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念,染念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学佛人之邪知邪见。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理,不可执理废事,众生迷惑颠倒,不攀佛缘,即攀缘六道。念头是刹那不停的,与其攀缘俗念,不如攀缘净念,烦恼未断,生死未了,如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缘,岂可轻视持名念佛法门。
观想,名相
持名念佛不必观想,亦未尝不可,须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号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后有名,名相皆不离一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与心有密切之关系,一句名号,功德无量无边。
念佛之胜方便
起念即妄,真如本性中并无念故,凡夫染念不停,不得不借用念佛之念,治其住尘之念,盖念佛之念无非直如之本体,即是趋向真如之妙用。
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同是清净,得以相应,所以念佛之念,绵绵密密,能至念而无念,故曰胜方便。
学佛,念佛是迷信吗?
或有人说,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你们还在念佛是不是搞迷信呢?据“北平科技报”刊登一段报导,题目是“西方科学家的东方哲学热”介绍西方科学家们正在热烈研究东方的“老子”。“婆罗门教与佛教”前几年科学画报发表一篇短文,题目是“科学思想的无价之宝”内中介绍研究高能物理以及生命科学等等科学界的第一流人物中,许多人把佛教思想看为宝物。又如“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其中说到:“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平行之处。”“平行之处”指两者极为相似。可见我们不是迷信,一点也不落后,我们应当坚定信心,积极贡献力量,发出佛教的光辉,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和世界文化的飞跃,并为众生谋求彻底究竟的真实之利。
择善固执
一个人要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要成圣贤,或自甘堕落也全然决于一心,因此,“祸福无门,由人自召”一个人命运的改造,主要还是操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平时应该培养“智慧”和正见,以及择善固执的意志,才不会见异思迁,而误入歧途。
学佛纲要
佛经卷帙浩繁,义理丰富,不易修学,但有一个纲领,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自行化他,是同时的,但有轻重之分,在未花开见佛时,重在自行,见性以后,重在化他。
舍之要义
随便修一法,就是包括一切法,此乃一多无碍的境界。如布施摄六度,六度摄万法,用一布施即可总持。
布施摄一切法门,唯有舍,智慧才能现前。经中处处开示,祖师也时常劝勉,有几人肯做?舍不是舍财一种,六种根本烦恼要舍,二十种烦恼要舍,最重要乃舍脾气,不要有个性,莫随俗见。
戒定慧之重要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中来的,心定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心好何必做善事?
我们时常听到一般人常常表示:“我的心好就够了,何必做什么善事?”“我们只要心里不存恶念,不害人就够了,何必信什么因果?”这些话乍听之下似乎有道理,然而细加推究,实在是似是而非,因为心中不存恶念,不去害人固然是很好,然而充其量,不过是消极,却不能行善积德,增加善业,因此过去(或前世)所造成的业障,自然也无法获得丝毫的消解,将来因缘一到,各种应受的果报,也就必须一一加以承受。甚至由于在生之时,从未行善,尸位素养,未能善尽应尽的职责,以致使人蒙受不利,结果也可能在无形之中造成了更多的罪恶,况且是不是真能做到“我的心好就够了”也是问题,因此千万不应误解,应该向前再进一步“行善积德,勤种善因”唯有如此,将来才能消灭业障,享受善报。
无生法忍
经云:“众生无有生”是见众生与真如理体无二。无生法忍是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忍是认可之意。忍亦作完解,有安住之意。初住菩萨地位不简单,是多生多劫修的。修净土的人当生即可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悟无生,与初住菩萨地位相等,比阿罗汉高得太多了。修净土能得到这样的便宜,使人难以相信,所以阿弥陀经上说:“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信解行之看法
信解行三事不能说有无次序,说同时并进亦可,学人须先有信心,而后研究佛法亦必先明佛法真实性,而后方能真实修行。但若行得不够,障深慧浅,即不能了解真实义,有解有行,信心才能坚固,三事互有牵连,并无先后次第之分,真实依教做到,谓之行,真实见到佛理,谓之解,真实了达三宝之益谓之信,故其中皆已含有证的意义在内。
信仰佛教要由了解理论中得来
佛教徒的信仰正和科学家的信仰抱同样的态度,他们因为已经用过理智了解佛教中的若干理论,并没有找得不合逻辑的地方,也找不出诳骗的理由,所以也就毅然决然的信仰其他未经证验的理论。例如佛性,大多数佛教徒都还没有亲证到,那只有信仰佛语不虚,然后再依教修行以求证实,一旦我们亲证到了,那时已成事实,便谈不到信不信了。譬如我说肚饥时吃饭可饱,此事人人皆知,用不到劝人信仰,但是我若说,肚饥时吃某种维他命丸也可以饱,这就非用学理上的论据,不能教人生信,否则只有请人实地试验,倘使无丸可试,或竟无人可试,这也不妨,只要提出的理由充分,也还有人相信,若是我说,肚饥时只要别人吃饭,我就会饱,我说这话时,不要说试不试,就是我提出任何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所以一般宗教家说一人死难能替万人赎罪,这话怎能令人信受,有之,则惟迷信而已。
