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錯誤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未必是錯誤的;在宏觀世界中看來是絕對正確的東西,在微觀世界領域也許會變成徹底的錯誤。如經典物理萬有引力理論,在原子以上宏觀物質領域似乎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但在本世紀以來由于亞原子領域以及量子場的發現,卻遭到推翻。物質的實在性原則也在基本粒子的研究中産生了懷疑(詳見美F·卡普拉著的《物理學之道》一書)。在四維空間時空連續體的理論中叁維物體已成了相對的存在。
在美學領域,唯心論的觀點具有很高的權威性。柏拉圖、康德、黑格爾、貝克萊、休谟、托馬斯、叔本華、尼采、胡塞爾、薩特、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柏格森、羅素、維特根斯坦等許多古希臘和近現代西方著名的哲學家,其中很多都是具有卓越貢獻的自然科學家和優秀的學者,他們在物質和精神的關系上統統倒向唯心主義。這是爲什麼呢?難道是他們不懂科學,還是精神不正常呢?我覺得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對他們采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在多樣化的世界和多極化的思想文化體系中,每一種思想都有它産生和存在的一定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相對性,絕對的正確和絕對的錯誤是不存在的。
96、有人說:“佛教是講諸法性空的虛無主義。”這話有道理嗎?
大乘佛教講“空”,但“空”的含義是什麼,不但教外之人不了解,教中一般人也只能從字面上粗淺地理解,難以掌握其真正的意思,甚至,連那智商較高的小乘人也不理解“空”的究竟意義。因此,很多只從字面上了解佛教的人,甚至許多學術界的人士,都認爲佛教是“虛無主義”,這種看法,由來已久,不足爲奇。正因爲“空”的意義深奧難解,沒有相當高的慧根悟性的人,對“空”的意義容易産生誤解,墮入頑空,導致否定因果業報、善惡和叁寶的作用等而反造惡墮之業。故對慧根低下思想不成熟的人,說空也是違犯菩薩戒的。爲了消除對佛教教義誤解,對“空”作一簡明介紹。
佛教哲學將一切事物,即萬法,分爲性相兩個方面:“性”是事物的自性,“相”是事物的現象,現象就是世俗智能認識到把握到的事物的表面現象。“自性”是經過理性思辨才能認識的東西。佛教中世俗智所認識到的事物,稱做俗谛,聖智和思辨所認識到的事物的自性稱作理谛或勝義谛。事物的現象或現象事物,按世俗智的標准,全部承認其有,事俗谛如叁界六道,器世界和六道衆生,苦集滅道,生死輪回,業力受生,因果報應,世間法與出世法等等。不能說它不存在,包括“自性”、“自我”在內,在世俗谛中無法否定它的實際存在。若不承認世俗谛事物的存在,就會墮入否定一切的頑空,這是佛家最反對的。事物的“自性”有兩種,一種是世俗習慣上稱謂的“自性”,如人、動物、山、水、樹木、房子等等,都有它各自的“自性”,因爲有這種物自性,才不至于相互混淆,才名具不同的形象和作用。對這類“物自性”,佛教從來不否定,那麼“空”是指什麼呢?是指一種“特殊自性”的“空”。“特殊自性”是指一種依賴任何事物的單一、獨立、自在的物我自性。這種“特殊自性”觀念是一種無明形成的虛妄觀念,實際上並不存在這樣的自性。實際情況是,包括物質和精神意識在內的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合形成的現象——即“緣起”。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緣起之物,怎麼會有不依賴衆緣的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呢?既然沒有單一獨立自在的自性,這“自性”不就是“空”嗎?——這就是從思辨的方法認識的“緣起性空”之理,但從思辨的角度認識的空,不是理谛“真空”,而理谛的真空是開悟後的聖智的直覺經驗,不是空有的對立,而是“空”就是“緣起”、“緣起”就是“空”的空有統一境界,這是思辨智慧無法解決的一個難題,性空的難悟也正在這裏。總之,“緣起性空”既不是外行所理解的“虛無主義”,也不是思辨性的色空彼此不能相容,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色空爲一體的直覺經驗。
97、有人說佛教是“無神論”,但佛教中有衆多神佛,對此問題如何解釋?
