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现在则找到方向了,至于学佛,那就以后再说吧!
最近有一位居士来请教我,他说:「师父,我现在已经发了心,但是我很担心以后可能会退心。」
我说:「你才刚发心,就准备退心?」
他说:「不是!可是我这个人做事就是有三分钟热度的毛病,所以我现在虽然发了心,将来是不是能够继续就不知道了。」
我告诉他:「你可以天天发愿,不要发一次心就不再发,要天天早上起来就发愿,天天发愿,那么这个愿就不会退转了。」
后应学,至心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即立愿,愿令十方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恶业重罪,离诸障碍,资生众具,悉皆充足。
这段经文中提到,应该至心顶礼地藏菩萨摩诃萨,而且发愿,愿十方一切众生,很快除灭恶业重罪,离开所有一切障碍,顺利得到生活上所有的便利,没有任何缺乏。一方面是没有障碍,一方面是万事如意。
这是表示地藏菩萨的大慈悲力,只要我们礼敬地藏菩萨,就能达这个目的,不过,经中也强调,重点是不为自己求,是为众生求。所以,我们顶礼地藏菩萨摩诃萨,主要是希望众生得利益、得如意;如果自私地先为自己,然后才为众生,那么你自己的障碍就很重了。
次当称名,若默诵念,一心告言『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如是称名,满足至千,经千念已,而作是言: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唯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速除诸障,增长净信,令今所观,称实相应。
这部经典中最后介绍的这个方法,是很容易修持的,就是一心称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默念「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念满一千遍后再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大慈大悲,唯愿护念我及一切众生。」便能很快灭除一切障碍,增长清净的信心。
所谓「摩诃萨」,指的就是大菩萨、伟大的菩萨的意思。
《占察经》的基本法门是十善
接下来要谈的是在平常生活中,若想具体修行地藏法门,应该要实践《占察善恶业报经》所说的「十善」法门:
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言十恶者,亦为一切众恶根本,能摄一切诸余恶法。
十善跟十恶是相对的,修十善就能够不造十恶业,不造十恶业至少不会堕落到三恶道,即地狱、恶鬼、畜生道里去,而能在人间天上享受人天的福报。另外,十善法也是一切菩萨六度万行的基础,也可以说是成佛的基本,因此十分重要。
所谓的十善是指「身三、口四、意三」。身三,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三种身体行为的善法;口四是指我们的语言,有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四种善法;意三是指心的行为中,有不贪欲、不瞋恚、不愚痴三种善法。
贪欲、瞋恚、愚痴,又称为「三毒」,如果能够心没有三毒,身没有三业,口没有四过,那就是十善。法鼓山正在做「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工作,也是要从推行十善法开始,因为心清净三毒就不生,口清净则四过不起,身清净则三恶业不造,人间净土就在我们面前出现了。因此,想要净化人心、净化社会,推行十善法,就可以达成这个目的。
很多人将佛法说得很高深、很玄,讲得教人听不懂,让人觉得高不可攀,其实那是不实际的,如果能够把十善法实践得很彻底,贪瞋痴三毒没有了,那么就算还没成佛,也是大菩萨了。
《占察经》的离怯弱法
当知初学发意求向大乘未得信心者,于无上道甚深之法,喜生疑怯。我常以方便,宣显实义而安慰之,令离怯弱,是故号我为善安慰说者。
地藏菩萨有另外一个名字:「善安慰说者」,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他能够安慰一些胆小、缺乏勇气发愿成佛的众生,使得他们不再恐惧学佛。
如何安慰呢?地藏菩萨总是开示最殊胜、最妙乐的法门,但是这些成佛的法门,需要积功累德,不断的难行苦行、自度度他,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成就。因此,很多胆小的众生就心生畏惧,而地藏菩萨就很慈悲告诉他们不要担心,不要害怕。
其实一般的人就是这种钝根、心量小的人,我见过一些很聪明、反应很快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利根的人,当他们来修行的时候,最初一定会问:「请问师父,要修多少时间可以开悟?」这就如同有人问:「进入小学几年以后可以毕业?进入大学几年以后可以得到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国有一次就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他:「这个不能保证。」
他又问:「既然不能保证,那我学它做什么?」
我告诉他:「一切都可以保证,但开悟不能保证,修行到后来一定会开悟,至于会在什么时候开悟,我不能打包票。」
他又问:「像我这样利根的人,都不能打包票吗?」这种人实际上就是钝根的人,因为他等不及,还没有入学就准备要毕业。
修行是不能光凭时间长短来论断,要看过去所积聚善根是深厚抑或浅薄,以及学佛以后是否有修福、修慧、修定、持戒,是精进还是松散。就因为这其中的差别很大,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只要工夫到了,就能够水到渠成,一定可以开悟,也一定可以成佛。
