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佛。修行的方法有千万种,其目的只有追求幸福快乐的人身和成佛两条。智者可以从目的上选择一种最佳修持方法,在家的学修者不能生搬硬套出家人的方法,这要根据每个人的职业环境和家庭等情况决定。有的人可以从阅读经书,加强思想修养入手;有的可以静坐,修定,修慧,走开悟之路;有的可以专心诵经念咒;若要想迅速获得修证成就,就要按修密程序求密法,坚持修习。无论采取什么方法,修哪种法,都要有上师的指导和清净的法脉传承。不能凭书本自学,不能相信不符合佛教经典教义的乱传乱说,更不能相信那些打着佛教旗号的邪门外道,巫婆神汉,以及形形色色的装神弄鬼自称“佛菩萨”行骗的伪气功师之流。
52、凡上师的话都要无条件地服从吗?
在修佛的道路上拜师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中称拜师是道本,作了详细的论述。尊师重教是文明社会的美德,对学佛的人来说,对上师的尊敬和一般意义上的尊师还有所不同,应将具德的上师视为代佛传道的佛的化身和三宝合一的皈依对象。因此,对上师尊敬与否,忠诚与否,就会成为学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不能不重视师道,在拜师之前要十分慎重,不能“见庙”就烧香,要从品德、学问、教派传承各方面对投拜对象进行了解,慎重决定取舍。上师的品德、学问必须按佛教的标准衡量。不能靠商品社会的虚假广告,要经过可靠的途径了解。经过慎重选择而决定投拜皈依的上师,就应该看作入道之本,加持之源,尊敬供奉,不能有三心二意。只要上师所做所为,合乎教义,就应服从支持。如果有些上师的行为不合教义法规,弟子应该像子女对待父母的错误那样,善言奉劝改正制止。这就是《菩提道次第》中指示的对待上师错误言行的态度。这有以下经典根据:《律》中说“所说背离教义,应制止。”《宝云经》中说,“对善法行,应随从奉行,对恶行为应当背弃”,这就是说,对上师的服从并不是无条件的。
53、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丧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学佛也有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只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这样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行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阔步,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孔雀不喜欢香草美味,他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欲乐犹如毒草叶,惟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势必因贪得无厌而丧命。”这里说的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54、什么叫传承?传承共有哪几种?
传承是真法口耳相传,一脉相承,从未间断的法脉传递系统。主要有戒脉传承,经学传承,灌顶随许传承等。经学传承又分经论阅读传承和讲解传承。如《菩提道次》,有三个经学传承:一是世尊、文殊、龙树一脉相传的深密正见传承;二是世尊、弥勒、无著一脉相传的广大菩萨行传承;三是持金刚、文殊、大勇金刚一脉相传的修习加持传承。这三个纯真无瑕的菩提道经学传承传到了宗喀巴大师,大师将以上三个法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旷世之作《菩提道次第广论》。传承必须是口耳相传,不能用文书相传,也不能由不具备传授资格的他人代替。传授戒律的戒师,也必须是戒行清净,具备戒体的僧人。有破戒行为的任何人都没有传戒的资格。灌顶上师除具备从持金刚以下代代具德上师传承未断的法脉外,还要具备修持实践和作金刚上师的“双十”条件。经典阅读、讲解,也有严格的师传,不能望文生义,任意理解,随意发挥。否则,就成世俗见解,不成其为深奥的佛法。
55、学习藏传佛教应从何处入手?
佛教的信仰是建立在系统完整精密的知识理论基础上的理性信仰,对佛教的起信、入道、证果,不能靠神灵的启示,不能靠盲目迷信,也不能靠几条咒语和盲修瞎练的幻觉,而是靠系统正确严密的教理和修证理论的指导。因此,无论是藏传佛教或汉传佛教,无论是密宗还是禅宗,只要是佛教,他的正确的入手处,理所当然的是拜师,学习掌握系统的教理,按闻思修程序进行。由于这个原因,《菩提道次第》开卷第一章就是“亲近善知识”。宗喀巴等藏传佛教各教派的高僧大成就师所走过的历程,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模式,寻师求法——艰苦修持——获得成就——收徒传法,著书立说。也许有人会说:禅宗不立文字,不主张经教,怎能说所有的佛教都从拜师学习教理入手呢?我认为这是对正宗禅门教理的严重歪曲,否则,六祖《坛经》中的“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忏悔品第六)这段话如何理解?既然“不立文字”,“坛经”难道不是文字吗?既然不需要经教,数万言《坛经》讲的不是经教,又是什么呢?中国的禅宗走上偏禅的道路,其最根本原因是轻视经教,舍本求远所造成的。
56、对别的教派应持何种态度?
