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慈善行爲,但這種供養完全出自于自願,量力而行,不允許攤派,強求,巧取豪奪。在藏傳佛教中拜師、求法的禮品是一條哈達,家庭富有的施主也有向寺廟、上師、活佛奉獻金銀財寶和牛羊牲畜的,但完全出于自願,絲毫不允許有強求的成分。對活佛、上師供養的錢財,都用于修寺廟佛塔,齋僧濟貧,用于公共福利,慈善事業,決不作自己享受之費用。看看曆代高僧活佛傳記,便知其情。藏地高僧活佛講經、傳法灌頂,少則幾百人,多則數十萬人不等,但從來沒有賣門票收費的,只有上師、活佛資助弟子和僧衆學修的慣例,從來沒有向弟子收取拜師費、供養費、學法費等榨取弟子血汗的惡劣作風。是否貪財牟利,這是辨別佛教和邪教、真佛徒和假佛徒的最主要的一條標准。現在搞遊泳業,許多名山大寺高額收取門票,寺廟變成了富翁遊樂之地,窮人入不了寺,拜不了佛,釋迦牟尼在天之靈對此情此景不知作何想?有的爲了發財致富辦“法會”,賣羅漢、菩薩果位證等,巧立衆多名目,盤剝民脂民膏,已經到了民怨沸騰的地步。當高僧腰纏萬貫,佛寺變成“財神殿”的時候,佛教的精神早已蕩然無存了,這樣的寺廟佛像,這樣的佛教還有存在的價值嗎?佛教自身門風敗壞,再加上假法師,假喇嘛傳假法,詐騙錢財,內憂外患,佛教正法正傳承已瀕臨滅亡的邊緣。是否閻羅王等那些出世,在世諸護法現在都變得無能爲力了?真正爲佛教著想的志士仁人對這種情況不能不認真考慮了。
真佛假佛,真法假法本來是一目了然的,但由于廣大群衆不懂佛教知識,聽不到真傳正法,給邪魔外道的橫行,詐騙犯罪分子的招搖撞騙,飛揚跋扈,造成了有利的機會。解決這種非正常現象的唯一途徑,只有兩個辦法:一是加強國家執法的力度,徹底取締和嚴厲打擊各種邪教和各種披著宗教外衣,打著佛道旗號進行的詐騙等各種非法活動;二是廣泛宣傳利國利民、培養高尚思想品德和改善社會不良風氣爲宗旨的大乘佛教思想,提高人們的思想文化素質和善惡真假的鑒別能力。追求正當的信仰,是人們的正常現象。若缺乏積極向上的精神食糧,人們就會吃“野菜”、食“毒草”,這是一般的規律。對精神垃圾的清除,毒草蔓延的抑製,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填補思想空虛的辦法,光靠禁令是難以奏效的。
附二:駁斥“修密法不需要灌頂”等謬論(代後記)
作者: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大乘佛教的終極目的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在普賢利生五百大願中,位居衆願之首,包括其他願的“願海”是弘揚聖教願。因此,在一切衆生善業中,最大的善業是正確解說如來之教義,教化衆生步入正道。諸惡業中危害衆生之惡業是最大的惡業。危害衆生之惡業有多種,其中最大的惡業莫過于誤導衆生墮入歧途。殺人放火是危害衆生的惡業,但它只傷害一世的生命和破壞一時的幸福。人身難得,如因誤導,使其墮入歧途,是危害萬世的生命,因此,誤導衆生墮落之罪比殺人放火嚴重千萬倍,豈可忽視?那麼,怎樣才算正確解說如來教義呢?佛祖釋迦臨終前,衆弟子請問佛祖辭世後由誰來主持僧團?由誰來執教?佛說:“以律來主持僧團,以法來執教。”又問:“如何區別佛教和非佛教弟子?”佛說:“行爲合于律,觀修契于經,言說不違論者,是我教弟子,否則,便不是。”佛祖的這些教導,就是辨別佛教與非佛教、真佛教弟子和假佛教弟子的唯一標准。
密續屬于經部,密戒經屬于律部,龍樹等大菩薩的續疏等屬于論部,不另立密教叁藏。凡密教金剛乘的基礎先行法教理必須符合大乘經論,密教本法的教理儀軌必須符合大乘經論,密教本法的教理儀軌必須符合續部的教理,不能越雷池一步。正如薩迦四祖公嘎堅參說的:“佛教儀軌的製度權屬于佛陀。”道理很簡單,未脫離二障的衆生,智慧無法超過佛陀,因此,也創造不出比佛陀更高明的解脫之法。對佛教弟子來說只有完整、准確、合理地繼承發揚光大叁世一切如來之教的義務,沒有用世俗有漏智慧隨意解釋、發揮、篡改的權力。不但如此,還要對那些亂法、壞法言行作鬥爭,以維護佛教的純真聖潔。有些人說什麼:“佛弟子以與人不爭爲美德。”但這要看對什麼不爭。要是對離經叛道、擾法壞法的邪說謬論不爭,就是對衆生缺乏慈悲心和抑惡揚善責任感的糊塗表現,也是違犯佛律的行爲。佛在《寶箧經》中說:“對破壞教義的言行應予以破斥,對其不進行破斥者非我弟子,對其進行破斥者是我弟子,是我聲聞。”著名的大格西喜饒嘉措大師在《龍樹莊嚴駁論》中說:“對釋門中人來說,沒有比分辨是非對錯更重要的使命。”
