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决疑》▪P4

  ..续本文上一页可以执著之情而求之也。以此破之。

  【疑】不住相布施生心。即此不住生心。何以得合般若。下答破。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解】此示无住之益也。有住之心。属于无明。为心境障故。如人入暗。一无所见。无住之心诸障尽撤。人我两忘。如日升天。朗照万象。故此无住之心。即真实般若。佛所证者。此心而已。

  【疑】且此无住之心。纵是般若。如何能契佛心。下答破。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示心佛平等也。空生之疑将谓己智不能契合佛智。佛意般若无文字。文字即般若。然我说此经。即全体般若。但有人能信受者。则为妙契佛智。而佛以本智。了知其人无量功德矣。此一念顿契佛心之功德。纵使一日三时以恒沙身命布施功德其福固多。但不若有一念信心。随顺般若而不逆者。可谓善入佛慧矣。其福更大。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耶。●下赞般若殊胜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解】此赞般若独被上上根人。前屡言著四相。故粗。今言著四见。故细。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解】此赞般若法身常住。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解】此赞般若有离障出缠之益。不但灭罪。且得胜果。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解】此赞悟般若者。一念顿生佛家。生生世世。永不离佛。故此经功德最为殊胜也。后世末法之中。有能信者。其功更大。以此般若之德。不可思议。故果报亦不可思议。

  ★从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以来。通破凡夫中大心众生修菩萨行者。所执之疑。然所执我法二执有粗有细。已前破粗二执。以执五蕴身心为我执。我所作为缘尘六度之行。欲求菩提者为法执。然此二执。皆著相故。是破初发心菩萨未悟般若者之疑。但意显下不见有众生可度也。此后乃破微细我法二执。是已悟般若者之菩萨。但执有能证之智为我。有所证真如为人。能证能悟为众生。证悟未忘潜续如命为寿者。而此四相最极微细。故为微细二执。所谓存我觉我。故向下发挥但标我字。若破此我执。则上不见有佛果可求也。经文与前问同意别。观者应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解】从此以下。征破微细我法二执也。经初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者。以初发心菩萨。乃凡夫中大心众生始发度生之心。故种种著相。以依著自己五蕴色身修行。其所行布施。乃执著六尘粗物。而求福果。其所求菩提。乃执著化佛色相之身。其土乃宝物庄严之土。种种所行。皆不离相。故去般若远甚。空生起疑。被佛重重破斥。直至一切色相皆离。方契真如般若实智。而空生已悟。大众疑消。此经文不可思议。已前半卷皆此意也。其所破我依凡夫见起。即五蕴色相之我。其四相皆粗。今此经文以下乃是破已悟般若之菩萨。但能证之智未忘。以此执著为我。此是存我觉我之我。乃微细我法二执。四相皆细。故此经中标出一我字为首。但云我应灭度众生。更不言布施。是知功行已圆。唯有生佛之见未泯耳。故前粗后细。问。然此细智为我。而又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与前问意同者何也。答。此云住。盖此菩萨已离五蕴。但习气未忘。故于真如智中亦求安住。且急急欲求菩提。执谓菩提有所住处。求而不得。其心不安。故问降伏。此求佛之心未安。以生佛之见未泯。不达平等一如耳。问同意别。故世尊破云发菩提者。当作此观。我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以众生本自如如。不待更灭。若执有灭度。则著四相。非菩萨矣。此不见有众生可度也。然生佛本来平等。若众生既无可灭。而此中实无有法。可容菩萨发心求菩提者。何以故。以众生本自寂灭。即是菩提。又何容其更求耶。此不见有佛果可求也。

  【疑】既无实法可得菩提。且我所悟之般若岂非法耶。即世尊于燃灯佛所。因得此法。乃得成佛。岂非得菩提耶。何言无法可得。故下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解】此示菩提无得。以破执佛之疑也。空生疑佛于燃灯佛所。实有法可得。世尊展转逐破妄计。正显实无一法可得。

  【疑】谓般若之法。乃成佛真因。今云无法。则无因矣。无因如何得菩提果。下以法身不属因果破之。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解】此显法身不属因果也。空生不达法身真体。不属因果。乃执定如来是有修有得。故佛以无所得破之矣。犹恐不悟。乃直示之曰。何故言菩提无所得耶。以如来者。非色相之称。乃是诸法当体如如之义耳。且诸法本自如如。岂假修为证得耶。故我说菩提实无有法容佛可得。宗门谓向上一路。三世诸佛不许觑著。觑著则眼瞎。以此中无你取觅处故也。如来菩提并无甚奇特。但于诸法不起断常颠倒见耳。故言无实无虚。以一切法。皆非法故。若知大身非身。则知诸法非法。

  【疑】因闻实无有法容其发心。遂起疑云以我有此度生之法。方名菩萨。既无有法。何以得菩萨之名耶。下以无法无我破之。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解】此示法身无我例破菩萨微细二执也。空生执有法度生方名菩萨。世尊告以实无有法以遣法执。恐疑无法度生如何庄严佛土。故世尊示以常寂光土不假庄严。以遣住心破我执。此二无我也。苟不达此理。则非真菩萨矣。故云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疑】若菩萨不见众生可度。无土可净。如此如来要五眼作么。下约知众生心为眼。非实有五眼破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解】此示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也。空生疑佛具五眼。将谓有法可见。有世界众生当情。世尊告以所具五眼非眼也。但约见众生心为眼耳。且如恒沙世界。无量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者。以众生乃如来自心之众生。故众生凡动一念。即如来自心动也。如何不知不见耶。又疑众生心有生灭。如来心亦生灭耶。故世尊言此中众生心本自如如。了无生灭。与如来心寂灭平等故。如来众生湛然不动。绝无生死去来之相。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三际求心了不可得。

  【疑】世尊一往破执。谓无土可严。无生可度。恐空生闻而转计。将谓生土皆空。则布施无福亦不必修矣。故世尊以无福之福。其福甚…

《《金刚决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