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佛。修行的方法有千萬種,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樂的人身和成佛兩條。智者可以從目的上選擇一種最佳修持方法,在家的學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職業環境和家庭等情況決定。有的人可以從閱讀經書,加強思想修養入手;有的可以靜坐,修定,修慧,走開悟之路;有的可以專心誦經念咒;若要想迅速獲得修證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堅持修習。無論采取什麼方法,修哪種法,都要有上師的指導和清淨的法脈傳承。不能憑書本自學,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經典教義的亂傳亂說,更不能相信那些打著佛教旗號的邪門外道,巫婆神漢,以及形形色色的裝神弄鬼自稱“佛菩薩”行騙的僞氣功師之流。
52、凡上師的話都要無條件地服從嗎?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師是最重要的一環,因此,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中稱拜師是道本,作了詳細的論述。尊師重教是文明社會的美德,對學佛的人來說,對上師的尊敬和一般意義上的尊師還有所不同,應將具德的上師視爲代佛傳道的佛的化身和叁寶合一的皈依對象。因此,對上師尊敬與否,忠誠與否,就會成爲學道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視師道,在拜師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見廟”就燒香,要從品德、學問、教派傳承各方面對投拜對象進行了解,慎重決定取舍。上師的品德、學問必須按佛教的標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會的虛假廣告,要經過可靠的途徑了解。經過慎重選擇而決定投拜皈依的上師,就應該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叁心二意。只要上師所做所爲,合乎教義,就應服從支持。如果有些上師的行爲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奉勸改正製止。這就是《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對待上師錯誤言行的態度。這有以下經典根據:《律》中說“所說背離教義,應製止。”《寶雲經》中說,“對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爲應當背棄”,這就是說,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53、不放棄五欲能不能學佛?
對色、聲、香、味、觸的愛欲,在佛經中稱五欲。貪戀五欲是衆生墮落受苦的根源,因此,節製五欲是心性淨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種根據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法的靈活方便法門。對于小機人適應戒欲離欲的方法,對大機人並不適應戒欲的消極方法,而適應更積極的以欲製欲的方便法門。毒藥對不同的人的作用並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藥就會喪命,有的人吃了毒藥也不會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藥會變得更加強壯。學佛也有這樣叁種根器的人。第一種人無抗毒能力,只能遠離毒害;第二種人不怕毒害,沒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順其自然;第叁種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爲自身的高能營養;這叁種人依次是學顯宗小乘,學菩薩乘,學無上密的根器。這樣大根器的人猶如食毒的孔雀。在法護大師的《劍輪修行法》中有偈雲: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闊步,不顧盼周圍的香花奇草,孔雀不喜歡香草美味,他們卻因吃毒草而體壯羽美。”“欲樂猶如毒草葉,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壯,若是如烏鴉的弱者去嘗試,勢必因貪得無厭而喪命。”這裏說的很清楚,若無孔雀似的化毒爲營養的能力,絕不能貪戀五欲之毒草。
54、什麼叫傳承?傳承共有哪幾種?
傳承是真法口耳相傳,一脈相承,從未間斷的法脈傳遞系統。主要有戒脈傳承,經學傳承,灌頂隨許傳承等。經學傳承又分經論閱讀傳承和講解傳承。如《菩提道次》,有叁個經學傳承:一是世尊、文殊、龍樹一脈相傳的深密正見傳承;二是世尊、彌勒、無著一脈相傳的廣大菩薩行傳承;叁是持金剛、文殊、大勇金剛一脈相傳的修習加持傳承。這叁個純真無瑕的菩提道經學傳承傳到了宗喀巴大師,大師將以上叁個法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寫出了曠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廣論》。傳承必須是口耳相傳,不能用文書相傳,也不能由不具備傳授資格的他人代替。傳授戒律的戒師,也必須是戒行清淨,具備戒體的僧人。有破戒行爲的任何人都沒有傳戒的資格。灌頂上師除具備從持金剛以下代代具德上師傳承未斷的法脈外,還要具備修持實踐和作金剛上師的“雙十”條件。經典閱讀、講解,也有嚴格的師傳,不能望文生義,任意理解,隨意發揮。否則,就成世俗見解,不成其爲深奧的佛法。
55、學習藏傳佛教應從何處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統完整精密的知識理論基礎上的理性信仰,對佛教的起信、入道、證果,不能靠神靈的啓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幾條咒語和盲修瞎練的幻覺,而是靠系統正確嚴密的教理和修證理論的指導。因此,無論是藏傳佛教或漢傳佛教,無論是密宗還是禅宗,只要是佛教,他的正確的入手處,理所當然的是拜師,學習掌握系統的教理,按聞思修程序進行。由于這個原因,《菩提道次第》開卷第一章就是“親近善知識”。宗喀巴等藏傳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師所走過的曆程,可以歸結爲這樣一個模式,尋師求法——艱苦修持——獲得成就——收徒傳法,著書立說。也許有人會說: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張經教,怎能說所有的佛教都從拜師學習教理入手呢?我認爲這是對正宗禅門教理的嚴重歪曲,否則,六祖《壇經》中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忏悔品第六)這段話如何理解?既然“不立文字”,“壇經”難道不是文字嗎?既然不需要經教,數萬言《壇經》講的不是經教,又是什麼呢?中國的禅宗走上偏禅的道路,其最根本原因是輕視經教,舍本求遠所造成的。
56、對別的教派應持何種態度?
