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朝猶載傳燈。放牛罕有知者。吾故表而出之。
無義味語
宗門答話。有所謂無義味語者。不可以道理會。不可以思惟通故也。後人以思惟心強說道理。則愈說而愈遠。豈惟謬說。直饒說得極是。亦只是鹦鹉學人語而已。圓悟老人曰。汝但情識意解。一切妄想都盡。自然于這裏會去。此先德已驗之方。斷非虛語。吾輩所當深信而力行者也。
信施難消
鄧豁渠自訟雲。爲僧者幹自己事。帶累十方施主。委實難消。誠哉言乎。夫僧人爲自己生死。猶士人爲自己科名也。爲科名故。累諸鄰裏親戚供給所需。成名則足以報之。名不成則所負多矣。不解此義而唯嫌信施不廣。豈不大錯。
知道不能造
五臺居士謂予曰。吾知有此道而不克盡力。終其身不樂。今士人不知有此道者。得一第。快心五欲以爲樂。吾既知之。不敢縱欲。而複以王事家事驅馳荏苒。今老矣。失人世之樂。又未得出世之樂。故郁然終身。此居士實語也。而自昧者多。自覺者少。誰道及此者。居士誠賢乎哉。今出家兒。無王事家事。乃亦一生空過。靜焉思之。五內驚栗。
遠官字
先君子雖不仕。博學而笃行。多格言。嘗謂不孝曰。帶一官字者。慎勿爲之。因問何謂帶一官字。先君子曰。領官錢。織官段。中官鹽。作官保。乃至入官府爲吏書。交結官人。囑托公事之類。皆是也。予再拜服膺。後觀親識中。坐此而敗者十七八。由是推而廣之。即爲官亦所不願。出家後。又推而廣之。不敢妄幹有官大人。並誡徒衆。不得乞緣出入于官家。不得倚官勢與人構訟。安貧守分。幸免于大愆。雖遵持佛敕。亦素聞于庭訓也。口澤未忘。曷勝于邑。
念佛鏡
道鏡。善道二師作念佛鏡。以念佛與種種法門對舉。皆斷之曰。欲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可謂笃信明辨。大有功于淨土矣。獨其對禅宗一章。謂觀心者。觀無生者。亦比念佛功德百千萬億分不能及一。學人疑焉。予以爲正四料簡所謂有禅無淨土者是也。但執觀心。不信有極樂淨土。但執無生。不信有淨土往生。則未達即心即土。不知生即無生。偏空之見。非圓頓之禅也。反不如理性雖未大明而念佛已成叁昧者。何足怪乎。若夫觀心而妙悟自心。觀無生而得無生忍。此正與念佛人上品上生者同科。又誰軒轾之有。
參究念佛
國朝洪永間。有空谷。天奇。毒峰叁大老。其論念佛。天。毒二師俱教人看念佛是誰。唯空谷謂只直念去亦有悟門。此二各隨機宜。皆是也。而空谷但言直念亦可。不曰參究爲非也。予于疏鈔已略陳之。而猶有疑者。謂參究主于見性。單持乃切往生。遂欲廢參究而事單持。言經中止雲執持名號。曾無參究之說。此論亦甚有理。依而行之。決定往生。但欲存此廢彼則不可。蓋念佛人見性。正上品上生事。而反憂其不生耶。故疏鈔兩存而待擇。請無疑焉。若夫以誰字逼氣下行。而謂是追究念佛者。此邪謬誤人。獲罪無量。
急參急悟
牛居士。古杭人余氏子。參無門老人。得悟于宋淳祐中。其言曰。大聰明人。才聞此事。便以心意識領解。所以認影爲真。到臘月叁十日眼光欲落時。向閻老子道。待我澄心攝念卻與你去。斷不可也。須是急參急悟。放牛此語。可謂吃緊爲人。若真實徹悟者。他平日踏得牢牢固固。穩穩當當。不動幹戈。可以八面受敵。無常到來。安閑自如。不慌不忙。不怖不亂。何更待澄心攝念。勉強支吾耶。所謂急參急悟。吾輩當力圖之。
解禅偈