“有神論”和“無神論”的所謂的“神”,不是指一般的神,而是指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或“創造世界”、創造人類的大梵天、濕婆、上帝之類的神,是掌握世界成毀和人類苦樂命運的神。佛教不承認作爲世界本源的精神實體和創世造物主的存在,主張業力創業,因此,佛教的基本精神屬于無神論,“業”指行爲活動,指人類的各種活動。但“業”是有意識的活動,即意識支配下的活動。衆生共同的環境器世界是共同的業力形成的,個體的五蘊之身是各自的業力形成的,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的環境和生命均屬業力的造化,故說“叁界唯識”。“叁界唯識”的“識”是指衆生的“意識”,因爲造業離不開意識,所以,只說業的主體意識,不說業力——這是中觀家對“叁界唯識”這句話的解說,唯識宗對“叁界唯識”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但若過分誇大意識的作用,就會滑向外道的“神我觀”和“絕對精神”的錯誤的深淵。
佛教中有無數的佛菩薩和諸佛菩薩化身,也有衆多欲界、色界、天人、阿修羅、無色界天、餓鬼道衆生、藥叉、世間衆神、幽靈等等。有的可見,有的肉眼不可見。這類生靈構成了非人類的隱形生靈世界,其中除佛菩薩的化身外,都是衆生。有的人不承認肉眼看不到的事物的存在。如果他們這種看法正確的話,非可見光,紅外線、紫外線、宇宙線、電磁場、引力線、只有頭發絲的億萬分之一的基本粒子群、四維以上的空間等,都要統統否定,這豈不可笑?
98、有人說:“佛教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這話有道理嗎?
這種說法不是全對,也不是全錯。
如果把“宗教”理解爲純粹的信仰組織,或者信仰文化,就不能包括佛教的內容,因此,可以說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漢語“宗教”一詞,從佛教的“教門”和“宗門”而來。佛教稱“聖教”,從“佛教”的本質上講,它是一種思想教育體系,內容包括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信仰”二字概括不了它的性質和全部內容。如果從純思辨哲學的角度看,佛教不全是哲學。但說“佛教不是哲學”也不對,因爲佛教教理是建立在高度思辨哲學基礎上的,與思辨哲學無法分開,但佛教思辨哲學是從世俗智的角度解釋事理二谛的一種方法,其最終目的是要把思辨中認識到的東西,變成直覺經驗。思辨只起到認識真理的媒介作用。在這個意義上講,佛學不全是哲學,哲學只是佛教的一種認識工具。准確的說法應該是:佛教是宗教,但又和一般的宗教不同,佛教中有高度思辨的哲學,但佛教不全是思辨哲學。
99、佛教如何看待死亡?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規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對待生死,抱有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不是知生命短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作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采取愚蠢的自殺行動。“死”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遭遇,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佛祖教導人們認識生、老、病、死苦,立志擺脫生死輪回,積極戰勝死魔。在未能擺脫生死,因業力取得人身時,要懂得得到人身不易,生命短促無常,要懂得珍惜人生,以人生無常爲動力,積極向上,多做利已利人之事,勿做損人利已的缺德事,臨終時沒有惡業的沈重包袱,沒有內疚,輕松愉快,順其自然地閉上眼睛,這是一般人的死法。修行的人,可分叁等,下等修行人,戒惡行善,誦經念咒,消掉業障,臨終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積德,修習禅定勝觀,死時入定坐化,化骨出現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習夢瑜珈,死亡中陰瑜珈等,將死亡和證道相結合,生前死後,出現異乎尋常的各種奇異征兆,以示成就。這只是粗略的分類,細分修行人死亡,可分叁等九類。總的修行人死亡,沒有痛苦和恐懼的感受和表現,可以得到善終善逝。而且,苦樂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就可以減輕死亡的恐懼和痛苦。
100、生命轉世之說,如何證明?
生命轉世、無始無終的觀點是一切宗教的基礎,也是佛學的思想基礎。若轉世的觀點不能成立,佛教的思想基礎就會産生動搖。因此,對生命轉世的問題,要從邏輯推理和現實證明兩個方面進行論證。現介紹《因明邏輯》論證生命轉世的方法。
一、生命具有先行同質因,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合成的,事物形成的因緣是“因”,事物本身是“果”。事物從本質上分兩類,一類是物質,一類是精神。物質實體都是物質的基本分子集聚的物質衆緣和合體,精神意識是以極短的時分爲單位的生滅連續不斷的“意識的續流”,如河流、電流,前一刹那的意識是後一刹那意識的同質因,後一刹那意識是前一殺那意識的同質果。刹那意識,前後相續,因果接連不斷,便形成了生命意識之流。瓜種生不出豌豆,石頭變不成花草,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任何事物無因不生,異因也不生。人的意識,也是無因不生,非同質的異因物質也無法生出意識。意識和物質,雖然相依,卻非同質。意識中生不出物質,物質中也生不出意識,因果同質性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從因果必然同質之理可以推出,人的意識的前因必然是意識而不是物質。既然人的意識的前因是同質的意識,人在母胎中形成時的第一刹那的意識的前因是從何而來呢?作爲人的有形的物質肉體,其同質的物質因,來自父母的精血,與肉體相連而性質完全不同的意識,不會沒有同質先前因,這先前因若不是前世的最後一刹那意識,還會有什麼呢?
二、續流先前因。意識不是物質分子集合體,而是先後相續不斷的續流——意識流。既然意識是續流,不是突然生出,突然滅亡,而是…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