對待教派問題有兩條原則。
一、對佛教任何教派都不應該抱有偏見。
二、信仰貴在專一。
就第一個問題來講,佛教無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禅宗、淨土,就藏密而言,無論薩迦、甯瑪、格魯、噶舉、希結、覺囊,都是佛教這棵大菩提樹上的大小枝幹,盡管它們各自花色不同,但它們同出于一條根,結同樣的果,這一點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說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點,所以泛稱八萬四千法。只要有利于衆生,能使衆生離苦得樂的法都是好法。我們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場上爲貪嗔所驅使,擡高一派,貶低一派。如有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場上說大乘“屬後出,非佛說”;有的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雲雲,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遍知者似的。這種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個可怕的誹謗佛法罪,他的叁皈戒性也將蕩然無存。對任何教派都隨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對此應持正確態度。
第二個問題是信仰貴在專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條。皈依哪個教派是信仰環境和自己的機緣所決定的,有的人經過理論研究以後,也有改信別教的可能性。“信貴專一”就是說無論信仰哪一個教派都要信心專一,不應該像“乞丐的面袋”——各種成分混雜在一起。“專”才能“精”,作學問和學佛都是一樣的道理。作學問所謂“廣”,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識面較廣,但真正的學者都有自己的絕貨專長。如有的人談起佛法來,叁教九流,儒道基督,牽強附會,東拉西扯,似乎他們樣樣精通,實際上正好暴露了他們的信無專信,學無專長,淺薄無知。當觸及關鍵問題時,他們采取的則是一種閃爍其辭的回避伎倆。有的人自吹自擂,說他薩迦、噶舉、甯瑪、格魯的大法樣樣精通,但內行一目了然,他什麼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個小小的“雜貨攤”,而不是學有專長的“專業公司。”
不僅如此,信仰不專一的還會遭到護法的懲罰。因爲各教派的護法神都是以保護各教派的法脈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爲已任的。如果法脈混雜、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純,就會激怒護法,遭到可怕的報應。在藏傳佛教史上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關這方面的論述很多,絕不可等閑視之。
57、有人說:“格魯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深,修證成就差;甯瑪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證成就高。”這話對嗎?
這話本身就有嚴重的邏輯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後半句是必然是假,也就是說,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麼“修證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證成就高”是真,那麼“教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爲從佛教來說,教理研究和修證成就是密切相關的。教理研究不能脫離修煉實踐,很多教理要通過修煉實踐來體會驗證非理念性的真實性空等;同樣,以思想意識、精神境界徹底轉變爲主的精細複雜的修煉程序也離不開精深的教理指導。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緊密相連,是不能脫節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那種所謂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證成就,和所謂沒有修證成就的對深層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分外行的說法。實際上格魯派不但具有重視教理研究和良好傳統,也具有經續中所說的那種共不共修證高深成就,只有格魯派戒律嚴明,密修成就嚴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辦公開宣揚而已,看看曆代格魯派大德高僧的密傳記載便知。同樣,甯瑪派真正的大成就師都是精通顯密教理的大善知識,決不是不學無術,盲修瞎練,故弄玄虛,裝神弄鬼的淺薄密咒士。
59、有人說:“我對宗喀巴的佛學思想,有的贊成,有的不贊成。贊成的是他對戒律的重視和示範作用,不贊成的是宗喀巴確立的過于龐大近乎戲論的佛學體系,這種佛學體系從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佛學本有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對于宗喀巴大師的很多佛學觀點,我也非常不贊同。”你認爲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對宗喀巴的教義,有的贊同,有的不贊同,並不奇怪。不贊同的有四種情況,一是外道門不贊同;二是受教派偏見的影響,說不出正當理由的不贊同;叁是對佛教教理的認識不同而持不同觀點,表示不贊同;四是不學無術,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己認爲對的就贊同,自己認爲不對的就反對,除了“自己認爲”,拿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這類在佛教中稱“無知…
《藏傳佛教疑問解答120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