制心一处
佛说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整个关键即在改变心与控制心。心若正,一切行为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为即无过失,佛说心如狂象,儒家说心猿意马,都形容心很难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业无法成就。制心一处就能生慧。
恒心行善
行善如运动,必须有恒心,长期行之必可获得明显的回报,因此不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换言之,必须要有信心和耐心,将来才能收到丰硕的成果。
有漏,无漏
有漏,烦恼之代名词,漏泄之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故谓之漏。有烦恼之法谓之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妄念之意
众生不明白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相有千差万别,因迷于相,遂起分别执著。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即是假相幻有,非真实并非绝对没有,众生不知其假相,念念在虚妄之相上起分别,故称之为妄念。
自利利他
行善不一定要有大财富,大学问或充分的闲暇,只要发心行善,多行无畏施,尽量利用机会帮助别人,服务大众,以解除他人的痛苦,增进大家的幸福,随时身体力行,实践各种美德,便是一种功德无量的善行。
佛不妄语
佛经中有一部份属于哲理方面的,细细研究,尚可明了其义,有一部份系属不可了解,与人生现实生活脱节,难以相信者,似为神话,系属不可思议部份,我们是凡夫,未到佛菩萨的境界,当然不能了解佛菩萨境界的真相,若贸然予以否定,诚属大误。在凡夫中有地位、有道德的正派人尚不肯说骗人的话,何况佛,岂肯打妄语。佛经中如果有一项所说与事实不符,则全部佛经均可认定是虚妄不实之谎言。谎语为起码五戒之一,凡夫持五戒,只能保持人身,如佛打妄语,岂不是连凡夫都不如。
佛的大能
太阳的热能是广大无限的,但是我们的吸收,或利用多少太阳能,则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及条件来决定。用一个普通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烧一枝火柴;用一个较大的放大镜,可以吸收太阳热能来燃著一个木头;现在科学家可以用吸收镜,吸收太阳热能,来充作工厂之动力。佛的能力与加持,应该用这个譬喻去了解,在不坏缘起,不坏因果法则之下,去了解佛的大能。
多种善因
一个人只是心好,“不害人”并不够,还应该进一步行善,才能有效的消解一个人的业障,才能减轻恶报,进而种下善因,获得善报。
不著相
离相并非不要想,只是教人不著相。古德以金作器为喻,金是性,器是相,如不要器,也就显不出金器的功能了。
佛教终极目标
佛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令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识心达本,业尽责空,证大涅槃,得大自在,佛教徒所追求的,也就是这些,这等境界已有不少古圣先贤曾经到达,诸佛菩萨、罗汉、祖师所获致的道果,便是最好的证明。
李炳南老居士开示念佛方法
一、最简单的早晚两个课程
(一)那摩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
(二)那摩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
(三)那摩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功夫忙闲而定。只宜由少增多。不宜由多退少。)
(四)那摩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
(五)那摩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观音势至。为弥陀左右胁士。统称西方三圣。念完了佛。理当要拜的。)
(六)那摩清净大海众菩萨。(一称一拜。极乐世界有很多的菩萨。将来皆是我的师友。也应当要拜的。)
(七)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这是回向文。也就是说明我念佛的愿力。愿是必要发的。)
(八)礼拜而退
(附注)以上功课,每天早晚两次行之。洗手漱口,在佛像前焚香顶礼,照法本念诵。如无佛像,或所住之处,不甚方便,不焚香顶礼亦可。但面向西方,心存恭敬,功德也是一样。再者,凡括弧以内之小字不念。
二、念十口气的方法
尽一口气,念“那摩阿弥陀佛”三五声,或六七声,共念十口气,仍念回向文一遍,一拜而退。
(附注)这是为了很忙的人,想的一个法子,费时不过五分钟。最要紧就是天天一早一晚去作,万不可间断,有佛像对著佛像去作,没佛像就面向西方去作。
以上两个念佛式子,皆是为忙人订的。若有闲功夫,可在第一个式子第二项以后,念阿弥陀经一卷,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课诵本内全有记载)那是更好。这是最简单、最合实际、决定成功的佛法。
三、念佛法要
念佛的时候,要把心中一切的事,都要放下,不可胡思乱想。单把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来,从口里念出来,再从耳里听进去,印入心中。必须想清楚、念清楚、听清楚,这样才能得到感应。
《修行精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