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20

  ..續本文上一頁富五車,才具八鬥,精于密學的“專家”,“學者””自居者。所以,他們散布的這種觀點在藏傳佛教知識空白帶的人群中會産生很大的影響。爲此對他們的這種說法是否有根據、有理由 ,是否根據可靠、理由充足,將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他們所說的這類密法是否佛教密法等問題,不可馬虎,必須澄清。

  他們所謂“不必灌頂,可以自修”的理由歸納起來有以下四條:

  一、已公開的密法不必灌頂;二、學密法必須灌頂是舊習慣,現在時代變了,密法應隨時代變,不必墨守成規;叁、過去曾經傳過某法的上師可代替某法的親傳上師,不必有現實的親傳上師;四、現實中難找到有成就的上師,與其拜無成就的上師,不如不拜的好。上面這些理由能不能成立,逐條予以研究分析。

  一、破“憶公開的密法不必灌頂”論

  他們說:“近百年來,藏密的流傳情況起了很大的變化,七十年前,不丹諾蒲喇嘛已將大手印及六成就法公諸于世,錫金達瓦桑杜格西喇嘛翻譯成英文,說是爲西藏以外的人民而譯。本世紀30年代,康藏各大德相繼到漢地弘法,把許多密法淵源公諸于衆。數十的來,在海外傳布更廣,歐美尤甚,一些有成就的金剛上師亦囑受法弟子輾轉傳人。因此當今流行密法多爲成就上師所公開,屬于普傳性的密法。所謂“密無師承,不得濫學”,這在百年前也許如此,到了近代,已起變化,許多公開的密法都出版成書,或西方人早已將他們譯成英文而流行全世界,已無機密可言,也無所謂盜法之嫌。”雲雲。從以上的這些說法可以看出,第一,他們把密法的“密”僅僅看作是機密之“密”,保密之“密”,根本不了解密法真正的含義;第二,他們把密法傳承和密法經典法本當作一回事,認爲得到法本就等于得到密法,第二,認爲灌頂傳授是泄密的防範措施,即已公開,也就無密可言,無盜法可言故不必灌頂。

  第一,把密法的“密”,僅僅當作機密之“密”,保密之“密”,是不了解密法真正含義的表現。

  密法之“密”,除了有“非器不宣”和“密修密證”含義外,還有“甚深法門”和進入“空性深理境界”,認識身言意因續之“密理”,掌握道續之智慧方便金剛“密法”,證得果續之不可思議的“叁密”功用,以及無始以來的本淨“密續”去染還淨的“密證之法”等多種含義。如果將密法的這些含義,全部按“機密”、“保密”義解釋,很難解釋得通。如果按保密講,身言意“叁密”,性空“密理”之類是誰在保密?向誰保密?法性密理,自身的如來藏“密續”,非證不悟。難道這也是自己給自己保密嗎?未悟已悟,難道也是自己“盜”自己的“法”的結果嗎?因此,把“密法”的“密”,僅僅理解爲機密、保密的“密”,實難恭維其“高明”。

  由于對密法性質的認識錯誤,就導致了“已公開的密法,無機密可言,因此,不需要按密法儀軌灌頂”這樣的錯誤觀點。

  密法的密是它的性質決定的,無論公開與否,都是密法。並非密法公開就成爲顯法,顯法保密就成了密法。如果是那樣的話,“性空之理”從來就是公開宣說的,就不應該稱作密理,也不應有《解深密經》。在藏經地區,除了死人、啞巴和不會說話的小孩子,人人會念六字真言,而且在牆壁、岩石、獸骨、旗幡等到處可以看到六字真言。但藏傳佛教界從來沒有把六字真言排除在密法外,放棄其傳授灌頂。而且,“公開”與“不公開”也只是相對意義。任何密法,對具備修密法素質條件的人從來都是公開的,只是對不具備修密素質條件的人不傳。這在密法戒規中,叫作“非器不傳”。這“非器不傳”並非故弄玄虛,或者搞“壟斷”、“專利”,而是有它自身的重要原因。

  密法屬于高難度的解脫成佛之法,在甯瑪掘藏大師玖美林巴著《功德寶藏》中說:“修密法士眼前只有兩條路,或者成佛,或者隨地獄。”佛教的目的是利樂衆生,如造成對學修的無效、無利、有害等結果,是違背佛教宗旨的;如果變成毀滅佛法的原因更是不允許的。“非器不傳”就是爲了防止這種反作用。不具備誠信,不具備正見,或動機目的不良,或慧根不足,無灌頂傳承,不守持密戒,其結果大致有叁:(一)修無成就,使修密的失去學修信心,甚至怨恨誹謗佛法,造成現世和後世的惡報;(二)無傳承、無親師指導的情況下自修,因無密訣和經驗而出差錯,輕則精神恍惚,情緒反常,或智力減退和變得癡呆,重則氣入心脈,精神失常,眼瞎耳聾,甚至會脈斷氣絕,口鼻流血而暴死等惡果;(叁)缺乏信仰與上師的傳授指導,不受叁昧耶戒,不按程序修,不修生起次第而直接修“那若六法”之類的圓滿次第,出一些低次氣脈成就就像素質低下的氣功師那樣宣揚神通等。自已本無傳承,本來就沒有受過灌頂卻又給別人傳法灌頂,製造假法、假傳承、假灌頂等(當今國內外這類實例不少)。有的人借密胡作非爲,引起社會上對密法的嚴重誤解,對佛教密法産生嚴重的破壞、毀滅作用。那些沒有信仰,不相信因果報應的人,只會把密法當作玩具和氣功之類的法術,不考慮濫傳濫學的嚴重後果,對造成危害衆生,破壞佛法的行爲結果,在道義上和法律上有沒有責任呢?

