著一定之對象,不失其自由無礙之作用。1.一切諸不會凝住于自身固定不變之性質;2.人之認識不應以固定概念作爲其固定之本質。般若理論據此作爲諸法性空之重要內容。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中有無住叁昧。論雲:“住是叁昧中,觀諸法念念無常,無有住時。”…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學講座備課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