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10

  ..續本文上一頁輯和語言規律。就連“真如”、“法性”也是語詞所表達的法相。“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一不異”這個中道八不推理法,也是根據因明推理的方法建立的,難道這八不法起不到“破邪顯正”的作用嗎?

  四、既然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語言文字基礎上的,通過思維形式改變和提高人們的思想的一種教化方式,那麼它的存在就離不開因明形式邏輯的思維規律,它的真假對錯的分辨,也離不開因明邏輯,那些否定因明邏輯的作用和世俗谛的人的最大錯誤之處,就是他們犯了一個徹底否定佛法的愚蠢的錯誤。

  71、有人說:“因明邏輯起不到破邪顯正的作用,如用某種方法破斥他人,他人也可以用同一理由來反駁你,命題始終無法成立。比如,佛弟子用“無常”破斥外道的“常”,外道也可以用“常”來破斥你的“無常”,各有各的理由,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說法對嗎?

  這是十分錯誤的說法。錯就錯在:一、對因明的真理標准缺乏正確的認識;二、對辯論中的理由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缺乏認識;叁、犯了一個自己沒有是非標准的錯誤。由此才産生了以上這種看法。事實上,因明的真理標准是客觀實際,凡符合客觀實際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否則是錯誤的認識,如在天空中看到一個月亮是正確的,兩個月亮是錯誤的。辯論的對方,誰的理由符合客觀實際誰就有正確的理由,否則是不能成立的。其次,辯論的雙方都要講出自已的證據和理由,不是隨你說“無常”,他說“常”,就能相互破斥。佛家說“無常”,因爲一切事物發展變化是無常,有生必有滅是無常。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客觀證據。建立論式如:一切事物都無常,因爲,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成之物,凡因緣生成之物都是無常之物。若要舉例,一切存在物都可以做無常的例子。若對方說:“諸法是“常”(永恒不變)”,佛家會說:“請你拿出證據,擺了理由。”世界上沒有永恒不變的“常”物,因此,說“常”者拿不出任何合乎實際的證據和理由,若雙方爭執不下,就請願書位科學家裁判,“常”和“無常”哪種觀點合理不就清楚了嗎?再次,因明邏輯是屬于世俗智範圍內的思想認識理論,但世俗智認識範圍內也有個真假對錯之分,也有真假對錯的分辨標准,並非各有各的理由,分不出是非對錯。因明就是分辨這種是非對錯的科學。並不是“破不了邪顯不了正”的無用知識。否定因明邏輯作用的人,在佛理的研究上不可能深入到微言妙理的境界。

  72、有人說“佛經是文字般若,對開悟沒有作用。”這種說法對嗎?

  文字般若是指佛經和一切講解般若義理的佛法論著和說教言論;道般若是指修證般若的實踐過程、五道、十地等;實相般若是指佛陀獨有的遍及一切的最高智慧。文字般若如地圖和地理知識,既不是行走和實踐,也不是達到目的地的真景實物的感受。但如果不掌握地理知識,沒有地圖,怎麼確定方向、距離、路線?怎能保證不入歧途而順暢到達目的地?文字般若和言教雖不是真般若智慧,但它都是開發、培育真智慧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輕視或放棄文字般若等于想去大海彼岸的人輕視船筏一樣的愚蠢。

  73、在學法途中,聞、思、修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

  龍樹在《致國王書》中說:“合理的聞思,使驅入正修。”學佛是一種改變思想認識,改造心理本性,提高品德素質,開發真善智慧的一個自我完善的系統工程。學佛不能單靠盲目的信仰和熱情,要靠聞思修的智慧和相應的實修行爲。學佛的修煉實踐要依靠複雜高深的知識素質,這種知識不是來自神靈的啓示,也不是來自不學無術的盲修瞎煉,而是來自合乎規律的聞思途徑。聞指讀書學習,思指反複思考。通過合理的聞思修可以生出聞得智、思得智和修得智等叁種智慧。這叁種智慧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修得智生于思得智,思得智生于聞得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正確的聞得智和思得智,也將不會有正確的修得智。因此,對真正學佛的人來說,在聞思修叁個環節中缺乏任何一個環節,也實現不了解脫成佛的願望。

  74、因明學在“十明”中單獨列爲一門學科,與內學(佛學)相對,這說明因明並非內學,從因明本身看也是一門佛教和外道以及世俗學界都可以通用的學科,爲何藏傳佛教將因明列爲內學五部之一?

  正因爲因明學是佛教、外道、世俗學界通用的思維規則和推理思辯的科學,所以佛教才能充分利用它的共同承認的推理思辯規則,論證教義,批駁邪說,以理宣教,以理服衆。因明的一些基本規則,雖非佛門獨有,但在因明學理論的完善和提高方面,印度的陳那、法稱,藏地的薩班、宗喀巴、賈曹、克珠等佛教學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且他們將因明的推理思辯方法用在了佛教教理的論證方面;其次陳那的《正果經》和法稱的《釋量論》等因明七論著對佛和佛法的正確合理性提供了有力的論證,起到了破除邪說,維護正見的作用。正如克珠傑說的那樣:“如果說因明學中有理辯性的內容,因而不屬于內學的話,那麼大部分佛經也將不屬于內學了,因爲大部分佛教中含有理辯性的內容。”所以,藏傳佛教認爲因明學是內外通用學科,離開因明的思辯推理方法,無法進入唯識和中觀深奧哲理的思辯境界,故將因明列爲《五部大論》之首位。

  75、續部的“續”是什麼意思?什麼叫“母續”?什麼叫“父續”?

