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衆生迷惑顛倒,不攀佛緣,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刹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觀想,名相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系,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念佛之勝方便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並無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塵之念,蓋念佛之念無非直如之本體,即是趨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淨心,念佛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所以念佛之念,綿綿密密,能至念而無念,故曰勝方便。
學佛,念佛是迷信嗎?
或有人說,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你們還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據“北平科技報”刊登一段報導,題目是“西方科學家的東方哲學熱”介紹西方科學家們正在熱烈研究東方的“老子”。“婆羅門教與佛教”前幾年科學畫報發表一篇短文,題目是“科學思想的無價之寶”內中介紹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學等等科學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許多人把佛教思想看爲寶物。又如“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一書,其中說到:“現代物理學的概念,與東方宗教哲學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具有驚人平行之處。”“平行之處”指兩者極爲相似。可見我們不是迷信,一點也不落後,我們應當堅定信心,積極貢獻力量,發出佛教的光輝,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飛躍,並爲衆生謀求徹底究竟的真實之利。
擇善固執
一個人要爲善爲惡,全在一念之間,要成聖賢,或自甘墮落也全然決于一心,因此,“禍福無門,由人自召”一個人命運的改造,主要還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時應該培養“智慧”和正見,以及擇善固執的意志,才不會見異思遷,而誤入歧途。
學佛綱要
佛經卷帙浩繁,義理豐富,不易修學,但有一個綱領,即修一切善,離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時的,但有輕重之分,在未花開見佛時,重在自行,見性以後,重在化他。
舍之要義
隨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無礙的境界。如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法,用一布施即可總持。
布施攝一切法門,唯有舍,智慧才能現前。經中處處開示,祖師也時常勸勉,有幾人肯做?舍不是舍財一種,六種根本煩惱要舍,二十種煩惱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氣,不要有個性,莫隨俗見。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叁無漏學,包括一切法門,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爲,修定是學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動的,慧是從定中來的,心定如一面鏡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橫遍十方,豎窮叁世,叁世諸佛求無上道,都離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們時常聽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夠了,何必做什麼善事?”“我們只要心裏不存惡念,不害人就夠了,何必信什麼因果?”這些話乍聽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細加推究,實在是似是而非,因爲心中不存惡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過是消極,卻不能行善積德,增加善業,因此過去(或前世)所造成的業障,自然也無法獲得絲毫的消解,將來因緣一到,各種應受的果報,也就必須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時,從未行善,屍位素養,未能善盡應盡的職責,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結果也可能在無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惡,況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夠了”也是問題,因此千萬不應誤解,應該向前再進一步“行善積德,勤種善因”唯有如此,將來才能消滅業障,享受善報。
無生法忍
經雲:“衆生無有生”是見衆生與真如理體無二。無生法忍是初住菩薩破無明、見法身。忍是認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薩地位不簡單,是多生多劫修的。修淨土的人當生即可帶業往生,花開見佛悟無生,與初住菩薩地位相等,比阿羅漢高得太多了。修淨土能得到這樣的便宜,使人難以相信,所以阿彌陀經上說:“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信解行之看法
信解行叁事不能說有無次序,說同時並進亦可,學人須先有信心,而後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實性,而後方能真實修行。但若行得不夠,障深慧淺,即不能了解真實義,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堅固,叁事互有牽連,並無先後次第之分,真實依教做到,謂之行,真實見到佛理,謂之解,真實了達叁寶之益謂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證的意義在內。
信仰佛教要由了解理論中得來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學家的信仰抱同樣的態度,他們因爲已經用過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幹理論,並沒有找得不合邏輯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騙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決然的信仰其他未經證驗的理論。例如佛性,大多數佛教徒都還沒有親證到,那只有信仰佛語不虛,然後再依教修行以求證實,一旦我們親證到了,那時已成事實,便談不到信不信了。譬如我說肚饑時吃飯可飽,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勸人信仰,但是我若說,肚饑時吃某種維他命丸也可以飽,這就非用學理上的論據,不能教人生信,否則只有請人實地試驗,倘使無丸可試,或竟無人可試,這也不妨,只要提出的理由充分,也還有人相信,若是我說,肚饑時只要別人吃飯,我就會飽,我說這話時,不要說試不試,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會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說一人死難能替萬人贖罪,這話怎能令人信受,有之,則惟迷信而已。
