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2

  ..續本文上一頁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七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曆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從七世紀初松贊幹布主持譯經、建立佛教法規到九世紀中葉朗達瑪滅佛爲藏傳佛教的初期傳播階段。從十世紀末大譯師仁欽桑布譯經,孟加拉佛教大師阿底峽進藏傳法到十四世紀格魯派誕生前爲藏傳佛教中興期。噶當、噶舉、薩迦、甯瑪、希結、覺囊、綽普等大大小小的十幾個藏傳佛教教派都在這一時期相繼誕生,在學術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從十四世紀後半葉宗喀巴大師建立格魯教派起到二十世紀中葉,爲藏傳佛教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以拉薩叁大寺爲首的數千座大大小小的學院式喇嘛寺在甘、青、川藏地區的蒙古草原相繼建起,在佛教顯密教理的研究上取得了空前未有的嚴密精深成就,産生了很多學術貢獻卓著、名載史冊的大善知識。二十世紀中葉藏傳佛教逢到了特殊曆史機遇,沖出國門,走向世界,以它特有的利益一切衆生的價值觀念和精深的哲理,特殊的修持密法,豐富而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形成強大的感召力,博得了物質財富富裕,精神財富相對貧乏的西方世界廣大民衆的喜愛,在短短半個世紀以來,藏傳佛教在西歐、北美等西方國家形成了遍地開花的興盛局面。在這種新的信仰沖擊波的影響下,港臺和內地各階層人群中信仰藏傳佛教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著。因此,藏傳佛教雖然産生于中國藏區,但它並非藏族獨有的信仰。它從國內多民族共同信仰,發展成了覆蓋面波及全球的國際性的宗教。

  2、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皈依叁寶,四衆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叁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衆生爲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爲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淨土宗劃爲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爲下叁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爲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谛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爲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臺、叁論、華嚴、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禅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下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清是什麼樣的“理”。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淨土宗,淨土家認爲: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淨土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于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叁、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于各自所處的曆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衆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製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衆的心理素質等衆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3、“藏傳佛教”和“藏密”有什麼不同?

  “藏傳佛教”和“藏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藏傳佛教包括顯宗菩薩乘和密宗金剛乘兩部分。顯宗以“叁藏”經典爲主,教授戒定慧叁學,成就顯宗四身佛;密宗以“四續”經典爲主,教授四部瑜珈,成就密宗雙合七支持金剛佛。雖然藏傳佛教從總的方面來講,都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結合,但各教派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噶當派主修菩提道,不提倡學密;薩迦、噶舉、甯瑪等主修密法;只有格魯派才主張顯密並舉,雙翅齊飛。因此,以“藏密”稱呼“藏傳佛教”,並不確切。

  4、有人說:“紅教重修持,黃教重教理研究。”這話對嗎?

  所謂“紅教重修持”,言下之意是說:“紅教不重視教理學習”;所謂“黃教重教理研究”,其言下之意是說:“黃教不重視修持”。這種說法是不切合實際的。以理管事,以事證理。任何一種高層次的修持,都不能不以掌握相應的高深理論來進行指導;同樣,一個重視研究,掌握高深教理的教派,也不可能不懂得解行並重的道理和學習教理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要知道正確的修持離不開正確的理論指導;高深的理論,必然伴隨著相應的高層次修持。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辯證道理。實際上,甯瑪派的真正的大德高僧都是解深道高的善知識,甯瑪的大圓滿、車確、托嘎的修證離不開教理正見的指導;同理,格魯派不但在經典教理的研究上獨占鳌頭,在密法的修持方面也不博采衆長,荟萃精華者。只能說是未涉足深海的人,不知海底有寶藏罷了!

  

  5、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不同點在哪些方面?