  續部的“續”是連續和續流之義。“根續”是指淨化的對象衆生的心續;“道續”是指淨化的方法途徑即生圓二道;“果續”是指佛的果位。開示根、道、果叁續的經典,以其開示的內容爲名,人稱“續部”。

  “父續”和“母續”的區別是,以幻身成就作爲主要修道方法和續部稱作父續部;以修光明心大樂智成就作爲主要修道方法的稱爲“母續部”。不偏重一種法,將父續部和母續部的法門平等結合的續部稱作“無二續”部。

  76、禅宗的“見性成佛”和密宗的“即身成佛”有什麼不同?

  禅宗的“見性成佛”單就“見性”二字講,指獲得性空正見。獲得性空正見是成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佛不但要有見性智慧,還要有福德資糧爲因緣的報身化身,即色身。單一的見性智慧是大小乘共有的,只能破除粗分的煩惱障,獲得小乘的四聖果。成佛還要完成大慈大悲心和利衆成佛心(菩提心)爲動力的六波羅行,即菩薩大行。見性真智是破除見惑獲得的成就,在見道時就可以獲得,但其圓滿在佛道,即無學道。見性到成佛,中間還要經過一地到十地的修道,按《現觀莊嚴論》的觀點,從見道到十地,要經過兩個阿僧祗劫的修持。所以說,成佛必然見性,見性未必成佛。密宗的“即身成佛”是“今生今世成佛”,這“成佛”指的是成就破除二障、具備色法二身的真佛,而不是指單一的“見性”。一生能完成相當于叁個阿僧祗劫的福慧資糧,這正是密法的不可思議之處。但即身成佛並不是一切密法的特點,在四部密法中,只有無上密才有即身成佛的殊勝法門。雖然無上必有即身成佛之法,但修無上密的人未必都能成佛,原因是即身成佛需要具備許多條件,並不是隨便念念咒,觀想觀想就能成佛。正如宗喀巴大師說的那樣:“密法光靠法的殊勝不行,還要修學密法的人的根器殊勝。”又說:“具備顯法叁根本修證基礎的修密弟子成就的速度比單修顯法的人快,不具備顯法叁根本修證基礎的修密的人成就的速度反而比修顯者慢。因爲,顯法雖然成佛的速度慢,但可以成佛,單獨修密法成不了佛。”

  77、所謂“自創的佛法”,算不算佛法?

  佛法是指佛陀所傳之法。佛法分顯密兩個部分,顯法佛經稱“叁藏”,即經、論、律叁藏;密法佛經稱“四續”,即事、行、瑜珈、無上瑜伽等四續經。叁藏、四續都是佛陀所說,或大菩薩所說,而佛陀親自認可之法,是佛祖開寂後,由菩薩、阿羅漢大弟子經過數次結集,整理成文字資料流傳下來,後來又翻譯成各種文字的。凡是顯宗佛法都有叁藏經典和龍樹、彌勒、無著、世親等佛陀親自授記解經的大菩薩所作的經論的經典根據;凡是佛弟子所作的論釋,都是佛經的解說,沒有一樣是自己新創的;凡是密法都有密續部佛經的根據。“佛法”只有立教、宣傳的教主佛陀才有資格說,因爲佛法是斷二障,證四身,獲遍知的無漏大法,只有親斷二障,親證無上果位成就的佛陀才有現量經驗和說法的“四無礙”和“四無畏”智慧,別說無明覆蓋的凡人,就連十地菩薩都沒有創造佛法的資格。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就會知道,那些所謂“自創”、“自悟”之法,都是魔入心竅,弄虛作假,亂法害人者的所爲,一律不可信奉。若叁寶正信弟子,信奉宣揚此類“人造佛法”,虛假佛法,就會違犯叁皈戒律而毀壞善根。

  78、有人自稱他的“法”是比釋迦牟尼的法更高的“佛法”,這種說法可信嗎?

  凡是有點分辨頭腦的人,從此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自吹自擂,不知羞恥的德行,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出此狂言者是否具佛德、通佛法。凡是有一點佛法常識的人都知道,凡是佛法,都是揭示萬物終極法性的無礙智慧,萬物現象雖有千差萬別,但萬物的共性、法性只有一種。佛法就是揭示這一種終極法性的。因此,佛法從本質上說也只有一種。佛經中說:“此法是一切過去佛所說,現在佛在說,將來佛都要說的如來大法。”“是叁世一切如來之法”,佛雖然多如恒河沙數,但佛無大小之分,佛法無高低之分。分高低大小,爭強好勝是世俗的無明心態。一切佛都是成佛資糧平等,證量法身平等,利衆事業平等,故稱“叁平等”。佛法分八萬四千和叁乘顯密,都是根據不同根器衆生的心理素質所設置的智慧方便法門。猶如投藥治病,藥無好壞,只有對症與不對症之分別。佛法就是佛法,所謂“高于佛法的佛法”這種說法本身不合邏輯。若是佛說,就不能“高于佛法”,若“高于佛法”就超出了佛法的“概念”範圍,就不是佛法。比…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