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過此。故六祖一聞。言下頓悟。
【疑】雲。既不莊嚴佛土。是無佛土也。且千丈大身之佛。又何所居耶。此疑報身必居實土。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解】此示法身真土也。因聞佛土非可莊嚴。遂疑報身必居實土。若不莊嚴。向何居住。佛以法身非身破之。意謂真土無形。然身既不可以相見。而土又何可以莊嚴耶。此從離六塵相。離心緣相以來。所破群疑。直至身土皆空。心境雙絕。始是般若極則。以顯法身無住之理。故開導至此。理極忘言。但有信此法者。其福無量。故下較量福德。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此以喻顯法殊勝也。說四句之福。勝河沙七寶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體故。如佛住世。與弟子宣說無二故也。前顯法身已圓。群疑頓破。言忘理極。故空生領旨。遂請結經名。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解】此指歸般若實際也。空生頓悟。般若全體已露。更無余法。故問結經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意謂此法無名。但此心耳。又問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羅蜜。前未聞此法時。其心未安。故初請降伏。以所知所見。滿目塵境。生佛迢然。淨穢殊途。取舍異趣。故其心不安。難以降伏。特起種種疑情。初疑衆生難度。則告以衆生本空。又疑佛果難求。則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難周。則告以叁輪空寂。次疑佛土難嚴。則告以心淨則嚴。次疑報身無寄。則告以法身無依。到此空生伎倆已窮。群疑冰釋。佛心已盡披露。無複遺余。所以聞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問結經名。世尊不以實法贅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結之。下文乃單示法身極則。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只須具金剛眼。始得極盡相應。故空生感悟流涕。贊歎難量。似久客還家。宜其見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議而後已。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解】空生已悟法身之理。遂疑法身非相。誰當說法。此計法有所說也。故佛征诘。乃悟身即非相。法亦無說。
【疑】雲。法身非相。然非相即墮斷滅。斷滅無相當于何處見法身耶。衆有此疑故佛征破。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解】此示諸法雖空。不入斷滅也。聞說法身非相。遂疑墮斷滅。斷滅則無處覓法身矣。世尊示以塵塵刹刹皆法身也。故诘之曰。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答言甚多。若以微塵世界而觀。則滿目塵境萬象枞然。若以非微塵世界而觀。則一道虛間。真空冥寂。所謂寂滅靈虛。寄森羅而顯象。縱橫幻景。在一性而融真。所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山河及大地。全顯法王身。要見法身。須具金剛正眼始得。故曰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疑】所聞法身非相方名爲佛。若非相是佛。即今現前叁十二相之佛豈非佛耶。此認化身爲真佛也。下以法化一體破之。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解】此示法化冥一也。莫謂有相非佛。即今叁十二相。本非有相。相即非相。則應身即法身矣。到此叁身一體。身土皆空。理極情忘。言詞相寂。故但贊歎能契此理。轉教之者其福無量。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此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解】此顯法空勝益也。世尊顯理已極。群疑已破。四相頓空。我執既亡。法身獨露。故世尊較量布施恒沙身命之多。不若深心受持四句偈爲他人說。其無相之福真不可量矣。空生全領此旨。感激未聞。故涕淚悲泣贊歎希有。此正前雲善護念善付囑者以此故也。
●已前領悟
●已下陳情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解】此印契佛心入佛知見也。若空生輩諸小乘人與諸衆生皆執相之徒也。即佛出世以來二十余年。所說諸法未曾離相。恐生驚疑。故窽而教之。多方淘汰。至今方始露出本心。何以故。以佛本願。欲令一切皆趣大乘究竟之地故。今將引昔小乘發大乘心。特以金剛心地爲本修因。故現用此心斷彼群疑。令生正信。故此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爲菩薩發覺之初心。所謂護念付囑者此心也。以小乘弟子一向未聞。而今始聞之。從昔未解。而今始悟之。如失乳兒忽遇慈母。所以空生一聞感激涕零。宜其然也。故贊歎希有。前歎希有。乃忽爾觑見世尊此一片心。尚未備聞其說。今蒙世尊吐露。重重逐破。消盡群疑。此真希有之心也。蓋從昔以來所未聞者。誠希有之法也。空生自陳己悟。又激發同輩意謂我聞而悟自謂希有矣。若再有一人聞而能信自心清淨如此者。則實相現前。諸妄消滅。此人亦自希有之人矣。何以故。以離相之法最難信解故也。且我輩親見如來。雖是難信。然聞佛妙音。即信解亦不難。若佛滅後去聖時遙。後五百歲。五濁惡重。魔強法弱之時。能信此法者。甚爲難也。苟有能信者。則爲第一希有之人也。何以故。以此人能離四相故。然四相本是如如。了此即見法身矣。故曰。能離一切相。即名爲佛。此真希有也。世尊聞說乃印許之曰。如是如是。誠如所說。以此法大機小。聞者皆生驚疑怖畏故也。苟聞而不驚疑怖畏者甚希有也。以我所說。不在言故。故曰。即非第一。是名第一。
【疑】前言布施。乃六塵受用之物。外施也。一向難舍已舍。即舍亦要求福。世尊已教不許住相。已說無相之福更大。既而又說。不但七寶布施。不比無相之福。即將恒沙身命布施之福。亦難比之。以身命內施也。故空生遂疑謂外施可忘。身命難舍。如何能舍耶。世尊逆知其意。故特說忍辱行以破之。割截身體而不嗔恨。則我空矣。此是當機疑意如此。其經中密意。乃世尊密破菩薩我法二執。然我執即五蘊身心。且此五蘊有假名。有實法。前破假名。今以割截身體破五蘊實法也。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爲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解】此破五蘊實法。結答雲何應住之問也。空生一聞身命布施。不達五蘊本空。遂疑而不信。甚以爲難。謂外施七寶。不住于相。猶可能也。若舍身命。則不能矣。不舍身命。則我相未空。既然著相。難契真空。故世尊特說忍辱之行。當歌利王割截身體之時。若我相未忘。則生嗔恨矣。所以不嗔者。以達五蘊本性空故。所謂割水吹光。湛然不動者。以離一切相也。是故我教菩薩當離一切相。發菩提心者。不應住于六塵生心。應當生無所住之心也。此結前文總會離相之旨。以答雲何應住之問也。又示之曰。若心有住。則心境俱妄。則爲非住。是故佛說菩薩不應住于色相而行布施者此也。然菩薩既爲利益一切衆生。應當如是布施。方爲妙行。不可執著別生臆見也。以如來說一切相。皆是真如。說一切衆生即是真如。所以前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結示雲諸相即是非相。衆生即非衆生。
【疑】既雲不住于相。則一切皆空。空即能證之智亦空無體矣。無體之法。安可作因而取果耶。答意誡令但當谛信佛言。是如來自證境界。決不虛妄。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解】此結令谛信也。空生聞佛所說因果皆空。疑謂果空則不必用因。因空則不能得果。今因中行施。況不住生心。則無實果可證矣。世尊誡以但當谛信佛言。不必多起疑念。以如來所得之法非實非虛。不…
《《金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