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相之疑。示以离相妙行也。然菩萨布施。专为求福。若求福之心著相。则福不大。故世尊权指离相之福更大。使其安心。然著相布施。局于有相。然众生之相。一微尘耳。纵能获福。其福几何。今若正施众生时。不见有施者受者。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此三轮皆空。无相可住。不住相之福。其福不可思议矣。故以虚空喻之。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此结示安心之法也。前问心不能安住。故须降伏。世尊教以降伏之方。只是以观无我为主。无我则无人。人我两忘。则自心寂灭。自心寂灭。则一切众生皆寂灭矣。众生既寂。则佛不必求。此则驰求心息。取舍情忘。内外皆空。一切不动。是则名为安心之法。故结云如。
【疑】前以布施作福。下化众生。只为上求佛果。今既众生相空。三轮体寂。是则因为虚设矣。无相之因。何以上求有相之果乎。况现见如来身相宛然。不是无相之因可得。此以相见如来也。故佛破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此直指无相妙行也。空生由闻无相之因。遂疑此因。不能求有相之佛果。是以相见如来也。此乃著佛应化之相。未见法身真体。世尊征破见相。空生领旨。故佛直告不可以相见如来。以如来所说之身。即法身也。故云非身。然法身亦非有相。即于诸法相上。见其非相。即见如来矣。不是如来法身。舍诸法之外。别有一相状也。此则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明矣。
【疑】云。若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此义甚深。难信难解。遂疑。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解】此直示佛之知见也。由前空生初执有相之因。佛以不住相布施破之。复疑无相之因。不能契有相之果。盖执佛有相状也。佛以法身非相破之。是以无相之因。契无相之果。明矣。如此。则因果俱空。人法双泯。此义甚深。难信难解。故疑问佛。不知可有人。能信此法不。颇。犹可也。言说章句。即指前无相因果之说。佛答谓岂无其人。但信此法者。不是寻常之人。乃是持戒修福者。方能信耳。此人亦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盖从无量千万佛所而种根者。所谓久种深根。乃能信耳。此等大根众生。即一念信心。我悉知见其所得福。已无量矣。此无相之福。胜过有相所求之福。明矣。何故契无相者。能得多福耶。盖此众生。无复我人众生寿者之相矣。不但无此四相。即一切有无诸相。悉皆空矣。故云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此众生。心不取相故。一切皆离。苟一念取著法非法相。即著四相。以不取相故。心境皆空。得福殊胜之若此耳。此是如来真知见力。故我教菩萨。不应取法非法相。何以故。以一入此法。则人法皆空。顿离诸取。便超诸有矣。岂细事哉。故我常教弟子。当舍法也。然舍法即舍情。情忘则智圆矣。故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疑】空生因闻佛说佛非色相。法不可取。遂起疑云。若佛与法。二皆无相。是无佛无法矣。争奈现见佛成菩提。现今说法。何以言无。此疑佛自语相违也。故下按破。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此双遣佛法知见也。空生心中。才萌有佛有法之念。所谓意言分别也。含而未吐。佛逆破之。故召而诘之曰。于意云何。谓汝意下。作何分别耶。且佛菩提。果有所得耶。如来果有所说法耶。此审而诘之。以勘其意。空生领旨。故陈其悟。谓已解佛说原无定法。即是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故。故非可取。此开权显实之意。已露一斑矣。
【疑】空生已领无佛无法之旨。但不知契无为者。如何得福殊胜。故下如来以离相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解】此以无相之福。以显无相之法为最胜也。空生已悟无相之理。但不知契无相之理。得无相之福。此福如何胜彼有相耶。故佛先以有相布施。较量其福。不如持四句偈之福殊胜者。以一切诸佛。皆从此般若而出生故。故云。般若是诸佛母。所以福大。如俗所云。母因子贵故也。是则般若乃是能出生佛法者。而般若本非佛法也。故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疑】云。既法无可说。佛无可成。俱不可得矣。且世尊昔日。为我等声闻。说四谛法。乃是法也。我等依之而修。是得果也。我等依涅槃而住。此有所住也。如何世尊一切皆非。此大众意言分别也。故世尊逆举小果。逆问空生。而代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解】此的示无住真宗也。大众因闻佛不可求。法非可取。斯则进取无可住矣。争奈世尊昔日。教我声闻。令离生死。安住涅槃。非无法无果可住也。而今世尊。何以言佛法皆非。此小乘未忘名言习气。执有实法。难入般若。故多起疑。世尊假空生之悟。为众旁通。故举昔果逆征之曰。于意云何。谓于汝意下如何也。梵语须陀洹。此云入流。入。逆也。谓逆生死流也。然言逆流。但约不入六尘名为逆。非是实有此可逆。有彼可入而住之也。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有欲界一品残思。但只消一来欲界断之。则从此长往矣。此亦非有来往实住处也。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永不来欲界受生。如此而已。亦非有不来之处可住也。阿罗汉。此云不生。以见彼诸法。一切皆无。实无诸法。一心不生。如此而已。亦未尝作念。我是阿罗汉。亦非有可住之罗汉地也。若阿罗汉自己作念。认着我是罗汉。此则与众生知见一般。即著四相矣。空生以己验之。即如世尊。每每称我得了无诤三昧。又赞我是人中最上之人。又说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蒙世尊如此极口称赞。然我自忖己心。并不曾一念生心。执著我是离欲罗汉也。若我有此念。世尊则不说我是乐寂静行者。以我而观。昔日涅槃元无住处。足知如来菩提。必无可住之理矣。复何疑哉。此决佛果有住之疑。下决佛定有成之疑。
【疑】云。闻上开示。佛果无住明矣。即果无所成。争柰现见如来。从燃灯授记。是则佛定有成。既有可成之佛。岂无可住之果。下答以无所得。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解】此示究竟无得之旨也。以闻无住之谈。已悟菩提无住。遂疑菩提虽无住。而佛果必定是有成。若佛无成。如何传授。故世尊逆问空生而决之。以燃灯佛虽云授记。但印契此心而已。实无所得。若有所得。则燃灯必不与我授记。
【疑】云。菩提无住。佛果无得。如此。则不必论庄严佛土矣。而世尊何以教我行菩萨行。庄严佛土耶。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此直示安心之法也。空生疑谓佛即无成。涅槃无住。若如此又何须庄严佛土耶。执此疑者。谓度生之行。实要庄严佛土。如修寺一般。此执相之愚也。故世尊逆问空生。菩萨果有庄严佛土不。空生领旨。答言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何以名之。然而佛土者。净土也。且此净土。岂可以七宝累砌而为庄严也。以众生所见者秽土。乃恶业庄严。种种苦具。在诸佛所居净土。但以清净觉心。净彼诸染。染业既空。则土自净。是以清净心而为庄严。然此庄严。非同彼也。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此看来。菩萨庄严佛土。不假外来。只是自净其心。心净则土自净。故曰。但应如是生清净心而已。不必别求庄严也。又疑。既云清净。如何生心。佛言。清净如何生心。但不当生六尘染心而已。非有清净可住其心也。所谓执谢情忘。净心自现。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三祖云。莫逐有缘。无住空忍。此为无住生心。安心之法。妙不…
《《金刚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