  第二、把密法的經典法本和密法傳承當作一回事,認爲得到密法經典法本就等于得到了密法傳承。應該這麼說:經典法本是“死”的,傳承是“活”的;經典法本是“水管子”、“電線”,傳承是“水流”、“電流”;經典屬于“教”法,傳承屬于“證”法。得到戒本皈依證,不等于受戒皈依,這本來是基本常識,但有很多人對這個問題認識不清。比如說,任何人都可以請到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只要懂藏語文都可以閱讀,但大藏經的傳承不是隨便可以得到的。藏傳佛教無論顯密都講師承、傳承。沒有傳承就沒有法脈法流,沒有傳承的人,也無資格傳法。傳承又分經文傳承(藏語稱“隆”),解說傳承(藏語稱“赤”),灌頂傳承(藏語稱“旺”),秘訣傳承(藏語稱“丹木鵝”)等。“解說”和“灌頂”又有內部詳細分類。漢傳佛教現在只有戒脈傳承,不講經學傳承,導致經學絕傳,唐密絕傳,産生了不分了義不了義,只從經文的文字表面理解解釋的淺薄弊病。但漢傳佛教曆史上並非沒有經學傳承。

  顯宗經典,即使無傳承,一般的經典也可以讀得懂。但密續部,一開始就加上了“四法”“六印”專用詞、假代詞等許多周密的保密措施,無師上示,如讀天書。因此,公開密法經典法本,絕不等于“公開密法”。若以翻譯出版密籍爲公開標志的話,藏傳佛教翻譯、傳播藏文密法經典已有一千叁百多年的曆史,將它譯爲滿文、蒙文,在滿蒙地區和元、清宮廷傳播也將近叁百年的曆史,比不丹的諾蒲喇嘛和錫金的達瓦桑杜等早幾百年,但藏傳佛教界不認爲密法經典的翻譯、傳播、出版、推廣就意味著密法的“公開”和“無密可言”,也沒有因此而認爲“不要傳承”、“不要灌頂”。這道理也和出家在家的比丘、居士雖然有戒本,仍需要在具戒的比丘前受戒的道理一樣簡單。禅宗的輕視文字般若和現代“密法專家”以文字代表密法的觀點各走一個極端,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真想學禅、學密的人,絕不能走這種錯誤的路。

  第叁、把灌頂和傳授當作泄露防範措施,認爲“已經公開,也就無密可言,無盜法可言,故不必灌頂、傳授”的觀點更是錯誤的。産生這種錯誤的根源是不了解密法的性質和灌頂傳法的性質作用引起的。把灌頂理解爲灌頂師舉起水瓶,在弟子的頭上澆點水並念咒加持加持是大錯特錯。灌頂的原文是“Abukenza(阿布肯咱)”,其義包括:淨化、授權、播種、培育成器等義。“淨批”是淨化身言意的各種習染障蔽;“授權”是授予解說密續,修習共不共兩種成就的權利;“播種”是播下佛陀四身成就的種子;“培育成器”是指培養提高修密弟子的素質,使其條件成熟之義。將這樣一個多義詞,譯爲只有“淨化”之義的“灌頂”,有詞義不周達之過,應看作翻譯上的錯誤。藏語“旺”是權利之義。阿底峽尊者解釋灌頂有八種作用:(一)消魔;(二)除障;(叁)清除小乘習染;(四)成熟誦咒之器;(五)成熟觀修之器;(六)增加息滅等四事能力;(七)增補菩提心;(八)結下將來佛陀親自灌頂之因緣等(見貢珠《知識總彙》)。《四續總義密法入門》中說:“灌頂有成熟之法因位灌頂、解脫之法道位灌頂、已脫成就果位灌頂叁種。灌頂受叁昧耶戒是因位灌頂;修習生圓二次第是道位灌頂;現證四身成就及雙位是果位灌頂。”修密的根器成熟法有二級,第一級是顯密共行道修習,是指學修菩薩道的出世心、菩提心、性空正見等解脫叁根本法;第二級是成熟灌頂和受叁昧耶戒。這是學密的共行道,無論學何種密法都沒有變通的余地。請看《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怎麼說的:“爲知續義,故需聽聞,爲求聽聞,知已修行,則需先受清淨灌頂,如法護持叁昧耶戒及律儀,以叁昧耶等是金剛乘之道基故。”“欲成聞修大密之器,要得清淨灌頂,是故灌頂就是成就根本,若無灌頂縱能了達教義,精進修習,終不能得殊勝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縱得諸小悉地,師資亦俱墮孔夫子洛迦(地獄)。”《大印空點》第二雲:“無灌頂不成,如壓沙無油,若無灌頂者,慢心說密教職工,師徒縱成就,死也墮地獄,故應勤精進,從師請灌頂。”《佛頂經》第叁雲:“比如家無子,死後便空虛,如是無灌頂,諸如皆虛無,猶如琵琶琴,無弦不可彈,如是無灌頂,咒定不能成,實無有灌頂,愚妄說雲有,乃至佛在世,師徒墮地獄。”《佛頂經》中的這段說是說,若無灌頂,如家中無子而絕嗣斷種,如彈無弦的琵琶,彈不出聲音;若未灌頂而妄說灌頂亂修亂傳,雖佛祖在世,也挽救不了他師徒同墮地獄的惡報應。《金剛蔓經》雲:“灌頂爲主要,諸悉地常住,我說如實意,故先應正聽,若具慧弟子,先正受灌頂,于滿…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