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P6

  ..續本文上一頁條,學修必獲成就。

  41、有人說:“藏傳佛教格西學位是化錢買來的,不是靠學習成績取得的。”(見《西藏佛教·密宗》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9月)這種說法對嗎?

  這是深抱偏見,有意誣蔑藏傳佛教的胡說八道。藏傳佛教授予格西學位的大寺院,不僅僅是拉薩叁大寺,還有甘、川、滇和內蒙古、蒙古等不下數百座寺院。雖然攻讀格西學位的具體年限有長有短,有的十叁四年,有的十六七年。但攻讀的科目都一樣,要讀完因明、般若、中觀、俱舍、律論等五部大論,經過答辯考試,方能取得拉然巴、多然巴、嘎居等相應的格西學位,佛教這個清淨園地,在過去還從沒有聽說過有走後門、拉關系,以錢買學位這樣的歪風邪氣,若看一看藏傳佛教史上成百上千的著名格西的著作和傳記,所謂“以錢買格西學位”這類謊言說會不攻自破。

  42、學佛的人多拜佛,廣求學問,是不是違犯戒律?

  佛教中沒有只能皈依一師,學習一法,不能多拜師、廣求法這樣的“戒律”。佛是具有遍知一切智慧的覺者,佛教是教人們修養善德,多學知識,開發智慧,求得遍知,以利衆生的聖教。曆史上的高僧大德都是拜師廣求學問的典範。如藏傳佛教後弘期複興大師阿底峽尊者拜佛153位,宗喀巴大師也有30多位上師。試想,一個不拜有識之師,孤陋寡聞,只會念幾卷經,念幾條咒語的庸僧、相僧,能成爲遍知一切的佛嗎?誠如薩迦班智達說的:“倘若不學成遍知,因果之說其非妄?”

  43、有人說:“藏傳佛教活佛的地位是靠花錢買來的。”(見《西藏佛教·密宗》)這種說法對嗎?

  這純屬胡說。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始于噶瑪讓雄多吉(公元1284-1339),後來各教派中陸續産生了轉世活佛,至本世紀50-60年代蒙藏地區已有大小活佛數千個。

  每個活佛的第一世都是藏傳佛教各教派中有學問,有聲望,對建寺、傳法、授徒有突出貢獻的高僧學者,如一世班禅克珠傑,一世DL更登珠,二世Gmb噶瑪拔希,一世嘉木樣阿旺宗追,一世項唐根登彭措,一世熱振阿旺卻丹,一世吉尊丹巴達羅那他等等都是藏傳佛教中的第一流大學者。

  這類大德高德,或建立了寺院,或主持寺院建教傳法有功,或有很多弟子,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他們圓寂後,生前建立或主持的寺院和親傳弟子、教區群衆要求轉世,請求有聲望的大德高僧預示有無轉世,轉生的生辰八字、區域方位、住地山水和父母特征等等。根據預示的方位、特征、年齡段,進行尋訪登記,然後將登記到的兒童名單,裝進面團,或寫在竹簽上,經過搖面團或搖簽篩選認定,有的還要考驗靈童認識前世遺物和驗證身體特征等取得信衆的認可,然後進行正式坐床儀式。如元朝國師噶瑪拔希臨終時接受烏見巴等大弟子的請求,表示乘願再來,並預示了轉世的地點。噶瑪拔希去世一年後在預示的地點生了一個男孩,這個男孩五歲時自稱是Gmb,經過烏見巴考察,確認爲噶瑪拔希轉世,這就是藏傳佛教史上第一個轉世活佛。又如,十六世Gmb去世時留了一首預言詩。後來根據預言詩中暗示的方向、山水特征、降生時的特異征兆等,尋訪認定了十七世Gmb。在這種嚴格的轉世認定製度下,以錢買取靈童資格的徇私舞弊行爲是很難得逞的。至于佛位的高低也不是金錢決定的,是每個活佛各自弘教的貢獻,宗教中擔任的教主、法座、堪布職位,朝廷加封的國師大喇嘛等名分高低決定的。數千個活佛轉世系統的曆史資料和各個活佛的各世傳記都是有力的證明。一切強加的誣蔑不實之詞,都歪曲不了曆史事實。

  44、有人說:“藏傳佛教寺院是靠錢求學的,沒有錢的人學不了法,只能當苦工。”(見《西藏佛教·密宗》)情況是這樣嗎?

  這是歪曲藏傳佛教學製的宣傳,沒有比這種說法更可笑的。在藏傳傳教的曆史上有過許多赴印度、尼泊爾尋訪高僧、獻金求法的事例,但並不是那些高僧貪財賣法,而是爲了顯示密法的珍貴和引起世人對黃金換取的密法的重視。但在藏傳佛教寺院裏,對學生從不收費,學僧拜見上師的見面禮,也只是一條哈達。進入各寺院聞思學院的學生的老師,根據學僧的水平,都由寺院安排,不能自己選擇。學院外的傳法灌頂師,可以自己選擇,但並不要花錢。有些社會地位高、供養多的上師,不但不收學僧的供養,反而拿出供養錢,資助學僧求學。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如果是靠錢求學,類似宗喀巴、一世嘉木樣、米拉日巴等靠行乞求學的千千萬萬僧人永遠也登不上大善知識和大成就師的寶座。要想了解藏傳佛教寺院的學製和學僧求學情況,就要查閱各大寺院的曆史文獻和活佛名僧的傳記,不能相信這類別有用心的歪曲和宣傳。

  45、在家學佛的人,如何對待家庭問題?