當今國內外信仰佛教,特別是信仰藏傳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真正的藏傳佛教教義的宣傳介紹和經典翻譯工作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僞法邪法冒了出來,便很多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蒙受欺騙,藏傳佛教的形象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甚至有此人指責藏傳佛教是“邪教”。有些對藏傳佛教知甚少的人,也只憑道聽途說,便著書撰文,大談“藏密”,起了很壞的誤導作用。爲了維護藏傳佛教的純真教義,爲了幫助廣大信衆找到正確的途徑,我們遵循佛教“堅持真理”、“依法不依人”的學術原則不得不對某些觀點提出質疑和辯駁。
近年來,各地學藏傳佛教的人,向我寫信、打電話提出了有關藏傳佛教的很多問題,有的還寄來了一些涉及佛教問題的書報刊手,讓我對有此說法進行鑒別。我在業余時間抽空,對所提出問題中一些帶普遍性,且比較簡單,叁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問題,陸續寫成了這本有120個問題的問答體讀手,付諸出版。其中小及一些較複雜的理論問題,准備分類專篇闡述。這篇駁論是其中的一篇。
先說定這篇駁論的起因。有人向我提問說:“有的書上說“學藏傳佛教密法,要有師傅傳法灌頂”;有的書上說“有些密法用不著灌頂,可以自學”。究竟哪能種說法對?”最近我又在一些佛教刊物上看到“公開的密法,不必灌頂,可以自修”之類的說法。我想這樣嚴肅的問題怎麼可以隨便亂說呢?佛教的宗旨是利衆,即使不能利衆,也不能誤導害衆。所以我覺得對這種觀點需要澄清。
藏傳佛教的一切字修程序和法規都是嚴格按《四續》部的金剛乘教義教規製定的。自引進至今一千多年來,以雪域衆生純深堅定的信力,較完整地繼承保存了佛法寶庫中價值最珍貴的金剛乘這顆光焰如日的瑰寶。密宗在藏區的弘傳過程中形成了各有所長、各具特色的八大修持傳統和二十多個大小教派,每個教派都對持金剛殊勝道的繼承發展做出了值得金筆書寫的貢獻,在每個教派中都出過衆多優秀的學者和悟境高深的成就師。在比深一千叁百多年的藏密發展過程中,教派傳承法流雖呈現千姿百態,但有一條共同的基礎的共同的准則把各教派緊密的地連結在一起,有力地維護了持金剛勝道的純潔性。密法的共同基礎有四條。如《密法入門六十頌》中說:“此門總根本,叁昧行四條:要具有正見,不背離叁寶,要有菩提心,不放棄灌頂。”貢珠《知識總彙》引用《文殊本續》文如下:“佛子記住:入我殊勝密教門的誓言行概括起來有兩種,即:根本和分枝。不放棄灌頂是根本;分枝有叁:若無正見,不會精進修持;若不皈依叁寶,就不是我教門中人;若不發菩提心,入不了菩薩道,猶如不灌頂得不到密修士資格一樣。”接著又說:“欲進入四續部中任何道次都不能缺少這四大根本誓言行。”“誓言行”即“叁昧耶”,《密宗道次第廣論》中說:“叁昧耶者即是欲得果者不應違越之事。”密宗四部各教派的共同行爲准則,是堅持佛陀金剛持的叁昧耶行。《密宗道次第廣論》引《律生經》雲:“若求上成就,甯舍于命根,縱至于死殁,當護叁昧耶。”“如說甯舍身命,當護律儀及叁昧子,應如是行。”“若不守護律儀,縱複勤修多劫也無成就。”密法的這些基礎的准則是佛教密法不同于外道密法的根本區別,也是修密道獲得成就的根本保證。上述修密的基礎,也就是修密的先決條件。這些先決條件,用通俗的話來就,就是學修藏密,首先必須是虔誠皈信叁寶弟子,就是說對叁寶無信仰的人不能學修。對叁寶的正信、深信,對佛道的修證目標的追求,必須具備正確的見解,合理的見解;其次,佛教密法是大乘佛法,是利樂衆生爲目的的方便大法,欲修這種密法必須具以大悲心爲體的菩提心,這個條件排除了求自利,缺少悲心的小乘人;第叁,修密法能不能獲得成就,能不能獲得正成就,高成就,主要靠修密者本身的條件。就如宗喀巴大師說的:“密法的殊勝,在于修密根器的殊勝。”“根器”就是思想心理素質。佛教講因緣,不講天生的優劣。因此,根器的條件是學習培養的結果。世間的任何一種嚴肅的、高難度的、嚴格按程序進行的工作,都對工作人員有素質條件方面的嚴格要求。學佛修道不是隨便的遊戲,而是要求修出成就,因此在《菩提道次》中教導說“親近上師是入道之門,”親近上師目的就是爲了得到清淨法脈傳承和修證實踐指導。密宗是更深層次的法門,爲了保證得到清純真髓,保證道不出差錯,果不致虛妄,更需要親近金剛上師求授教、求灌頂。灌頂分因位灌頂、道位灌頂、果位灌頂。其中作爲人密道之門的灌頂屬因位灌頂。這種灌頂稱“成就灌頂”,意思是根器未成熟者使之成熟的灌頂。也稱“育種灌頂”,意思是把普通種子培育成金剛佛種,使這種種子發芽,成長良好,碩果有望。在《知識總彙》中說:親近繼承佛事業心的金剛上師,可以破除心中的無明障。這是一切密法的命脈,絕對動搖不得,故親師爲不動金剛成。
現在有人造輿論,提倡“不必灌頂”,“可以自修”是毀壞佛教密法根本的行爲。這種觀點無論出于什麼樣的動機,其客觀效果只能使僞法、邪法滋長,其法敗壞滅亡。
提出這種觀點的都是些“學有傳承,修有成就的“大師””自居者,或者是“學…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