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5

  ..續本文上一頁允許世人自創;第四,密法要信守戒律,以修德爲本,不重法術;第五,密法中把氣功只當作打開脈結的一種特殊手段,並不把它當作破悟大法而占用大量的修煉時間。還有一點必須說明,這裏所說的“密宗氣功”指的是出自密續中的氣脈明點特殊修法,不是社會上流行的那種借佛法名義胡編亂謅無根無據的僞氣功。

  30、所謂的“開天目”和佛教的“開悟”是不是一回事?

  根本不是一回事。佛教無論顯宗、密宗,或者禅宗,所謂“開悟”,指的就是見道開悟,即見性開悟,是經過修資糧道、加行道,破除見惑、明見性空的超世第一智初生境界。這種定中智是無色相如虛空無分別境界,也就是無色相意識境界,並非眼睛看到什麼東西。所以,經論中稱見性開悟境界爲“無相虛空”境。外道和氣功師宣稱的所謂“開天日”或“開慧眼”指的是一種視覺神經和聽覺神經的特異功能。因爲他們宣稱所謂“開悟”的標志是“看見特異景物和光,聽見特異聲音”。既然“見光”、“聞聲”就不是無意識、無色相虛空境界,怎能和佛門的“見性開悟”相提並論?

  31、有人說:““修行開悟”的特征是看到“奇異的光”,聽到“特殊的聲音”。”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是對佛法一竅不通的說法,是對“開悟”一詞概念的嚴重歪曲。佛法無論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禅宗所謂的“開悟”,指的均是修禅修慧,達到分別心息滅,無分別真智突然生出的開悟,見性是指在定中見到萬物的理谛“空性”,猶如虛空,在經論中說“定中所見如虛空(無色無相),定後所見如幻相(色相如幻化,無真實感)。”所以在開悟見性的境界中,無任何色相,也無任何視覺和聽覺分別意識活動。光和聲音無論是一般的和特殊的,都屬于色蘊。聲色是分別意識的感知對象,屬世俗谛範圍,絕非超世見性智慧的感知認識對象,這是佛教理論中最基本的常識之一。“開悟”是佛教獨有的術語,在佛教經論中,只有上面所說的一種解釋,沒有其他的解釋。把開悟和視聽覺神通混爲一談,正說明連基本的佛教常識都不懂。

  32、只修抛瓦法,就能往生佛國嗎?

  “抛瓦法”俗稱修往生的捷徑,但用抛瓦(轉移意識)法,求往生佛國淨土,並不是不需要其他條件的。抛瓦法轉識需要具備“叁乘”和“五力”。叁乘是:乘念力、乘氣力、乘願力;五力是:意向力、修持功力、鏟除業力、種植善根力、信願力。叁乘五力,歸結起來是叁點:一、一生中不間斷地悔罪行善,培植善根;二、如法修持,達到能夠轉識的修煉程度;叁、具有誠信和菩提發心爲根基的願心。如不具備上述叁個條件,只想用轉識法術往生佛國,只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空想。不僅如此,如果缺乏消業行善和其他方便修持諸緣,只修抛瓦法,還會損壽而發生突然暴死。因此,奉勸那些憑好奇心亂學抛瓦法的人們,珍惜難得的人身,愛護自己的生命,應該尋找那種比抛瓦法更穩妥的上師引度往生法。

  33、大乘顯宗有單獨的修行法嗎?

  有。小乘聲聞、緣覺,通過修習小乘戒、定、慧,達到四聖果的破悟境界;大乘菩薩以菩提發心入道,修六度,即福慧雙資糧,達到破悟的最高境界——成佛。顯宗的修法就是彌勒《現觀莊嚴論》和宗喀巴《菩提道次第》所開示的那些道法。漢傳佛教淨土宗,也是一種顯宗的修法。

  34、漢傳佛教禅宗是密宗還是顯宗?

  在佛教中的“密法”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與廣行般若波羅蜜多(行法)相對的深密般若波羅蜜多(觀法)稱密法。這種密法指的是性空真理。只有銳根高慧之人才能認識這種真理,普通弟子不但認識不了這種妙理,反而會産生頑空,墮入虛無主義而毀掉善根,因此,佛律禁止向普通弟子講性空妙理。在這種情況下將性空之理稱作深密。如《解深密經》所說的“深密”就指這種情況。“禅宗”顧名思義,重點是修禅悟真,所謂的“悟真”和“見性”的“真”和“性”就是指事物的本來面貌,萬法的本性,就是般若經所開示的中觀妙理。這種妙理雖屬深奧難解之密義,但從法理上講,仍然屬于顯法,並不屬于金剛乘密法。因爲真正的密法,有一套與顯法截然不同的根、道、果解行系統。35、有人說:“禅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這種說法對嗎?

  這種說法毫無根據。

  “禅”是梵文“禅那”之略稱,意爲“止息妄念,心往一境。”。禅學與戒學、慧學統稱佛六叁學,經、論、律叁藏分別解說叁學。“禅宗”又稱佛心宗,明見真如佛心爲其宗旨。坐禅開發真知、明見真如佛心是大乘顯密教乘證道的共同特點,並不能說修止觀是“教外別傳”,禅門獨具的特點。其法自印度傳來,從大迦葉到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都是印度高僧,其修定開悟之法,都來自佛經,有據可查。禅家啓發開悟,多用比喻的方法,在佛經中到處可見,也並非禅家獨創。因此,禅是中國人發明創造之說法是不能成立的。

  36、“見性成佛”這句話對嗎?

