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之疑。示以離相妙行也。然菩薩布施。專爲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則福不大。故世尊權指離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于有相。然衆生之相。一微塵耳。縱能獲福。其福幾何。今若正施衆生時。不見有施者受者。亦不見有所施之物。如此叁輪皆空。無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議矣。故以虛空喻之。
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解】此結示安心之法也。前問心不能安住。故須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觀無我爲主。無我則無人。人我兩忘。則自心寂滅。自心寂滅。則一切衆生皆寂滅矣。衆生既寂。則佛不必求。此則馳求心息。取舍情忘。內外皆空。一切不動。是則名爲安心之法。故結雲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衆生。只爲上求佛果。今既衆生相空。叁輪體寂。是則因爲虛設矣。無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況現見如來身相宛然。不是無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見如來也。故佛破雲。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此直指無相妙行也。空生由聞無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見如來也。此乃著佛應化之相。未見法身真體。世尊征破見相。空生領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見如來。以如來所說之身。即法身也。故雲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于諸法相上。見其非相。即見如來矣。不是如來法身。舍諸法之外。別有一相狀也。此則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
【疑】雲。若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此義甚深。難信難解。遂疑。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則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見也。由前空生初執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複疑無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蓋執佛有相狀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無相之因。契無相之果。明矣。如此。則因果俱空。人法雙泯。此義甚深。難信難解。故疑問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頗。猶可也。言說章句。即指前無相因果之說。佛答謂豈無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尋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蓋從無量千萬佛所而種根者。所謂久種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衆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見其所得福。已無量矣。此無相之福。勝過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無相者。能得多福耶。蓋此衆生。無複我人衆生壽者之相矣。不但無此四相。即一切有無諸相。悉皆空矣。故雲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此衆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離。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勝之若此耳。此是如來真知見力。故我教菩薩。不應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則人法皆空。頓離諸取。便超諸有矣。豈細事哉。故我常教弟子。當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則智圓矣。故曰。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疑】空生因聞佛說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雲。若佛與法。二皆無相。是無佛無法矣。爭奈現見佛成菩提。現今說法。何以言無。此疑佛自語相違也。故下按破。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解】此雙遣佛法知見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謂意言分別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诘之曰。于意雲何。謂汝意下。作何分別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來果有所說法耶。此審而诘之。以勘其意。空生領旨。故陳其悟。謂已解佛說原無定法。即是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故。故非可取。此開權顯實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領無佛無法之旨。但不知契無爲者。如何得福殊勝。故下如來以離相破之。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無相之福。以顯無相之法爲最勝也。空生已悟無相之理。但不知契無相之理。得無相之福。此福如何勝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勝者。以一切諸佛。皆從此般若而出生故。故雲。般若是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雲。母因子貴故也。是則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雲。既法無可說。佛無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爲我等聲聞。說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衆意言分別也。故世尊逆舉小果。逆問空生。而代破之。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
【解】此的示無住真宗也。大衆因聞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則進取無可住矣。爭奈世尊昔日。教我聲聞。令離生死。安住涅槃。非無法無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習氣。執有實法。難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爲衆旁通。故舉昔果逆征之曰。于意雲何。謂于汝意下如何也。梵語須陀洹。此雲入流。入。逆也。謂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約不入六塵名爲逆。非是實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有欲界一品殘思。但只消一來欲界斷之。則從此長往矣。此亦非有來往實住處也。阿那含。此雲不來。謂永不來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來之處可住也。阿羅漢。此雲不生。以見彼諸法。一切皆無。實無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嘗作念。我是阿羅漢。亦非有可住之羅漢地也。若阿羅漢自己作念。認著我是羅漢。此則與衆生知見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驗之。即如世尊。每每稱我得了無诤叁昧。又贊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說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蒙世尊如此極口稱贊。然我自忖己心。並不曾一念生心。執著我是離欲羅漢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則不說我是樂寂靜行者。以我而觀。昔日涅槃元無住處。足知如來菩提。必無可住之理矣。複何疑哉。此決佛果有住之疑。下決佛定有成之疑。
【疑】雲。聞上開示。佛果無住明矣。即果無所成。爭柰現見如來。從燃燈授記。是則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豈無可住之果。下答以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解】此示究竟無得之旨也。以聞無住之談。已悟菩提無住。遂疑菩提雖無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無成。如何傳授。故世尊逆問空生而決之。以燃燈佛雖雲授記。但印契此心而已。實無所得。若有所得。則燃燈必不與我授記。
【疑】雲。菩提無住。佛果無得。如此。則不必論莊嚴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薩行。莊嚴佛土耶。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謂佛即無成。涅槃無住。若如此又何須莊嚴佛土耶。執此疑者。謂度生之行。實要莊嚴佛土。如修寺一般。此執相之愚也。故世尊逆問空生。菩薩果有莊嚴佛土不。空生領旨。答言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何以名之。然而佛土者。淨土也。且此淨土。豈可以七寶累砌而爲莊嚴也。以衆生所見者穢土。乃惡業莊嚴。種種苦具。在諸佛所居淨土。但以清淨覺心。淨彼諸染。染業既空。則土自淨。是以清淨心而爲莊嚴。然此莊嚴。非同彼也。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如此看來。菩薩莊嚴佛土。不假外來。只是自淨其心。心淨則土自淨。故曰。但應如是生清淨心而已。不必別求莊嚴也。又疑。既雲清淨。如何生心。佛言。清淨如何生心。但不當生六塵染心而已。非有清淨可住其心也。所謂執謝情忘。淨心自現。故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叁祖雲。莫逐有緣。無住空忍。此爲無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
《《金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