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現在則找到方向了,至于學佛,那就以後再說吧!
最近有一位居士來請教我,他說:「師父,我現在已經發了心,但是我很擔心以後可能會退心。」
我說:「你才剛發心,就准備退心?」
他說:「不是!可是我這個人做事就是有叁分鍾熱度的毛病,所以我現在雖然發了心,將來是不是能夠繼續就不知道了。」
我告訴他:「你可以天天發願,不要發一次心就不再發,要天天早上起來就發願,天天發願,那麼這個願就不會退轉了。」
後應學,至心禮我地藏菩薩摩诃薩,因即立願,願令十方一切衆生,速得除滅惡業重罪,離諸障礙,資生衆具,悉皆充足。
這段經文中提到,應該至心頂禮地藏菩薩摩诃薩,而且發願,願十方一切衆生,很快除滅惡業重罪,離開所有一切障礙,順利得到生活上所有的便利,沒有任何缺乏。一方面是沒有障礙,一方面是萬事如意。
這是表示地藏菩薩的大慈悲力,只要我們禮敬地藏菩薩,就能達這個目的,不過,經中也強調,重點是不爲自己求,是爲衆生求。所以,我們頂禮地藏菩薩摩诃薩,主要是希望衆生得利益、得如意;如果自私地先爲自己,然後才爲衆生,那麼你自己的障礙就很重了。
次當稱名,若默誦念,一心告言『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如是稱名,滿足至千,經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唯願護念,我及一切衆生,速除諸障,增長淨信,令今所觀,稱實相應。
這部經典中最後介紹的這個方法,是很容易修持的,就是一心稱誦地藏菩薩的名號,或默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诃薩」,念滿一千遍後再說:「地藏菩薩摩诃薩大慈大悲,唯願護念我及一切衆生。」便能很快滅除一切障礙,增長清淨的信心。
所謂「摩诃薩」,指的就是大菩薩、偉大的菩薩的意思。
《占察經》的基本法門是十善
接下來要談的是在平常生活中,若想具體修行地藏法門,應該要實踐《占察善惡業報經》所說的「十善」法門:
言十善者,則爲一切衆善根本,能攝一切諸余善法。言十惡者,亦爲一切衆惡根本,能攝一切諸余惡法。
十善跟十惡是相對的,修十善就能夠不造十惡業,不造十惡業至少不會墮落到叁惡道,即地獄、惡鬼、畜生道裏去,而能在人間天上享受人天的福報。另外,十善法也是一切菩薩六度萬行的基礎,也可以說是成佛的基本,因此十分重要。
所謂的十善是指「身叁、口四、意叁」。身叁,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叁種身體行爲的善法;口四是指我們的語言,有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四種善法;意叁是指心的行爲中,有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叁種善法。
貪欲、瞋恚、愚癡,又稱爲「叁毒」,如果能夠心沒有叁毒,身沒有叁業,口沒有四過,那就是十善。法鼓山正在做「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工作,也是要從推行十善法開始,因爲心清淨叁毒就不生,口清淨則四過不起,身清淨則叁惡業不造,人間淨土就在我們面前出現了。因此,想要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推行十善法,就可以達成這個目的。
很多人將佛法說得很高深、很玄,講得教人聽不懂,讓人覺得高不可攀,其實那是不實際的,如果能夠把十善法實踐得很徹底,貪瞋癡叁毒沒有了,那麼就算還沒成佛,也是大菩薩了。
《占察經》的離怯弱法
當知初學發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無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顯實義而安慰之,令離怯弱,是故號我爲善安慰說者。
地藏菩薩有另外一個名字:「善安慰說者」,之所以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爲他能夠安慰一些膽小、缺乏勇氣發願成佛的衆生,使得他們不再恐懼學佛。
如何安慰呢?地藏菩薩總是開示最殊勝、最妙樂的法門,但是這些成佛的法門,需要積功累德,不斷的難行苦行、自度度他,也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因此,很多膽小的衆生就心生畏懼,而地藏菩薩就很慈悲告訴他們不要擔心,不要害怕。
其實一般的人就是這種鈍根、心量小的人,我見過一些很聰明、反應很快的人,他們認爲自己是利根的人,當他們來修行的時候,最初一定會問:「請問師父,要修多少時間可以開悟?」這就如同有人問:「進入小學幾年以後可以畢業?進入大學幾年以後可以得到碩士、博士學位?」
在美國有一次就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回答他:「這個不能保證。」
他又問:「既然不能保證,那我學它做什麼?」
我告訴他:「一切都可以保證,但開悟不能保證,修行到後來一定會開悟,至于會在什麼時候開悟,我不能打包票。」
他又問:「像我這樣利根的人,都不能打包票嗎?」這種人實際上就是鈍根的人,因爲他等不及,還沒有入學就准備要畢業。
修行是不能光憑時間長短來論斷,要看過去所積聚善根是深厚抑或淺薄,以及學佛以後是否有修福、修慧、修定、持戒,是精進還是松散。就因爲這其中的差別很大,所以沒有一定的標准,但是只要工夫到了,就能夠水到渠成,一定可以開悟,也一定可以成佛。
只可惜衆生總是缺乏耐心毅力,聽到需要花這麼長的時間修行,有這麼長的道路要走,就會舉雙手投降說:「那麼我暫時不修行了,再過一段時間,等我能修的時候再說吧!」其實這是很不劃算的,就好像明明已經看到岸了,還說離岸太遠,不想上岸,或逃避問題,想過一段時間再回岸上去,結果反而離岸愈來愈遠。
空無自性
一切諸法,本性自空,畢竟無我、無作、無受、無自、無他、無行、無到,無有方所,亦無過去、現在、未來……無有生死涅槃,一切諸法定實之相而可得者。
又說:
煩惱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滅,又煩惱生死畢竟無體,求不可得,本來不生,實更無滅。自性寂靜,即是涅槃,如此所說,能破一切諸見,損自身心執著想故,得離怯弱。
地藏菩薩對于這些怯弱的衆生,總是很慈悲的安慰他們不要怕。這兩段經文很長,其實說的只有一個字「空」。
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不要認爲時間好長、修行好難、罪業好重,不要這麼想,因爲一切諸法都是空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時間、空間都是假的。若能把一切當成空的、假的,那麼曆經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廣度一切衆生,也等于沒有這樣的事,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好怕的?