  佛教處世爲人的原則有兩條,一是善,一是智慧。善德的核心是利他心,即時時處處爲別人著想,把自己的幸福快樂讓給別人,別人的痛苦自己承受,視別人的樂爲自己的樂,視別人的苦爲自己的苦,發菩提心,爲別人創造快樂,以慈悲心對待別人,以平等心尊重別人,以忍心忍讓別人,寬容別人等等。佛門智慧的核心就是製服自己以自私爲根源的愛恨、喜怒、自尊心、自私心、虛榮心等感情,發揮理智的作用。在家庭和人際關系上若出現矛盾,學佛的人首先應該從自身找根源。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心法》中有這樣一頌,應常記心中:

  “放下追求一已之樂的沖動,

  給予他人更多的歡樂,

  即使衆叛親離,

  也要責備自私,承擔責任。”

  46、學佛的人如何對待社會職業?

  學佛的人做任何事也不能違背佛法要求的處世爲人原則,即佛門道德原則。大乘佛教追求的善德的最高原則是一切爲利樂衆生著想,爲衆生的利益做無私的奉獻。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不能違背利衆的原則,要有爲社會和一切衆生無私做奉獻的精神,兢兢業業,做好所從事的職業,處處以美德飾身,事事以智慧抉擇,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這些都是佛法所提倡的做事原則。

  47、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佛教徒可以經商。而且佛陀釋迦牟尼在世時就有許多經商的在家弟子。但佛教弟子無論幹什麼事,都要堅持佛門做人的道德原則,社會公德,要遵紀守法,要講公平合理,不能坑害群衆,危害社會,凡經商都是爲了謀生和營利,沒有營利不會經商。但佛教徒在營利方面要把握一個道義上法律上允許的合理合法的尺度,否則就會變成惡業,招來惡報。

  48、信仰佛教的人必須要念經拜佛嗎?

  真正的信仰是思想上的信仰,即意識形態信仰,而不是表面形式。因而說:“上智修心,中智修身,下智修口。”所謂“上智修心”,就是指思想意識的修養。佛和魔,凡人和佛菩薩的根本界線是“心”,即思想意識,不是外形、表面。而且這外形表面,可以僞裝,不能當作信與不信的標志。真正的佛指的是慈悲、智慧等思想境界,不是有形的東西。八萬四千法,顯密與禅淨,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就是“去染還淨”。即清除思想上的煩惱汙染,顯現本淨佛心。“中智修身”,就是指守持清規戒律,修習身德、言德、戒惡行善。“下智修口”,是指念經、誦佛號咒語。但這並不是說念經沒有功德或者不需要念經,而只是說明叁種修法的不同層次和適應對象。即使是念經、念咒也有個高層次的念法和低層次的念法。高層次的念經是口念經文,心思經義,以求思想行爲和經義相合;低層次的念經只是念經文,不想經義。高層次的念咒是心觀口念,一心不亂;低層次的念咒是心不在焉,只是心念而已。

  49、念佛必須要吃素嗎?

  佛教是以慈悲爲本,禁止殺生的宗教,從道理和禁戒的角度上說,不應該吃衆生的肉,應該吃素。不但修顯宗的人應該吃素,修下叁部密,特別是修觀音、度母法的,按續部禁戒藏傳佛教也要求吃素。有人也許會說,藏傳佛教爲什麼不禁止吃肉?這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藏族大部份聚集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氣候寒冷的青藏和康藏高原上,它的生存需要食物中的足夠的熱量。

  二、藏族在曆史上是一個以“乳酪爲飲,畜肉爲糧”的從事畜牧業的民族,長期以來以畜肉和乳酪爲主要食品。這種特殊環境和畜牧業生産決定了藏族的飲食結構。人首先需要生存,然後才能信仰。所以在藏傳佛教中要求吃素是很難辦到的。

  叁、佛律中並沒有完全禁止吃肉,而允許吃“叁淨肉”,“叁淨”就是眼淨、耳淨、心淨。“眼淨”是沒有親眼看到殺牲的情景;“耳淨”是沒有聽到宰殺的情況;“心淨”是心中沒有殺牲吃肉的念頭,也沒有爲專供自己食用而所殺的嫌疑。

  四、無上密中需要酒肉供品,有將五肉化爲甘露的加持法,並不禁止吃肉。有此種種原因,藏傳佛教中只要求部分吃素。但從佛教教義上講,應該吃素,不應該吃肉。

  50、俗家弟子和還俗的僧人能穿袈裟嗎?

  穿叁衣、剃須發、起法號是受戒僧人的標志。因此,佛陀叁衣,只有戒行清淨的僧人才有資格穿,沒有受戒的俗人和只受過居士五戒、八戒的男女居士,以及破了戒的沙彌、比丘都沒有資格穿佛陀的聖潔的叁衣。藏傳佛教甯瑪派、噶舉派中有家室的修行者只穿白色的袈裟,不允許穿紅黃二色袈裟。漢地在家居士,穿紅黃袈裟是違律行爲,因爲紅黃袈裟是戒體清淨、不沾男女之事的象征。現在有些人亂穿僧衣,就像小偷穿警察服裝一樣,是一種亵渎神聖的行爲。有些騙子穿僧衣,就是爲了冒充僧人,進行詐騙行爲,是嚴重的違律行爲。

  51、在家弟子如何修持佛法?

  佛法是一種應機教化超度的方便法,沒有一種固定的修持模式。把佛教的修持理解爲幾種狹隘的固定模式或者教條主義的方法,都是錯誤的。佛教的修行原則是諸惡莫做,諸善奉行,調服心性叁條。淨化心靈,徹底清除貧、嗔、癡、慢、邪見等心靈汙染,達到人格的真、善、美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行精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