对待教派问题有两条原则。
一、对佛教任何教派都不应该抱有偏见。
二、信仰贵在专一。
就第一个问题来讲,佛教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禅宗、净土,就藏密而言,无论萨迦、宁玛、格鲁、噶举、希结、觉囊,都是佛教这棵大菩提树上的大小枝干,尽管它们各自花色不同,但它们同出于一条根,结同样的果,这一点是相同的。“花色不同”是说各教派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泛称八万四千法。只要有利于众生,能使众生离苦得乐的法都是好法。我们不能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为贪嗔所驱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如有人站在原始小乘立场上说大乘“属后出,非佛说”;有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说“密宗出自印度教,非正宗佛教”云云,仿佛唯有自己才是一切佛法遍知者似的。这种人如果是佛教徒那他就犯了一个可怕的诽谤佛法罪,他的三皈戒性也将荡然无存。对任何教派都随喜、恭敬是五佛戒的戒律之一,对此应持正确态度。
第二个问题是信仰贵在专一。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皈依哪个教派是信仰环境和自己的机缘所决定的,有的人经过理论研究以后,也有改信别教的可能性。“信贵专一”就是说无论信仰哪一个教派都要信心专一,不应该像“乞丐的面袋”——各种成分混杂在一起。“专”才能“精”,作学问和学佛都是一样的道理。作学问所谓“广”,只是指所掌握的知识面较广,但真正的学者都有自己的绝货专长。如有的人谈起佛法来,三教九流,儒道基督,牵强附会,东拉西扯,似乎他们样样精通,实际上正好暴露了他们的信无专信,学无专长,浅薄无知。当触及关键问题时,他们采取的则是一种闪烁其辞的回避伎俩。有的人自吹自擂,说他萨迦、噶举、宁玛、格鲁的大法样样精通,但内行一目了然,他什么也不懂,他自己表明了他是一个小小的“杂货摊”,而不是学有专长的“专业公司。”
不仅如此,信仰不专一的还会遭到护法的惩罚。因为各教派的护法神都是以保护各教派的法脉和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为已任的。如果法脉混杂、教徒的信仰和戒行不纯,就会激怒护法,遭到可怕的报应。在藏传佛教史上有关这方面的事例和大德高僧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绝不可等闲视之。
57、有人说:“格鲁派教理研究方面功底深,修证成就差;宁玛派教理研究功底差,修证成就高。”这话对吗?
这话本身就有严重的逻辑矛盾,如果前半句是真,后半句是必然是假,也就是说,如果“教理研究功底深”是真,那么“修证成就差”一句必然是假,如果“修证成就高”是真,那么“教理研究差”必定是假。因为从佛教来说,教理研究和修证成就是密切相关的。教理研究不能脱离修炼实践,很多教理要通过修炼实践来体会验证非理念性的真实性空等;同样,以思想意识、精神境界彻底转变为主的精细复杂的修炼程序也离不开精深的教理指导。因此,教理的掌握和修持紧密相连,是不能脱节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那种所谓不掌握精湛教理的高深修证成就,和所谓没有修证成就的对深层教理的掌握理解都是十分外行的说法。实际上格鲁派不但具有重视教理研究和良好传统,也具有经续中所说的那种共不共修证高深成就,只有格鲁派戒律严明,密修成就严格按密戒保密,不向外办公开宣扬而已,看看历代格鲁派大德高僧的密传记载便知。同样,宁玛派真正的大成就师都是精通显密教理的大善知识,决不是不学无术,盲修瞎练,故弄玄虚,装神弄鬼的浅薄密咒士。
59、有人说:“我对宗喀巴的佛学思想,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赞成的是他对戒律的重视和示范作用,不赞成的是宗喀巴确立的过于庞大近乎戏论的佛学体系,这种佛学体系从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佛学本有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对于宗喀巴大师的很多佛学观点,我也非常不赞同。”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对宗喀巴的教义,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并不奇怪。不赞同的有四种情况,一是外道门不赞同;二是受教派偏见的影响,说不出正当理由的不赞同;三是对佛教教理的认识不同而持不同观点,表示不赞同;四是不学无术,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己认为对的就赞同,自己认为不对的就反对,除了“自己认为”,拿不出任何合理的理由。这类在佛教中称“无知…
《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