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學講座備課筆記▪P2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無住”實爲一切現象之共性。在理論運用上,無住亦常作爲一切現象之本源(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成爲真如、法性之另一稱謂。

  僧肇在解釋《維摩經》(觀衆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時說:“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無所住;無所住故,則非有無,非有無而爲有無之本。”

  六祖禅“叁句口訣”之經證

  無念爲宗:指意識未存世俗憶想分別,符于真如之念。《禅源諸诠集都序》雲:覺諸相空,心自無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此即修行之妙法,故雖備修萬法,而以無念爲宗也。

  無相爲體:無形相,爲有相之對稱。《大寶積經》卷五:“一切諸法本性皆空,一切諸法自性無性,彼則一相,所謂無相。以無相故,彼得清淨。”

  無住爲本:《維摩經》(觀衆生品):“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僧肇釋雲:“法無自性,緣感而起,當其未起,莫知所寄,故無自性;無自性故,則非有無,非有無爲有無之本。”

  第五講 無門關

  “參禅須透祖師關,妙悟要窮心路絕。祖關不透,心路不絕,盡是依草附木精靈。且道如何是祖師關?只這一個無字,乃宗門第一關也。遂目之曰禅宗無門關也。”(《無門關》第一則評語)

  參禅入悟應以“無”爲“門”,“無門”即是門。

  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

  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喧。

  我甯不說法,疾入于涅槃。

  (佛成道後叁七日思維此事而說偈)

  法離語言文字相。語言文字是符號,符號有其功用,有其傳遞信息、記錄名言的作用,但它畢竟是符號,不是法的本身。一切法的實相是法爾如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客觀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這個“法爾如是”的道理就是“無”的境界。日本有一位白隱(1605-1768)禅師有一首詩描寫這種境界:

  畢波羅窟裏,未結集此經;

  童壽譯無語,阿難豈得聽。

  北風吹窗紙,南雁雪蘆汀;

  山月苦如瘦,寒雲冷欲零。

  千佛縱出世,不添減一丁。

  禅與生活

  禅是安詳的心態;

  禅是人生的最高尚、最純真的享受;

  禅是生活中的藝術;

  禅是人類和平的真正目標;

  禅是一切創造的原動力;

  禅是一切藝術的最高體現;

  相即不二的理念,既是整個佛法的精髓,更是禅的圓滿落實與體現,佛教的環保理念正是由此展開。

  佛法以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此岸彼岸不二的理念而達致心靈環保。

  佛法以自他不二、冤親平等、衆生諸佛平等的理念而達致生活環保。

  佛法以依正不二、人與自然不二的理念而達致自然環保。

  第六講 生活禅

  “五法”是《楞伽經》的核心內容之一;而《楞伽經》又是達摩大師用以“印心”的根本經典。該經以五法、叁自、八識、二無我、空不空如來藏爲其總綱,而“五法”又是總綱之綱。所以,根據五法的次第講生活禅是極其恰當的。

  五法者:相、名、分別(妄想)、正智、如如。

  1.相者,所诠所變之境;

  2.名者,能诠所變之境;

  3.妄想,分別者——能變之心;

  上叁爲識之流轉,是迷界的生活。

  4.正智:破二障所證之無漏慧;

  5.如如:依無漏慧而證之諸法實相。

  上二爲識之還滅,是悟界的生活。

  轉迷爲悟,即生活而爲禅悅。

  正智爲空如來藏(空掉二障,使如來藏脫離纏覆);

  如如爲不空如來藏(法爾具足之諸法實相)。

  (參見《聽楞伽經筆記》“五法與生活禅”條)

  生活禅四根本:

  一、菩提心

  二、般若見,以上兩條爲見地,即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叁、息道觀

  四、生活禅,以上兩條爲功夫,即靜中修,動中練。(獨處時養歇,閱世中曆練)

  生活禅的四句口訣:

  一、將信仰落實于生活;

  二、將修行落實于當下;

  叁、將佛法融化于世間;

  四、將個人融化于大衆;

  參禅的基本要求:

  見地要透,

  工夫要穩(如上才能做到)

  悟境要高。

  信佛學佛的四句口訣:

  一、以叁寶爲正信的核心;

  二、以般若爲正信的眼目;

  叁、以因果爲正信的准繩;

  四、以解脫爲正信的歸宿;

  活在當下:

  體驗“每一步”就是活在當下,就是觀照當下,就是回歸自我的落實,要以享受和欣賞的心態,滿心歡喜地生活在當下。

  方法:要讓你的每一個念頭都是開始在用方法,一切都不管它,身心全部放松,堅持不懈地用方法;如果發現有妄念,立刻回到方法上來。知道堅持用方法,就是得力,就是進步。

  二入四行:

  理入,理即真理,就是真如佛性,它不離現象,亦不即現象,是遍于時空而不落時空的無相法門。理者離心緣相(非心所緣故),離文字相(文字不能描述),離文句相(文句不能表诠),就是實相無相之涅槃妙心也。

  行入,是修心之行,是禅宗講的練心之法。四行之前二行明因緣因果,是初機之有相行;後二行則是進入無相行。

  妄念:知道有妄念是正常的,只是不要跟著妄念跑就行了。

  做人的四句口訣:

  有信仰——信仰是人生的根本;

  講因果——因果是信仰的落實;

  有良心——信仰是良心的保證;

  講道德——良心是道德的保證。

  信仰——信仰是做人的根本;

  因果——因果是信仰的落實;

  良心——信仰是良心的保證;

  道德——道德是良心的體現;

  五法通義:

  五法者,指五種迷悟法之本質。《楞伽經》所說,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稱爲五法。

  名:在現象界各種事物所立之假名;

  相:一切有爲法各自皆從因緣生,而有各種現象之差別面貌;

  分別:在上述名、相二法上所依之分別心,産生虛妄之念;

  正智:契合真如、真理之智慧;

  真如(如如):即是存在之本體,亦即如實平等之真理。

  前叁者爲迷法,後二者爲悟法。

  五法爲對認識能力、認識方法、認識對象問題的綱要。

  相即相狀;

  名即名稱概;

  妄想(分別)謂凡夫依相、名而確立認識,執相、名爲實;

  正智,謂佛法知相、名分別爲妄,離名相分別而證得的直觀真實智慧;

  如如,爲由智慧所實證之真如。

  相名分別爲凡夫有漏妄識,正智、如如爲佛法所說聖人的超越性認識。

  生活禅要義

  禅修的目的,不外是苦的止息。苦來自無明和迷惑。因此只要有明,只要有智慧,就不會有苦。明就是覺性,就是正念正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覺性,以觀照每一個當下的方式來培養覺性,使這種觀照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使之綿綿密密,這種修行方式,便是在生活中修行的“生活禅”。在日常生活中不斷觀照自己身心的實相,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分分秒秒、在在處處提起正見、安住正念,觀照當下,這便是生活禅。

  在行住坐臥中,能夠時時觀照當下,使自己的心與佛相應,與法相應,與戒相應,我們當下便是身居樂土。這種覺性形之于語言,必然是清淨語、慈愛語、柔軟語,由此而達致口業清淨;這種覺性見之于行動,必然是慈悲、道德、奉獻,助人爲樂,與人爲善,由此而達致身業的清淨;這種覺悟能使我們自己的心地保持靈明不昧,照破內在的貪嗔癡叁毒,養成慈悲喜舍的心態,成就覺悟、奉獻的精神,由此而達致意業的清淨。

  勤修叁學,化解並斷除叁毒,淨化叁業,這是我們修習佛法的全部任務,而所有這一切都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去落實、去完成。佛法不離世間法,提升世間法,超越世間法。同樣,禅修也決不能離開世間法,決不能離開生活。離了生活,離了世間法,禅修斷證便成了無的放失。所以,我們深刻地意識到,佛教要適應當前的社會,要適應當前大衆學佛修行的需要,要契理契機地弘揚佛法,利益衆生,必須調整我們的步伐,大力提倡人間佛教,提倡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才能適應現代人或當代人信佛學佛修行的需要。這便是我們近十年來大力提倡生活禅的初衷。

  我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以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爲宗旨的生活禅,會受到教內外越來越多的人的關心和認同。

  附錄一、傳授八關齋戒開示

  歸依叁寶是信佛的開始,信佛的入門;

  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

  八關齋戒才是了脫生死的門徑,是修出世的正因。

  八關齋戒的內容: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非梵行;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八、不坐高廣大床;

  九、不非時食。

  八關齋戒以持戒爲體爲主爲本爲要,故前八條爲戒,後一條爲齋。齋的意思爲清淨。

  八關齋戒以沙彌十戒爲基礎。受持八關齋戒的真正意義是學佛者每月有六天時間過出世生活、出家生活。

  受八關齋戒的時間

  八關齋戒乃分日受持,受持時間僅限一日一夜。

  六齋日:農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的最後兩天。

  在此六天當中,天天受持固然好,或因環境的限製,僅受五天、一天也可以。

  受持八關齋戒的意義

  八關齋戒的重心是關閉衆生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在淫欲、飲食二事,此爲兩大禍根。

  淫欲爲生死的根本。

  飲食爲生死的增上緣。

  儒家說:“食、色性也。”其性者生死原因之性也。

  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開始。

  受了五戒、菩薩戒的人也可受持八關齋戒。

  六齋日的來由

  《大般若經》卷十四:“六齋,月八日、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諸天衆會。”

  《四天王經》:“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天王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叁日使者複下;二十九日太子複下;叁十日四王複下。”

  《大智…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學講座備課筆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