  藏傳佛教各教派之間的主要不同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各個教派所修法的經典、法的種類、教授傳承不同,形成了各自的修學重點和特色。

  二、對正見的認識方面各教派之間存在分歧。自古以來佛教內部各教派之間在皈依叁寶、持戒、行善等事法方面沒有什麼差別,但在涉及空有等哲理正見方面,存在衆多分歧。産生這種分歧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客觀上的原因,理谛是高度抽象的認識境界,是超思維和語言的境界,故言“真實理谛非分別思維對象”。從主觀上講,人類的一般分別思維對超理性的真理很難理解,再加上人們的認識能力,粗淺的研究和深細的研究、學識等方面的差別,對同一句經文、概念,就會産生不同的理解,因此産生了他空、自空、非空非有、非思言境等許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釋。這是各教派相互爭論不休的主要焦點。

  6、佛教起信的思想基礎是什麼?

  佛教起信的基礎是信念和智慧。龍樹菩薩在《致國王書》中說:“入道之法簡言之,就是信念與智慧,有信能使歸向法,有智能夠見真理,二者之中智爲主,先決條件是信念。”這裏說得很清楚,有信念能使歸向佛法,有智慧才能夠明見真理。這“信”字有叁重含義:一是真心喜愛,二是堅信不疑,叁是堅定追求。即對所信對象産生興趣,真心喜愛,並堅信其所産生的作用,進而執著追求。這必須首先要有正確的認識,因此說“智爲主”。龍樹還在這本書中指出:“以貪心歸趨,嗔恨心歸趨,恐懼心歸趨,無明心歸趨都是不合正法的歸趨。正信歸趨是建立在正確認識基礎上的符合理性的信歸。”這是佛教不同于迷信的根本標志。

  佛教涉及的知識範圍和宇宙萬物存在量相等,故稱佛爲“正等覺”、“遍知者”。但作爲起信皈依的思想基礎,必須認識宇宙萬物無常和生命輪回之苦的本質。“無常”是指“諸法無常”,即萬事萬物瞬息萬變、興衰不定、即生即滅的運動變化規律。有情生命的可悲之處就是生死輪回之苦和生命短暫無常之苦。

  由于這種人生短暫,生命脆弱,禍福不定,興衰相伴的無常原因,人世苦苦追求的一切榮華富貴,都變得毫無意義。認識到這種情況的具有理智的人,爲了擺脫這種危機四伏的人生困境,必然會尋找出路,當認識到佛法對世界萬物和人生的認識及其解決辦法的合理性和無比優越性時,就會自然地皈信佛教。因此說:“起信的根本是智慧,動力是信念。”

  7、佛教大乘和小乘有什麼不同?

  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義、度化對象、價值觀念、追求目標等方面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小乘也叫聲聞緣覺乘。小乘的度化對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懷狹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煩惱,獲得斷滅涅槃的小機衆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對象主要是具備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衆精神,胸懷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薩種根基的大機衆生。乘是運載工具之名,如車船。大乘不同于小乘的有七大特點。(一)大境界——具有境界廣大的大乘法;(二)大作爲——自利和利衆的大作爲;(叁)大智慧——徹悟人無我和法無我;(四)大精進力——精進不息,完成叁個無量劫的漫長過程;(五)大方便——以大悲心利樂衆生,雖入世但卻一塵不染地根據一切衆生的不同情況,方便度化衆生;(六)大成就——具有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獨有的無比神通;(七)大功用——佛以無識無爲、自然遍及一切的利衆功用。大乘如萬噸輪船,運輸衆生量大,故稱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區別點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師說:“大小乘的分別主要在發心。”

  8、怎樣皈依佛教?

  皈依佛教有兩種皈依法:一種是受戒皈依,一種是信念皈依。受戒皈依就是皈依者尋找一個懂得戒律、自身受過相應的戒且保持戒行清淨的戒師,按律部的儀軌,請求傳戒。信念皈依就是經過學習,對佛法産生信念,立志皈依叁寶,並按皈依要求行事。若無堅定的信念,不堅持叁規五戒和十善戒,只參加受戒儀式,從形式上取得一個叁寶弟子的“資格”,不能算真正的皈依弟子,何況,現在有很多戒行不清淨的傳戒者,不按戒規行事者,搞所謂“遙控傳戒”、“賣皈依證”等,還有進行違法活動的江湖騙子也不少,皈依者必須當心上當受騙。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上的皈依,信念上的皈…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