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這種皈依表面雖然沒有皈依的標志,也不搞什麼形式,但信念産思想行爲符合佛法的標准,就是真正的皈依弟子。
皈依的前提是對佛法有所了解,並産生正確的信念,立志以佛菩薩爲做人的榜樣,佛法爲行爲准則,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如何認識叁寶、皈依叁寶應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等,詳見拙作《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中《叁寶原理與皈依法》一文(甘肅民族出版社)。
9、舉行皈依儀式、取得皈依證件就算皈依嗎?
上問中已說過,真正的皈依是思想信念深處的皈依,按律舉行受戒儀式,取得叁寶弟子的資格,僅僅是一種形式皈依。這種受戒皈依的傳戒師和受戒者的要求若符合佛律的規定,當然無可非議。若不符合戒規,受戒者思想上沒有正信,那麼這種皈依當然是無效的。皈依證真假難分,不足以證明持證者的思想信念和戒行。
10、修佛道的男女信徒必須要出家嗎?
佛家受戒弟子有出家在家兩種。出家的分男女比丘、男女沙彌、正學女等五類;在家的分終身持戒的男女居士和定期持戒的男女近住兩類。佛教除了受戒的男女弟子,還有未受分別解脫戒而信佛的大量善男信女。
“出家”的本意是“出世”。出家要改換姓名和儀容服飾,改變貪嗔癡妒慢邪見等世俗思想意識,受戒持戒。僧戒中最根本的一條是梵行,即戒除男女事,同時若犯了殺生戒、淫戒、偷盜、妄言等,就不能稱作出家人,也無資格穿僧衣,不能向別人傳戒。出家人必須是思想上出世,若思想不出世,雖身在寺中,也和在家俗人沒有什麼區別。若身穿僧衣而不守僧戒,做假僧人,享受信徒供養,其罪更深重。所謂“地獄門前僧道多”指的就是這類假僧相僧。
出家是爲了脫離世俗的繁雜事務,保持身心清淨,更重要的是心性清淨。若能做到心性清淨,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一樣。佛法要求人們像蓮花生在泥中不沾泥那樣,品行脫俗。放棄利樂衆生的事業而爲求自己解脫逃避現實,並非大乘佛教的本義。尤其是修金剛乘密法,更不需要一定要出家。如瑪爾巴大師、薩迦初祖和印度許多大成就師都是在家密法師,僅從在家出家論優劣,並非智者所爲。
11、在家的人可以向別人灌頂嗎?
對灌頂師的要求,在《時輪續》中說:“具足戒者爲上。”但又說:“在家灌頂師,除無僧人的標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與比丘同。”這說明灌頂師以受具足戒的僧人爲上,但並沒有排除在家的法師。而且從密法傳承上看,印藏的很多曆代密法傳承師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當灌頂法師必須具備灌頂的資格:一、必須受過有關本尊的入壇灌頂,而且所受灌頂一定要有純真的口耳相傳的法脈,否則無效;二、向別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頂,必須是自己經過閉關修煉,並完成誦咒的數量和補缺燒食供;叁、必須是密戒戒行無瑕疵;四、必須掌握灌頂的有關知識和儀軌,具備灌頂師的“雙十”條件。
密宗灌頂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傳授密法活動,學問、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頂,對師徒都有法施和學法的功德,如果亂來,就會師徒兩敗俱傷,絕無好結果。因此亂傳法、亂灌頂會使師徒雙方造惡業,墮金剛地獄,或受到護法神的嚴懲。
12、講經傳法的上師應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講經傳法的上師必須具備彌勒《莊嚴經》中說的十個條件:一、具戒學;二、具定學;叁、具慧學;四、學識高于教學對象;五、勤于二事(自己學修和利益衆生的事業);六、博聞經論;七、證悟法性真理;八、善于演說;九、富有慈悲心;十、誨人不倦。其中具戒定慧學是指叁學修證實踐經驗和德性行爲,不是單指叁學理論知識。以上十條歸納起來可概括爲兩版權法,即精通佛法理論,思想品質優秀。若不具備這兩條,就沒有講授佛法的資格。
13、開壇灌頂的上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開壇灌頂的金剛上師需要具備《上師五十頌》中所說的十叁種德相和雙十知識。十叁種德相是:一、嚴守戒律;二、具大智慧;叁、具足忍德;四、思想誠實;五、無欺詐行爲;六、掌握用密咒和藥物消除邪魔的法術;七、對衆生有慈悲心;八、精通叁藏義理;九、掌握“雙十”知識;十、會塑造繪畫壇城;十一、善于解說密法;十二、對佛法,特別是對宗乘信念堅定;十叁、保持五根清淨而心情溫和。
“雙十”知識分內外密知識各十種。內密知識十種是:一、善于觀護輪破除邪魔;二、善于製作護身咒輪破除邪魔;叁、懂得瓶灌頂和密灌頂之法;四、懂得慧灌頂和第四灌頂之法;五、懂得仇敵與其保護神的隔離法術;六、懂得祀食運作法;七、掌握誦咒的七種訣竅;八、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種特殊方法;九、掌握安神開光之法;十、懂得修供壇城之法。
外密知識十條是:一、精通製作壇城、觀修壇城;二、懂得觀修各種瑜珈;叁、懂得各種手勢印;四、懂得各種站立腿勢;五、懂得各種不同坐勢;六、掌握各種誦咒法;七、懂得燒供法;八、懂得各種敬供儀軌;九、懂得作法的訣竅;十、懂得迎送、收消諸法。除這些條件外,各續部還有各自的特殊要求。
14、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什麼?