但是也不要誤解,佛法所說的空,不是和有相對的空,而是超越于空與有的概念,不執著任何一邊,才是真空。煩惱的現象都是因緣所生暫時的現象,它的本性是空的,不是真有那個東西。如果能夠了解這個道理,心中就不會有恐懼,也不會受煩惱所束縛了。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講記
第二部有關地藏菩薩大願法門的經典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以下略稱《十輪經》),這部經是收在《大正藏》第十叁冊,以下分四點來介紹。
地藏菩薩的功德
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地藏,已于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是地藏菩薩摩诃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之所莊嚴。
這段經文描述的是釋迦牟尼佛在講述《十輪經》的法會上,如何向在場的聽衆介紹地藏菩薩。世尊說,地藏菩薩經曆無量無數的大劫,而在我們五濁惡世,以及還沒有佛出世的世界中,廣度衆生,使衆生得度、成熟有情。
所謂的「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二十個小劫爲一個中劫,四個中劫爲一個大劫,這些在我寫的《正信的佛教》一書中,有很清楚的解釋,以下則簡單的解釋。
「大劫」,這是指宇宙經曆的一次成、住、壞、空的生滅過程,從沒有到生成爲有,到穩定,又到毀壞,最後又歸于空、沒有;換句話說,曆經一次的一生一滅,就是一個大劫。
至于「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壞劫、空劫。從沒有到有叫做「成」;完成之後就是「住」,住的意思就是停留在一種穩定的狀態;然後會進入毀壞的階段,叫做「壞」,破壞到最後又歸于空,這便是「空」劫的階段。經過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就是一個大劫,足見大劫的時間是非常長的。
「小劫」,是從人壽八萬四千歲算起,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的壽命只有八歲;然後又會漸漸增長,從八歲起每一百年增加一歲,一直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如此一減一增的漫長時間,就稱爲一小劫,那也是一段相當長的時間。
在《十輪經》中提到,地藏菩薩于無量無數大劫之前,就已經在五濁惡世中廣度衆生,從以上的說明來看,這是多麼漫長的時間!
「五濁惡世」這個名詞,在《佛說阿彌陀經》裏面也曾經出現過。五濁,即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濁是骯髒、汙染的意思。我們所處的這個
世界,就稱爲五濁惡世。
「劫濁」是指受到時間的影響,衆生不能永遠住在這個世界中。前面我們提到,在宇宙成住壞空四個中劫裏,只有「住劫」期間是衆生可以居住的,其他時段中則無法供人居住;可是即便是在住劫期間,還是不斷有種種來自環境的磨難,對衆生造成傷害與災難,這也是「濁」。
「見濁」是指衆生的看法、見解多半是不清淨的,也就是自私的、愚癡的、邪惡的,可是卻還以爲自己的意見、想法是正確的,例如有一些宗教家、哲學家、政治家,都會主張他們的思想和見解是最正確的,否定或貶抑別人的看法,使得抱持不同見解的人之間産生鬥爭、戰爭。
舉例來說,自古以來就有一些政治思想家,自己雖然沒有打仗、沒有殺人,可是在他們的思想中,卻教人用殺人、戰爭的方式來革命、奪權,由于這種思想的出現,蠱惑很多人的想法,便以爲戰爭是對的,因此而讓人類受到很大的災難,這便是「見濁」最典型的例子。
其實,就算觀念、見解上沒有歧異,人類還是會互相鬥爭、互相殘殺。往往只是因爲有了思想上的沖突,或受到某些思潮的鼓動,就會形成組織,以團體對團體的方式,發動具有殲滅性、毀滅性的戰爭,造成死傷無數、血流成河,這都屬于「見濁」。
一般人總是認爲自己之所以會有煩惱,都是…
《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