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
聖嚴法師著
目錄
修正版自序
自序
緒論
五時八教
通別五時論
化儀四教
化法四教
附錄一 教觀綱宗
附錄二:附圖表
附錄叁:索引
修正版自序
本書出版之後,便在臺灣,造成了一股小小的天臺熱潮,不但在法鼓山體系內,出現了弘講與研讀的風氣,也獲得了「中山學術著作獎」。
這對我個人而言,當然是一項鼓勵;更重要的是,天臺學乃爲漢傳佛學的標竿,能受到重視,便是象征著漢傳佛教的希望,這正是我撰寫本書的主要動機。
本書出版後,我也親自爲法鼓山體系內數十位堪任講師的僧俗弟子,提綱挈領式地在山上分成兩個段落,介紹過一遍,因此也發現了尚有不少錯漏。唯以我年邁力衰,不能多用頭腦,尤其工作太多,法務繁重,一時間無暇著手修正。
幸虧有一位參加本書讀書會的吳振華居士,他很細心,也很有心,花了兩叁個月時間,代我勤查相關資料,作了數十處調正,一一經我認可,便是現在的面貌。我除了感謝吳居士之外,一並在此謹向讀者們報告這個修正版的始末因緣。二○○叁年八月六日聖嚴寫于法鼓山
自序
我不是天臺學專家,但以我的碩士論文是研究大乘止觀法門,其著者是天臺智者大師的師父慧思禅師。我的博士論文是寫明末蕅益大師智旭,他雖自稱不是天臺宗的徒裔,卻被後世佛教學者們認爲是中國天臺學的最後一位專家。因此,我當然必須研讀天臺學的重要著述。尤其是從一九七六年以來,我在東西方,多以中國的禅法接引並指導廣大的信衆們自利利人,淨化人心、淨化社會,也使我需要假重天臺的止觀。
天臺學在中國幾乎代表了佛教的義理研究,它的組織綿密,次第分明,脈絡清晰,故被視爲「教下」,與禅宗被稱爲「宗門」而相拮抗,蘭菊競美,蔚爲波瀾壯闊,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學派。在日本,也以天臺宗爲主流而發展出天臺密教及日蓮宗,又由日蓮宗而延伸出不少新的日本佛教教派。可知天臺學對于中日兩國佛教的影響是無與倫比的。
天臺大師所遺的著作,不僅數量龐大,也是一門非常謹嚴而又極其豐富的學問,雖然已有章安的《八教大意》,谛觀的《四教儀》,智旭的《教觀綱宗》等幾部天臺學的綱要書,但由于都很簡略,若非對于天臺學有相當程度的深入認識,是很難領知其綱要而了解到天臺學的智慧及其功能。有些近人所寫的天臺要義及零星的論文以及專題論著,也都無法滿足天臺學普及化的需求。所以天臺學作爲實踐與實用的書籍而言,顯得相當寂寞!
我曾在陽明山中國文化學院,爲哲研所及佛研所開過天臺學的課,也指導過研究生撰寫有關天臺學的畢業論文,尤其我比較熟悉《教觀綱宗》,所以曾在農禅寺爲僧俗四衆講過《教觀綱宗》。《教觀綱宗》對我有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它的組織架構及思想體系,書中一開頭就開宗明義地說:「佛祖之要,教觀而已,觀非教不正,教非觀不傳。」所謂教觀,便是義理的指導以及禅觀的修證,也就是「從禅出教」與「藉教悟宗」的一體兩面,相互資成。
可知,《教觀綱宗》除了重視天臺學的五時八教,也重視以觀法配合五時八教的修證行位及道品次第。如果不明天臺學的教觀軌則,就可能造成兩種跛腳型態的佛教徒:1.若僅專修禅觀而不重視教義者,便會成爲以凡濫聖、增上慢型的暗證禅師,略有小小的身心反應,便認爲已經大徹大悟。2.若僅專研義理而忽略了禅觀實修,便會成爲說食數寶型的文字法師,光點菜單,不嘗菜味,算數他家寶,自無半毫分。如果他們滿口都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並稱自修自悟自作證者,便被稱爲野狐禅。
《教觀綱宗》一書,爲我們重點性地介紹了天臺學的理論和方法,例如五時的通別、八教的教儀及教法、一念叁千、一心叁觀、叁身四土、六即菩提、十乘觀法、行位的前後相接相望等。縱橫全書,教不離觀,觀必合教,充分展示了天臺學的獨家之說,而又整合了大小諸乘的各家之言。透過本書,可認識天臺學的大綱;透過天臺學,可領會全部佛法的組織體系及實踐步驟。
可惜像《教觀綱宗》這樣精簡扼要的天臺典籍,也必須有人講解注釋;惟其曆來中日各家的有關諸書,依舊不適合現代人的理解運用,比較可取的是靜修的《教觀綱宗科釋》,然亦是用文言文撰寫,且其缺少現代治學的方法,雖可以從中見到若幹資料,卻又很不容易眉目分明地找出頭緒,所引資料,只提書名而不標明卷數,甚至僅說某大師曰怎麼怎麼,而不告知讀者出于何書。但是對我而言,已是很大的幫助。另有兩叁種近人的白話譯本及注釋本,大概它們的作者太忙了,以致無暇檢索考查《教觀綱宗》所用資料的原典原文的原來意趣,讓那些讀不懂旭師原作的讀者們,還是看不太懂。
因此,我便發願,要寫一冊讓自己看懂,也能讓廣大讀者們分享天臺學智慧的書。故從二○○○年夏天開始找尋資料,並連續地精讀《教觀綱宗》,確定我已真的掌握到旭師撰著此書的用心以及天臺學的脈絡,即于同年十月下旬,寓居紐約象岡期間,著手撰寫本書。
