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決疑》▪P4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執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解】此示無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屬于無明。爲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無所見。無住之心諸障盡撤。人我兩忘。如日升天。朗照萬象。故此無住之心。即真實般若。佛所證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無住之心。縱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即爲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將謂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無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說此經。即全體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則爲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人無量功德矣。此一念頓契佛心之功德。縱使一日叁時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隨順般若而不逆者。可謂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耶。●下贊般若殊勝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爲發大乘者說。爲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爲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爲荷擔如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于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爲人解說。

  【解】此贊般若獨被上上根人。前屢言著四相。故粗。今言著四見。故細。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爲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解】此贊般若法身常住。

  複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解】此贊般若有離障出纏之益。不但滅罪。且得勝果。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于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于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解】此贊悟般若者。一念頓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離佛。故此經功德最爲殊勝也。後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議。故果報亦不可思議。

  ★從初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以來。通破凡夫中大心衆生修菩薩行者。所執之疑。然所執我法二執有粗有細。已前破粗二執。以執五蘊身心爲我執。我所作爲緣塵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爲法執。然此二執。皆著相故。是破初發心菩薩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顯下不見有衆生可度也。此後乃破微細我法二執。是已悟般若者之菩薩。但執有能證之智爲我。有所證真如爲人。能證能悟爲衆生。證悟未忘潛續如命爲壽者。而此四相最極微細。故爲微細二執。所謂存我覺我。故向下發揮但標我字。若破此我執。則上不見有佛果可求也。經文與前問同意別。觀者應知。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解】從此以下。征破微細我法二執也。經初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者。以初發心菩薩。乃凡夫中大心衆生始發度生之心。故種種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蘊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執著六塵粗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執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寶物莊嚴之土。種種所行。皆不離相。故去般若遠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離。方契真如般若實智。而空生已悟。大衆疑消。此經文不可思議。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我依凡夫見起。即五蘊色相之我。其四相皆粗。今此經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薩。但能證之智未忘。以此執著爲我。此是存我覺我之我。乃微細我法二執。四相皆細。故此經中標出一我字爲首。但雲我應滅度衆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圓。唯有生佛之見未泯耳。故前粗後細。問。然此細智爲我。而又問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與前問意同者何也。答。此雲住。蓋此菩薩已離五蘊。但習氣未忘。故于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執謂菩提有所住處。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問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見未泯。不達平等一如耳。問同意別。故世尊破雲發菩提者。當作此觀。我滅度一切衆生已。實無有一衆生得滅度者。以衆生本自如如。不待更滅。若執有滅度。則著四相。非菩薩矣。此不見有衆生可度也。然生佛本來平等。若衆生既無可滅。而此中實無有法。可容菩薩發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衆生本自寂滅。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此不見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無實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豈非法耶。即世尊于燃燈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豈非得菩提耶。何言無法可得。故下破之。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燃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無得。以破執佛之疑也。空生疑佛于燃燈佛所。實有法可得。世尊展轉逐破妄計。正顯實無一法可得。

  【疑】謂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雲無法。則無因矣。無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屬因果破之。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爲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顯法身不屬因果也。空生不達法身真體。不屬因果。乃執定如來是有修有得。故佛以無所得破之矣。猶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無所得耶。以如來者。非色相之稱。乃是諸法當體如如之義耳。且諸法本自如如。豈假修爲證得耶。故我說菩提實無有法容佛可得。宗門謂向上一路。叁世諸佛不許觑著。觑著則眼瞎。以此中無你取覓處故也。如來菩提並無甚奇特。但于諸法不起斷常顛倒見耳。故言無實無虛。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則知諸法非法。

  【疑】因聞實無有法容其發心。遂起疑雲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薩。既無有法。何以得菩薩之名耶。下以無法無我破之。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爲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解】此示法身無我例破菩薩微細二執也。空生執有法度生方名菩薩。世尊告以實無有法以遣法執。恐疑無法度生如何莊嚴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莊嚴。以遣住心破我執。此二無我也。苟不達此理。則非真菩薩矣。故雲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疑】若菩薩不見衆生可度。無土可淨。如此如來要五眼作麼。下約知衆生心爲眼。非實有五眼破之。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及衆生叁無差別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將謂有法可見。有世界衆生當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約見衆生心爲眼耳。且如恒沙世界。無量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悉見者。以衆生乃如來自心之衆生。故衆生凡動一念。即如來自心動也。如何不知不見耶。又疑衆生心有生滅。如來心亦生滅耶。故世尊言此中衆生心本自如如。了無生滅。與如來心寂滅平等故。如來衆生湛然不動。絕無生死去來之相。所謂心佛與衆生。是叁無差別。故叁際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執。謂無土可嚴。無生可度。恐空生聞而轉計。將謂生土皆空。則布施無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無福之福。其福甚…

《《金剛決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