進入佛門的第一大法是皈依法。叁寶皈依法是叁乘佛教的入門法,也是包羅萬象,一有俱有,一無俱無的根本法。叁乘佛法,歸納成一句話,說是“皈依叁寶”。但這個“皈依”並不初入佛門的人們所理解的那種粗淺意義上的皈依,而是指佛法所包括的本源、道路、目標等在內的深層次意義上的思想信念的皈依。所以許多藏傳佛教大師曾說:“佛教從入教、發心到成佛的整個兒過程都是皈依。”真正皈依的標准是:誠信叁寶,歸靠求助叁寶,一切思想言行符合佛法的要求,以佛爲導師,以聖潔的僧衆爲修行的榜樣。
15、有人說:“佛教只關心來世,不關心今世。”這話對嗎?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來世是今世的繼續,今世是過去世的來世。叁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叁世”代表生命流轉的全過程。佛教所關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轉的一般過程和部分衆生從流轉中解脫升華的特殊過程。“整體”觀念是佛教哲學的一個最大特點。那種只考慮今世利益而不考慮影響到來世善惡結果,只考慮今世的苦樂處境而不追溯過去世的因緣,是一種“見樹不見林”的局部觀念。世俗觀念的階段性和支離破碎性就表現在這類問題上。佛教來世的幸福並不是一種虛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生今世的道德行爲基礎上的造福行爲。這種造福的高尚道德行爲,利已利衆行爲,本身是立足于現實,有利于自己和社會的今世見效行爲。如人的高尚行爲對家庭社會造成的利樂和人類道德的墮落所引起的犯罪行爲對自己和社會造成的禍害。可惜世俗的眼光只覺察到這種今世的利害現象,認識不到長遠的利害關系,因而也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類問題。
16、有人說:“佛教是偶像崇拜”。這種說法對嗎?
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了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一是紀念意義,一是觀想意義。紀念意義就是看到諸佛的光輝形象,聯想起佛的思想、智慧、慈悲功德,生起敬仰心,以佛菩薩爲榜樣修行做人、做佛。認識層次較高的人,可以從各種佛像的象征意義,得到精深豐富的佛教哲理的啓示,思想境界得到升華;觀想意義,就是修禅定的人,經常眼觀佛像,在大腦中形成佛的視覺形象,以便在修定過程中,思想集中觀想佛像,以觀佛的一念,代替紛繁的雜念,獲得入定成就。對佛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了解本質,只從表面現象上斷定其性質,只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17、有人說:“佛教密法來源于印度教,非佛說,不是正宗佛教。”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從教義上講,“顯法”和“密法”是大乘佛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缺乏任何一部分,都將顯得殘缺不全,理論和修煉上都不完備。從大乘佛法的整體結構上看,顯法是密法的基礎,密法是顯法的究竟高峰。如像二乘人最終進入大乘道一樣,顯乘學人最後破除最細分所知障時,必須進入大密金剛禅的境界,舍此,無力破障。因爲,在顯宗中只講破細分所知障,但從來沒有聽過破細分所知障的相應的細分意識;另外,佛法是最大的方便法,既然是最大的方便法,就應適應一切衆生,如果佛法只是一顯,一禅,一淨,怎麼滿足所有衆生的要求呢?比如,如何化度濁世的大欲、大惡之人?以無量劫來計算修道進程的普通道路,是否適應一般衆生?壽短福薄的濁世衆生能不能一生成佛?在顯法經典中找不到答案,難道佛教的方便僅僅是一種有限的方便嗎?只知道佛法有一宗一派,或禅,或淨,不知道《華嚴經》中的“不可思議的法門”是何義,少見多怪,極力排斥密法,這不是智慧通達之相,也非戒德圓滿之相。
“密法”在佛在世時,只傳于烏杖焉和香巴拉等國王和雪山中隱居的密修士等寶器弟子,沒有向不適應修密的聲聞弟子傳。直到龍樹時代才公開。就像一般老百姓不知道國家高層機密一樣,聲聞弟子不知有密法,但不能因此斷定佛在世時沒有密法。從梵文翻譯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和《丹珠爾》部中占一半以上都是密籍,有什麼根據可以證明“密續”不是佛經呢?無上密部很多本尊,腳底下都踩著梵天、濕婆、毗什奴、因陀羅、時間女神等印度教的最高神靈。而且,勝樂續中明示,此法是“鎮壓濕婆及其部下衆神之法。”大樂法與印度教性力派的“內供法”也具有本質上的不同,在觀法上立足中觀,破斥印度外道的常、斷二邊,這類思想文化特征,足以證…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