由于體力太弱,兩個月間,僅完成第一章緒論的部分。回到臺灣後,已無暇執筆,至今年五月初,我又到了紐約,在衰老病痛之中,于主持兩個爲期十四天的禅修以及許多其他法務行政工作之余,锲而不舍地忙中抽空,提筆寫出一頁、兩頁,有幾度由于勞累,加上氣候變化,使我胸悶氣虛,頭暈目眩,總以爲大概已無法寫得完了;每每略事休息,再向觀音菩薩乞願,助我寫畢此書。到了六月二十八日,終于寫完了初稿。
我很感恩蕅益智旭大師,因爲他的《教觀綱宗》,讓我認真地在天臺大師及其相關的諸書之中,旅行了一趟,雖然往往爲了查對某一資料的原典出處,就像大海撈針似地翻閱《大正藏經》;聽說現在已有《大正藏經》的電腦光碟片索引,只消一按鍵盤,就能得心應手,要什麼就有什麼,省了很多死工夫,而我尚未學會這手本領,所以還得像古人一樣的吃足苦頭。
本書可以作爲讀者們自學之用,也可作爲教學講授之用,唯亦須付出一點耐心,先看目次,次閱已經我分段標點的原著《教觀綱宗》,再看我的語譯以及注釋,在有附圖之處,宜文圖對照著讀,始可一目了然。看完了第一遍,宜連續再看兩遍,便能將天臺學的教觀綱格及其內涵,有一個具體而明確的認識。我的注釋,往往就是一篇獨立的短論,可幫助讀者省了不少再去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死力氣。
漢傳佛教的智慧,若以實修的廣大影響而言,當推禅宗爲其巨擘;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來說,則舍天臺學便不能作第二家想。近半個世紀以來,漢傳佛教的教乘及宗乘,少有偉大的善知識出世,以致許多淺學的佛教徒們,便以爲漢傳佛教已經沒有前途,這對漢傳佛教兩千年來,許多大師們所遺留給我們的智慧寶藏而言,實在是最大的憾事,更是人類文化的重大損失!我則深信,今後的世界佛教,當以具有包容性及消融性的漢傳佛教爲主流,才能結合各宗異見,回歸佛陀本懷,推出全人類共同需要的佛教來。否則的話,任何偏狹和優越感的佛教教派,都無法帶來世界佛教前瞻性和將來性的希望。
這也正是我要弘揚天臺學的目的,我不是希望大家都成爲天臺學的子孫,而是像天臺思想這樣的包容性、消融性、系統性、教觀並重的實用性,確是有待後起的佛弟子們繼續努力的一種模範。
此書所以名爲《天臺心鑰》,就是因爲天臺學確是漢傳佛教的寶藏,只是被遺忘了。正如《法華經‧信解品》雲:「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又雲:「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五百弟子受記品〉再說:「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我身爲漢僧,宜有護持漢傳佛教寶藏的責任。
謝謝已故關口真大博士的校訂《天臺四教儀》,特別是該書的附圖,爲本書的撰寫提供了不少便利,同時在本書的十八幅附圖中,有七幅是取自該書。果晖爲我在東京找資料,姚世莊爲此書電腦打字,法鼓文化諸工作人員爲本書編輯出版,一並在此致謝。二○○一年七月五日聖嚴寫于東初禅寺
緒論
一、天臺教觀及《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是明末蕅益智旭(西元一五九九年-一六五五年)的名著之一,明末以後的中日諸家學者,一致以爲他是天臺宗的大師,根據我寫博士論文時的研究,他雖重視天臺教觀,卻非天臺學派的子孫,乃是以《梵網經》爲其中心思想的戒律主義者,在修證方面是以《楞嚴經》爲其中心的淨土行者。天臺教觀是他的研究工具,也是他判攝釋迦一代時教的依據。
因爲佛經的數量龐雜,層次衆多,必須要有一種合理的分類方法。在每一層次的教義經典之中,亦均有其調心、攝心、明心、發慧的實踐方法,那就是所謂觀行。天臺教觀,便是教義與觀行並重、理論與實修雙運,兩者互資互用,如鳥之兩翼,如車之雙軌,講得最爲細膩,故也最受蕅益大師所服膺。
不過旭師既非天臺宗徒,也不會墨守成規,他寫《教觀綱宗》,固然是爲使初學者,能對天臺教觀,有提綱挈領、一目了然的正確認識,同時也爲表示對高麗沙門谛觀所錄《天臺四教儀》的不滿,故于《靈峰宗論》卷六有雲:「四教儀出而臺宗晦」!尤其對于元朝的元粹述《四教儀備釋》卷上及蒙潤著《四教儀集注》卷一等,所引荊溪湛然的〈五時頌〉雲:「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叁七日」的別五時的分判法,極表反感,故于《教觀綱宗》「通別五時論」的章目中,對之提出強烈的批判,斥爲「妄說」,認爲此非智者及章安之見。
因爲旭師是學貫大小乘諸系佛法的大通家,所以不會局于天臺一家之說,與其說…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