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之焦芽敗種者是也。
世智辯聰有失
世人重聰明。誇博洽。競辭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學窮百家。文蓋一世。有來生不識一字者。其甚如淳禅師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頓成癡呆。則不待來生。又甚。化爲異類。則所謂但念水草。余無所知。其可恃安在。惟般若真智。蘊之八識田中。亘古今顛撲不破。縱在迷途。有觸還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無足爲怪。出家兒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閣。而殚力于外學。可勝歎哉。
好奇
聰明人多好奇。好奇者多受惑。蓋好奇之名既彰。則所謂梅上燕齊迂怪之士。競以其術進。駕神托仙。可喜可愕。遂深入而酷信之。至于白首無成。臨終不驗。始怅然悔恨。亦晚矣。雖然。猶愈于沒世而終不返者也。今日之悔恨。當來之不受惑可知也。
無常信
諺有警世語。謂一老人死見閻王。咎王不早與通信。王言。吾信數矣。汝目漸昏。一信也。汝耳漸聾。二信也。汝齒漸損。叁信也。汝百體日益衰。信不知其幾也。然此特爲老人言耳。今更續之。一少年亦咎王雲。吾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東鄰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鄰有叁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歲。與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良馬見鞭影而行。必俟錐入于膚者。驽胎也。何嗟及矣。
參禅非人世中事
先德有言。參禅不是人世中說得的事。或疑裴丞相謂六道之中。可以整心慮。趨菩提者。唯人道爲能耳。果如前言。禅將無地可參矣。曰。裴論良是。今此言。爲吃得肉已飽。來尋僧說禅者發也。又爲僧之口般若。身阿蘭。而心朝市者發也。且安居五欲之場。坐證一乘之果。人世中有此大便宜事。誰不爲之。得非所謂世間那有揚州鶴乎。願毋以此言自诿。參禅定是人世中說得的事。特患無志耳。有志者事竟成。
出家(一)
先德有言。出家者。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爲也。夫將以武功定禍亂。相以文學興太平。天下大事皆出將相之手。而曰出家非其所能。然則出家豈細故哉。今剃發染衣。便謂出家。噫。是不過出兩片大門之家也。非出叁界火宅之家也。出叁界家而後名爲大丈夫也。猶未也。與叁界衆生同出叁界。而後名爲大丈夫也。古尊宿歌雲。最勝兒。出家好。出家兩字人知少。最勝兒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兩字者少也。
出家(二)
人初出家。雖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好心。久之。又爲因緣名利所染。遂複營宮室。飾衣服。置田産。畜徒衆。多積金帛。勤作家緣。與俗無異。經稱一人出家。波旬怖懼。今若此。波旬可以酌酒相慶矣。好心出家者。快須著眼看破。曾見深山中苦行僧。一出山來。被數十個信心男女歸依供養。遂埋沒一生。況其大者乎。古謂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之網。是出家以後之出家也。出前之家易。出後之家難。予爲此曉夜惶悚。
得悟人正宜往生淨土
或問。某甲向修淨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何必外求他佛而願往生。此意何如。予謂此實最上開示。但執之亦能有誤。請以喻明。假使有人。穎悟同于顔子。而百裏千裏之外。有聖如夫子者倡道于其間。七十子叁千賢相與周旋焉。汝聞其名。往而見之。未必不更有長處。而自恃穎悟。拒不觐谒。可乎。雖然。得悟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在。何者。天如有言。汝但未悟。若悟。則汝淨土之生。萬牛不能挽矣。深矣哉言乎。
參禅
僧有恒言曰。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疑之爲言參也。然參禅二字起于何時。或曰。經未之有也。予曰有之。楞嚴雲。當在此中。精研妙明。又曰。內外研究。又曰。研究深遠。又曰。研究精極。非參乎。自後尊宿教人看公案。起疑情。皆從此生也。而言之最爲詳明者。莫如鵝湖大義禅師。其言曰。若人靜坐不用功。何年及第悟心空。曰。直須提起吹毛劍。要剖西來第一義。曰。若還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曰。剔起眼睛豎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誰。如是言之。不一而足。參禅人當書諸紳。雖然。若向語句中推測穿鑿。情識上蔔度抟量。則又錯會所謂用功。所謂剖。所謂反覆看之意矣。則與靜坐默默者。事不同而其病同矣。不可不辯。
印宗法師
六祖既受黃梅心印。隱于屠獵傭賤一十六年。後至印宗法師講席。出風幡語。印宗聞而延入。即爲剃染。禮請升座說法。人知六祖之爲龍天推出矣。未知印宗之不可及也。其自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夫印宗久談經論。已居然先輩大法師矣。而使我慢之情未忘。勝負之心向在。安能尊賢重道。舍己從人。一至于是乎。六祖固古佛之流亞。而印宗亦六祖之俦類也。聖賢聚會。豈偶然而已哉。