溫公作解禅偈。真學佛不明理者之龜鏡也。但其以言行可法爲不壞身。仁義不虧爲光明藏。特一時救病語。非核實不易之論。夫謹言行。修仁義。在世間誠可貴重。然豈便是金剛不壞之身。神通大光明藏。何言之易也。又以君子坦蕩蕩爲天堂。小人長戚戚爲地獄。理則良然。而亦有執理失事之病。豈得謂愚癡即牛羊。凶暴即虎豹。此外更無真實披毛戴角之牛羊。利牙鋸爪之虎豹乎。吾恐世人見溫公辭致警妙。必大悅而深信。其流之弊。撥無因果。乃至世善自足。不複知有向上事。則此偈本以覺人。反以誤人。不可不闡。
範景仁
景仁自謂。吾二十年曾不起一思慮。景仁之爲賢者信矣。然二十年之久不生一念。或未易及此。顔子尚僅叁月不違。則叁月外容有念生。趙州尚假四十年方成一片。則未成一片時容有念生。如景仁者。得無粗念雖無。微細思慮潛滋暗發而不自覺欤。吾非輕視景仁。蓋恐得少爲足。而預以自警也。
習俗
先輩雲。習俗移人。賢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語。種種所作所爲。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隨之。謂之時尚。或尚坐關。群起而坐關。或尚禮忏。群起而禮忏。群起而背經。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讀等韻。群起而去注疏。專白文。群起而齋十萬八千僧。群起而學書。學詩。學士大夫尺牍語。靡然成風。不約而合。獨于刻心勵志。真實參禅念佛者。則有唱而無隨。謂之何哉。
厭喧求靜
有習靜者。獨居一室。稍有人聲。便以爲礙。夫人聲可禁也。鴉鵲噪于庭。則如之何。鴉鵲可驅也。虎豹嘯于林。則如之何。虎豹猶可使獵人捕之也。風響水流。雷轟雨驟。則如之何。故曰。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欲除境。而境卒不可除。則道終不可學矣。或曰。世尊不知五百車聲。蓋禅定中事。非凡夫所能。然則高鳳讀書。不知驟雨漂麥。當是時鳳所入何定。不咎志之不堅。而嫌境之不寂。亦謬矣哉。
除日
古人以除日當死日。蓋一歲盡處。猶一生盡處。故黃檗垂示雲。預先若打不徹。臘月叁十日到來。管取你熱亂。然則正月初一便理會除日事不爲早。初生墮地時便理會死日事不爲早。那堪荏荏苒苒。悠悠揚揚。不覺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況更有不及壯且老者。豈不重可哀哉。今晚歲除。應當惕然自誓自要。不可明年依舊蹉跎去也。雖然。此打徹二字。不可容易看過。不是通幾本經論當得徹也。不是坐幾炷香不動不搖當得徹也。不是解幾則古德問答機緣。作幾句頌古拈古當得徹也。不是酬對幾句口頭叁昧滑溜當得徹也。古人謂于此事洞然如桶底驟脫。爽然如大夢得醒。更無纖毫疑處。然後可耳。嗟乎。敢不努力。
淨土難信之法(一)
淨土者。以爲愚夫愚婦所行道。天如斥之。謂非鄙愚夫愚婦。是鄙馬鳴。龍樹。文殊。普賢也。故予作彌陀經疏鈔。乃發其甚深旨趣。則又以爲解此經不宜太深。是畢竟愚夫愚婦所行道也。佛謂此經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二)
或謂不宜太深者。此經本淺。鑿之使深。故不可。噫。法華以治世語言皆即實相。而此經橫截生死。直登不退。甯不及治世語言乎。或又謂此經屬方等。疏以爲圓。則不可。噫。觀經亦方等攝也。智者圓之。圓覺亦方等攝也。圭峰圓之。彌陀經予特以爲分圓。何不可之有。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淨土難信之法(叁)