只可惜众生总是缺乏耐心毅力,听到需要花这么长的时间修行,有这么长的道路要走,就会举双手投降说:「那么我暂时不修行了,再过一段时间,等我能修的时候再说吧!」其实这是很不划算的,就好像明明已经看到岸了,还说离岸太远,不想上岸,或逃避问题,想过一段时间再回岸上去,结果反而离岸愈来愈远。
空无自性
一切诸法,本性自空,毕竟无我、无作、无受、无自、无他、无行、无到,无有方所,亦无过去、现在、未来……无有生死涅槃,一切诸法定实之相而可得者。
又说:
烦恼生死,性甚微弱,易可令灭,又烦恼生死毕竟无体,求不可得,本来不生,实更无灭。自性寂静,即是涅槃,如此所说,能破一切诸见,损自身心执着想故,得离怯弱。
地藏菩萨对于这些怯弱的众生,总是很慈悲的安慰他们不要怕。这两段经文很长,其实说的只有一个字「空」。
地藏菩萨告诉我们,不要认为时间好长、修行好难、罪业好重,不要这么想,因为一切诸法都是空的,没有一样是真的,所以时间、空间都是假的。若能把一切当成空的、假的,那么历经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广度一切众生,也等于没有这样的事,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也不要误解,佛法所说的空,不是和有相对的空,而是超越于空与有的概念,不执着任何一边,才是真空。烦恼的现象都是因缘所生暂时的现象,它的本性是空的,不是真有那个东西。如果能够了解这个道理,心中就不会有恐惧,也不会受烦恼所束缚了。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讲记
第二部有关地藏菩萨大愿法门的经典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以下略称《十轮经》),这部经是收在《大正藏》第十三册,以下分四点来介绍。
地藏菩萨的功德
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地藏,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是地藏菩萨摩诃萨,有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殊胜功德之所庄严。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释迦牟尼佛在讲述《十轮经》的法会上,如何向在场的听众介绍地藏菩萨。世尊说,地藏菩萨经历无量无数的大劫,而在我们五浊恶世,以及还没有佛出世的世界中,广度众生,使众生得度、成熟有情。
所谓的「劫」,有大劫、中劫、小劫之分,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这些在我写的《正信的佛教》一书中,有很清楚的解释,以下则简单的解释。
「大劫」,这是指宇宙经历的一次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从没有到生成为有,到稳定,又到毁坏,最后又归于空、没有;换句话说,历经一次的一生一灭,就是一个大劫。
至于「中劫」,就是成劫、住劫、坏劫、空劫。从没有到有叫做「成」;完成之后就是「住」,住的意思就是停留在一种稳定的状态;然后会进入毁坏的阶段,叫做「坏」,破坏到最后又归于空,这便是「空」劫的阶段。经过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就是一个大劫,足见大劫的时间是非常长的。
「小劫」,是从人寿八万四千岁算起,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的寿命只有八岁;然后又会渐渐增长,从八岁起每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如此一减一增的漫长时间,就称为一小劫,那也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在《十轮经》中提到,地藏菩萨于无量无数大劫之前,就已经在五浊恶世中广度众生,从以上的说明来看,这是多么漫长的时间!
「五浊恶世」这个名词,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也曾经出现过。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浊是骯脏、污染的意思。我们所处的这个
世界,就称为五浊恶世。
「劫浊」是指受到时间的影响,众生不能永远住在这个世界中。前面我们提到,在宇宙成住坏空四个中劫里,只有「住劫」期间是众生可以居住的,其他时段中则无法供人居住;可是即便是在住劫期间,还是不断有种种来自环境的磨难,对众生造成伤害与灾难,这也是「浊」。
「见浊」是指众生的看法、见解多半是不清净的,也就是自私的、愚痴的、邪恶的,可是却还以为自己的意见、想法是正确的,例如有一些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都会主张他们的思想和见解是最正确的,否定或贬抑别人的看法,使得抱持不同见解的人之间产生斗争、战争。
举例来说,自古以来就有一些政治思想家,自己虽然没有打仗、没有杀人,可是在他们的思想中,却教人用杀人、战争的方式来革命、夺权,由于这种思想的出现,蛊惑很多人的想法,便以为战争是对的,因此而让人类受到很大的灾难,这便是「见浊」最典型的例子。
其实,就算观念、见解上没有歧异,人类还是会互相斗争、互相残杀。往往只是因为有了思想上的冲突,或受到某些思潮的鼓动,就会形成组织,以团体对团体的方式,发动具有歼灭性、毁灭性的战争,造成死伤无数、血流成河,这都属于「见浊」。
一般人总是认为自己之所以会有烦恼,都是…
《地藏菩萨的大愿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