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过此。故六祖一闻。言下顿悟。
【疑】云。既不庄严佛土。是无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报身必居实土。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闻佛土非可庄严。遂疑报身必居实土。若不庄严。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谓真土无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见。而土又何可以庄严耶。此从离六尘相。离心缘相以来。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双绝。始是般若极则。以显法身无住之理。故开导至此。理极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无量。故下较量福德。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显法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此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顿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境。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谁当说法。此计法有所说也。故佛征诘。乃悟身即非相。法亦无说。
【疑】云。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堕断灭。断灭无相当于何处见法身耶。众有此疑故佛征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诸法虽空。不入断灭也。闻说法身非相。遂疑堕断灭。断灭则无处觅法身矣。世尊示以尘尘刹刹皆法身也。故诘之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尘世界而观。则满目尘境万象枞然。若以非微尘世界而观。则一道虚间。真空冥寂。所谓寂灭灵虚。寄森罗而显象。纵横幻景。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显法王身。要见法身。须具金刚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闻法身非相方名为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现前三十二相之佛岂非佛耶。此认化身为真佛也。下以法化一体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谓有相非佛。即今三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则应身即法身矣。到此三身一体。身土皆空。理极情忘。言词相寂。故但赞叹能契此理。转教之者其福无量。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此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此显法空胜益也。世尊显理已极。群疑已破。四相顿空。我执既亡。法身独露。故世尊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其无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领此旨。感激未闻。故涕泪悲泣赞叹希有。此正前云善护念善付嘱者以此故也。
●已前领悟
●已下陈情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见也。若空生辈诸小乘人与诸众生皆执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来二十余年。所说诸法未曾离相。恐生惊疑。故窽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愿。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将引昔小乘发大乘心。特以金刚心地为本修因。故现用此心断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门。为菩萨发觉之初心。所谓护念付嘱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闻。而今始闻之。从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儿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闻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赞叹希有。前叹希有。乃忽尔觑见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备闻其说。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尽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盖从昔以来所未闻者。诚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陈己悟。又激发同辈意谓我闻而悟自谓希有矣。若再有一人闻而能信自心清净如此者。则实相现前。诸妄消灭。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离相之法最难信解故也。且我辈亲见如来。虽是难信。然闻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难。若佛灭后去圣时遥。后五百岁。五浊恶重。魔强法弱之时。能信此法者。甚为难也。苟有能信者。则为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离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见法身矣。故曰。能离一切相。即名为佛。此真希有也。世尊闻说乃印许之曰。如是如是。诚如所说。以此法大机小。闻者皆生惊疑怖畏故也。苟闻而不惊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说。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乃六尘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难舍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许住相。已说无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说。不但七宝布施。不比无相之福。即将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难比之。以身命内施也。故空生遂疑谓外施可忘。身命难舍。如何能舍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说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体而不嗔恨。则我空矣。此是当机疑意如此。其经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萨我法二执。然我执即五蕴身心。且此五蕴有假名。有实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体破五蕴实法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解】此破五蕴实法。结答云何应住之问也。空生一闻身命布施。不达五蕴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为难。谓外施七宝。不住于相。犹可能也。若舍身命。则不能矣。不舍身命。则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难契真空。故世尊特说忍辱之行。当歌利王割截身体之时。若我相未忘。则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达五蕴本性空故。所谓割水吹光。湛然不动者。以离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萨当离一切相。发菩提心者。不应住于六尘生心。应当生无所住之心也。此结前文总会离相之旨。以答云何应住之问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则心境俱妄。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于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萨既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当如是布施。方为妙行。不可执著别生臆见也。以如来说一切相。皆是真如。说一切众生即是真如。所以前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故结示云诸相即是非相。众生即非众生。
【疑】既云不住于相。则一切皆空。空即能证之智亦空无体矣。无体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诫令但当谛信佛言。是如来自证境界。决不虚妄。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解】此结令谛信也。空生闻佛所说因果皆空。疑谓果空则不必用因。因空则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况不住生心。则无实果可证矣。世尊诫以但当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来所得之法非实非虚。不…
《《金刚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