製心一處
佛說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其整個關鍵即在改變心與控製心。心若正,一切行爲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爲即無過失,佛說心如狂象,儒家說心猿意馬,都形容心很難控製。修道人若不把心控製住,道業無法成就。製心一處就能生慧。
恒心行善
行善如運動,必須有恒心,長期行之必可獲得明顯的回報,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換言之,必須要有信心和耐心,將來才能收到豐碩的成果。
有漏,無漏
有漏,煩惱之代名詞,漏泄之義,貪嗔等煩惱,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謂之漏。又漏爲漏落之意,煩惱能令人漏落于叁惡道,故謂之漏。有煩惱之法謂之漏,離煩惱之法雲無漏。
妄念之意
衆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認識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萬別,因迷于相,遂起分別執著。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即是假相幻有,非真實並非絕對沒有,衆生不知其假相,念念在虛妄之相上起分別,故稱之爲妄念。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財富,大學問或充分的閑暇,只要發心行善,多行無畏施,盡量利用機會幫助別人,服務大衆,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進大家的幸福,隨時身體力行,實踐各種美德,便是一種功德無量的善行。
佛不妄語
佛經中有一部份屬于哲理方面的,細細研究,尚可明了其義,有一部份系屬不可了解,與人生現實生活脫節,難以相信者,似爲神話,系屬不可思議部份,我們是凡夫,未到佛菩薩的境界,當然不能了解佛菩薩境界的真相,若貿然予以否定,誠屬大誤。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尚不肯說騙人的話,何況佛,豈肯打妄語。佛經中如果有一項所說與事實不符,則全部佛經均可認定是虛妄不實之謊言。謊語爲起碼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語,豈不是連凡夫都不如。
佛的大能
太陽的熱能是廣大無限的,但是我們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陽能,則要看我們自己的努力及條件來決定。用一個普通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燒一枝火柴;用一個較大的放大鏡,可以吸收太陽熱能來燃著一個木頭;現在科學家可以用吸收鏡,吸收太陽熱能,來充作工廠之動力。佛的能力與加持,應該用這個譬喻去了解,在不壞緣起,不壞因果法則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多種善因
一個人只是心好,“不害人”並不夠,還應該進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個人的業障,才能減輕惡報,進而種下善因,獲得善報。
不著相
離相並非不要想,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爲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顯不出金器的功能了。
佛教終極目標
佛教的終極目的,是爲令一切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識心達本,業盡責空,證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這些,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聖先賢曾經到達,諸佛菩薩、羅漢、祖師所獲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證明。
李炳南老居士開示念佛方法
一、最簡單的早晚兩個課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如前拜稱)
(叁)那摩阿彌陀佛。(不必禮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功夫忙閑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五)那摩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觀音勢至。爲彌陀左右脅士。統稱西方叁聖。念完了佛。理當要拜的。)
(六)那摩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極樂世界有很多的菩薩。將來皆是我的師友。也應當要拜的。)
(七)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是回向文。也就是說明我念佛的願力。願是必要發的。)
(八)禮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課,每天早晚兩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頂禮,照法本念誦。如無佛像,或所住之處,不甚方便,不焚香頂禮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樣。再者,凡括弧以內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氣的方法
盡一口氣,念“那摩阿彌陀佛”叁五聲,或六七聲,共念十口氣,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這是爲了很忙的人,想的一個法子,費時不過五分鍾。最要緊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萬不可間斷,有佛像對著佛像去作,沒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兩個念佛式子,皆是爲忙人訂的。若有閑功夫,可在第一個式子第二項以後,念阿彌陀經一卷,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課誦本內全有記載)那是更好。這是最簡單、最合實際、決定成功的佛法。
叁、念佛法要
念佛的時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亂想。單把六字洪名,從心裏生起來,從口裏念出來,再從耳裏聽進去,印入心中。必須想清楚、念清楚、聽清楚,這樣才能得到感應。
《修行精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