華嚴第十。主藥神得念佛滅一切衆生病解脫門。清涼疏謂。趣稱一佛。叁昧易成。敬一心濃。余盡然矣。況心凝覺路。暗蹈大方者哉。前數語弘贊專念。後二句入理深談。誰謂淨土淺也。行願品廣陳不可說世界海。不可說佛菩薩功德。臨終乃不求生華藏而求生極樂。誰謂淨土淺也。聖賢垂訓如是。而人自淺之。佛言難信之法。不其然乎。
念佛不礙參禅
古謂參禅不礙念佛。念佛不礙參禅。又雲不許互相兼帶。然亦有禅兼淨土者。如圓照本。真歇了。永明壽。黃龍新。慈受深等諸師。皆禅門大宗匠。而留心淨土。不礙其禅。故知參禅人雖念念究自本心。而不妨發願。願命終時往生極樂。所以者何。參禅雖得個悟處。倘未能如諸佛住常寂光。又未能如阿羅漢不受後有。則盡此報身。必有生處。與其生人世而親近明師。孰若生蓮花而親近彌陀之爲勝乎。然則念佛不惟不礙參禅。實有益于參禅也。
醫戒殺生
陶隱君取生物爲藥。遂淹滯其上升。夫殺生以滋口腹。誠爲不可。損物命而全人命。宜若無罪焉。不知貴人賤畜。常情則然。而非諸佛菩薩平等之心也。殺一命。活一命。仁者不爲。而況死生分定。未必其能活乎。則徒增冤報耳。抱病者熟思之。業醫者熟思之。
勘驗
參學人有悟。必經明眼宗師勘驗過始得。如一僧常于神廟紙爐中宿。有師潛入紙爐。俟其來宿。攔胸把住。便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僧雲神前酒臺盤。又一僧。人言其得悟。玄沙故與偕行。至水邊。忽推之落水。急問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僧雲伸腳在縮腳裏。雲雲。此二僧者。非胸中七穿八洞。千了百當。隨呼隨應如空谷發聲。隨來隨現如明鏡對物。何能于倉卒忙遽做手腳不疊時。出言吐語如是的當。如是自在。彼閑時以意識抟量蔔度。酬機作頌。非不粲然可觀。爭奈迅雷不及掩耳處一場麼羅。可不慎欤。
百法寺道者
嘉靖間。有道者某。寓吳山百法寺。不乞化。弟子一人。賣藥以贍。日叁食。每粥二盂。菜數莖。寄煮粥鍋。終日坐一室。嘿如也。有作念佛會者造之。擬發問。辄搖手雲。第靜坐。毋開言。既不得言。遂逡巡而退。以餅餌蔬果進。拒不納。曰。幸自有饘粥療饑。沒來由著此等向腹中轉一過。何爲哉。當時雖未核其所修何道。而精專脫逸。不染世緣。今時似此者極少。誠予所不及。因識之。
出世間大孝
人子于父母。服勞奉養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顯之。大孝也。勸以念佛法門。俾得生淨土。大孝之大孝也。予生晚。甫聞佛法。而風木之悲已至。痛極終天。雖欲追之。末由也已。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叁年。其不能者。或一周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此。
即心即佛
馬祖謂即心即佛。大梅領旨。遂安然住山。後複聞非心非佛之說。乃雲。任伊非心非佛。我只是即心即佛。祖印之曰。梅子熟也。世人賞歎梅之妙悟矣。而有二意。不可不辯。直契本原。一信永信。更不爲繁名異相之所轉移者。是梅子熟也。如其主先入之言。死在句下。擔麻而棄金者。其爲熟。是熟爛之熟。非成熟之熟也。五千退席。昔人…
《竹窗二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