親師
古人心地未通。不遠千裏求師問道。既得真師。于是拗折拄杖。高挂缽囊。久久親近。太上。則阿難一生侍佛。嗣後曆代諸賢。其久參知識者。未易悉舉。只如慈明老人下二尊宿。一則楊歧。輔佐終世。一則清素。執侍一十叁年。是以晨咨暮炙。浃耳洽心。終得其道以成大器。而予出家時晚。又色力羸弱。氣不助志。先師爲度出家。便相別去。方外行腳。所到之處。或阻機會。或罹病緣。皆乍住而已。遂至今日。白首無知。抱愚守拙。嗟乎。予不能于杏壇泗水。濟濟多士中作將命童子。而乃于叁家村裏充教讀師。可勝歎哉。
華嚴大藏一經
或問。經無與華嚴等者。何謂也。曰。昔玄奘法師譯般若六百卷成。以進禦。帝雲。般若如是浩瀚。何不居華嚴之先。法師謂。華嚴具無量門。般若雖多。乃華嚴無量門中之一門也。有僧作數格供經。華嚴供于最上。一日取誦訖。納之中格。明晨經忽在上。僧大驚異。蓋經之威神所致。亦持經者之精誠所感也。且叁藏聖教。獨華嚴如天王。專製宇內。諸侯公卿大夫百執事。以至兆民。皆其所統馭也。夫孰與之等也。
袁母
袁居士母張氏。自幼歸依普門大士甚嚴。其嫁也。奉大士像以俱。孕居士腹中十月。無一日怠緩禮敬。故居士在孩提。即知歸向叁寶。蓋所謂胎教也。夫內人之能傾心事佛者。世亦恒有。至于將作新婦。不汲汲以服飾爲光華。而供大士于奁具。可謂迥出凡情。耳目所未聞見。昔蘇子瞻繪像南行。葛大夫設像公署。不避嫌刺。識者高之。今袁母者。豈不卓然大丈夫哉。
儒佛配合
儒佛二教聖人。其設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強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則自應如大學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足矣。而過于高深。則綱常倫理不成安立。出世。則自應窮高極深。方成解脫。而于家國天下不無稍疏。蓋理勢自然。無足怪者。若定謂儒即是佛。則六經論孟諸典。璨然備具。何俟釋迦降誕。達磨西來。定謂佛即是儒。則何不以楞嚴法華理天下。而必假羲農堯舜創製于其上。孔孟諸賢明道于其下。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雖然。圓機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兩無病焉。又不可不知也。
立禅
立禅出自般舟叁昧。蓋精進之極。恐坐則易昏。非以立爲道也。而不達此意者。遂有用鐵帶束腰以助僵直。亦可笑矣。近更有砌磚作垣。緊圍其身。植立于中。如劍在匣。而複假此以爲募化之資。愚人無識。敬而事之。于是漸有效其所爲者。奉勸高明。遇如是人。即應開導。勸之出垣。毋令末法現此魔異。以增僧門之醜。
論疏
如來說經。而菩薩造論。後賢製疏。皆所以通經義。而開示衆生使得悟入。厥功大矣。或乃謂佛所說經。本自明顯。不煩注釋。以諸注釋反成晦滯。于是一概撥置。無論優劣。無論凡聖。盡以爲不足觀。此其說似是而非。何者。不信傳而信經。是亦知本。但草忽鹵莽。以深經作淺解。則其失非細。是蓋有心病二焉。一者懶病。二者狂病。懶則憚于博究。疲于精思。惟圖省便。不勞心力故。狂則上輕古德。下藐今人。惟恣胸臆。自用自專故。新學無智。靡然樂從。予實憫之。爲此苦口。
淨土不可言無
有謂唯心淨土。無複十萬億刹外更有極樂淨土。此唯心之說。原出經語。真實非謬。但引而據之者錯會其旨。夫即心即境。終無心外之境。即境即心。亦無境外之心。既境全是心。何須定執心而斥境。撥境言心。未爲達心者矣。或又曰。臨終所見淨土。皆是自心。故無淨土。不思古今念佛往生者。其臨終聖衆來迎。與天樂異香幢幡樓閣等。惟彼一人獨見。可雲自心。而一時大衆悉皆見之。有聞天樂隱隱向西而去者。有異香在室多日不散者。夫天樂不向他方。而西向以去。彼人已故。此香猶在。是得謂無淨土乎。圓照本禅師。人見其標名蓮品。豈得他人之心。作圓照之心乎。又試問汝。臨終地獄相現者非心乎。曰。心也。其人墮地獄乎。曰。墮也。夫既墮地獄。則地獄之有明矣。淨土獨無乎。心現地獄者。墮實有之地獄。心現淨土者。不生實有之淨土乎。甯說有如須彌。莫說無如芥子。戒之戒之。
隨處淨土
有謂吾非不信淨土。亦非薄淨土而不往。但吾所往與人異。東方有佛吾東往。西方有佛吾西往。四維上下。天堂地獄。但有佛處。吾則隨往。非如天臺永明諸求淨土者。必專往西方之極樂世界也。此說語甚高。旨甚深。義甚玄。然不可以訓。經雲。譬如弱羽。止可纏枝。則知翮翼既成。身強氣茂。方可翺翔霄漢。橫飛八方耳。非初發菩提心者所能也。世尊示韋提希十六觀法。必先之落日懸鼓以定志西方。而古德有坐臥不忘西向者。豈不知隨方皆有佛國耶。大解脫人。任意所之。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陰陽
有謂。萬法始于陰陽。不宜陰陽前更立太極。故曰。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天陽而地陰也。夫婦爲生人之本。夫陽而婦陰也。夫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孔子語也。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亦孔子語也。取其一。棄其一。何爲哉。濂溪曰。無極而太極。尚置無極于太極之上。況陰陽乎。圭峰原人即無極猶未足窮其原。而起信真如生滅以前名爲一心。前說可謂甚淺。
出胎隔陰之迷
古雲。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予初疑聲聞已…
《竹窗二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