  來自禅宗的“見性成佛”這句話並不完全對。應該說,“見性”是成佛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足條件。因爲成佛必然見性,見性未必成佛。理由是:

  一、“見性”就是指明見諸法性空之理,“性”指人和萬物的本性。這種本性就是空性,如六祖《壇經》所說:“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這種“見性”成就,在見道位就可以獲得,見道也稱見真性之道。但見道只能破斷見惑,斷不了深層的修斷煩惱、所知二障,要成佛在見道的基礎上還要經過十地修道。

  二、“見性”的“見”是指智慧正見,它只是成就佛的斷悟智慧法身的因緣,而不是報身、化身的因緣。所謂成佛,不但要有斷悟法身成就,還必須要有報身、化身成就。這報、化身的因緣是施舍、持戒、修忍等廣大利益衆生的福德資糧,如果修不夠色身因緣福德資糧,雖然見性,也永遠成不了佛。這是一切大乘經論所持的同一觀點。

  叁、聲聞、緣覺二乘的證道者,也能得到見性成就,否則就成不了四聖果。但如果二乘人要成佛,還必須從大乘資糧道修起,修得福慧雙資糧圓滿後,才能成佛。所以說,“見性”只能成半個佛。修福慧二種資糧,成就佛的色法二身,這是大乘佛教的共同規律,禅宗既然是大乘佛教,就不可能違背這條基本成佛規律。

  37、佛教善惡的標准是什麼?

  從善惡的概念界定講,導致快樂的思想行爲爲善,導致苦難的思想行爲爲惡。

  從思想感情來說,貪心、嗔恨心、不分善惡的無明心,我執、法執等邪見,嫉妒心、傲慢、自私等屬于惡;無貪心、無嗔恨心、無無明邪見、知羞恥心、平等心、慈悲心、自知自律心、尊敬愛護衆生心等都屬于善心。

  從行爲方面講,殺生、盜竊、淫亂、說謊,挑撥離間、惡言傷人、拔弄是非待違犯道德和法律,危害社會和衆生的一切行爲都屬于惡行;不殺生、不偷盜等十善行,遵守道德、法律,做有利于社會安定、繁榮、昌盛、衆生幸福快樂的一切行爲都屬善行。

  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善惡的標准方面有所不同,小乘認爲:不傷害別人的行爲爲善行爲;大乘則認爲不傷害別人並不等于有利于衆生,善的標准應該是有利于衆生,使一切衆生得到幸福和快樂。

  38、學習佛法能解決什麼問題?

  學佛法能解決別的法解決不了的大問題。這大問題包括自己獲利和一切衆生世界獲利,即自利利他兩種。從利益的性質分,又可以分爲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兩種。

  遍知一切的佛陀認爲,人生的禍患、苦難的根源是愚暗無知和由此而産生的錯誤的思想行爲,因此,消除禍患、苦難,創造幸福快樂的唯一妙法就是驅除愚暗的智慧,由此而産生正確的思想行爲。在寂天《菩薩行論》中說:“衆生都不願吃苦,但卻恰恰尋苦吃,願得利樂因愚癡,毀壞利樂和仇敵。”這就是說:消除苦難、禍患,創造幸福快樂的心,人人都有,從國王到乞丐,從人到動物,從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標也離不開這個宗旨。但卻往往事與願違,背道而馳,希望和行爲結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卻得不到,不願逢到的卻離不開。發生這種情況的總根源是愚暗無知和由此産生的錯誤的想法和錯誤的行爲。佛法教人正確認識人生和世事、正確對待自己和衆生世界,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即美德和慈悲善心,開發明察事物本質的真智和正確處世爲人的方便智慧,達到利已和利衆的目的。這就是學佛的目的和作用。

  39、爲什麼說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種實證經驗爲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氣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衆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煅、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迷信是經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許人們懷疑,要求絕對地信從;不讓人們學科學,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爲迷信說不出合乎邏輯,合乎客觀規律的教理,因此,說要借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的手法博得一些頭腦簡單的群衆的信仰。佛經中的有些說法,在人類認識發展的過程中已得到了證實,如元子論、相對論、事物緣起論、無常論等等。有些原理雖然用感性爲基礎的實驗方法解決不了,但卻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邏輯的證明。所以有人說“佛教是科學的宗教。”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贊美之詞。

  40、學法獲得成就的根本條件是什麼?

  學法要想獲得成就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信爲善源功德母”,必須具備堅定正確的信念。

  二、“求師爲入道之門,尊師爲成就之本”,要尋找投靠一位品學兼優的上師,依法敬奉求學。嚴格遵守上師的教導。

  叁、“守戒守誓是獲得成就之本”,要嚴守戒律誓言,把守戒守誓當作修法者的第一生命。

  四、“成功來源于精進”,要有勤學苦練,奮鬥不息的毅力和決心。

  具備上述四…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