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爲分段生死因,根本無明爲變易生死因;圓教的觀無明等的煩惱,即是般若,行、有的業,即是解脫;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的苦,即是法身。有關此四種十二因緣觀,可參考佐佐木憲德著《天臺緣起論展開史》。此處的思議生滅十二因緣,是可用言說的,即是《阿含經》中宣說的。旭師的《釋義》第十二條,則依唯識學的觀點解釋此思議生滅十二因緣,因其一生都是主張性宗與相宗融會,此與天臺的立場略異。
4.「實有二谛」:二谛是指俗谛與真谛,叁藏教所說,即是實有俗谛、實有真谛。俗谛是指五陰(蘊)、十二入、十八界等,真谛是指寂滅法。也就是說五陰等色心是實有,涅槃也是真有。《釋義》第十叁條,旭師對此亦有解釋,他說叁藏教但明人空,不明法空,故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色法心法,皆是實有法;依此實法和合,假名爲人,人雖定無,法則實有,名爲俗谛。要待修了人空觀,斷盡見思二惑,始滅叁界的陰、入、界等俗法,複歸真空,名爲真谛。
5.「界內鈍根衆生」:天臺的化法四教之中,藏教及通教稱界內教,別教及圓教稱爲界外教。叁藏教是對沈淪于叁界中的鈍根衆生宣說,教令他們斷見思惑,出離叁界生死苦趣;此對于界外方便有余土及實報莊嚴土的衆生而言,稱爲界內教。天臺宗又將叁藏教名爲界內事教,通教名爲界內理教。資料見于《四教儀》及其《集注》卷下、《法華玄義》卷叁上及卷五上等。
6.「析空觀」:天臺的化法四教,配立四種觀法,乃與化儀四教的頓、漸、不定叁觀相對。化法四教爲叁藏教的界內鈍根衆生,令修析空觀;爲通教的界內利根衆生,令修體空觀;爲別教的界外鈍根衆生,令修空、假、中的次第叁觀;爲圓教的界外利根衆生,令修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叁觀。此處的析空觀,是教凡夫鈍根,分析五陰身心的色法心法,如剝芭蕉樹般地,層層剖析,終歸于空,是爲人空,亦名人我空,觀成則離叁界分段生死。其余叁種觀法,待于後文介紹。
叁、叁藏教的六即及其修證
原文
亦得約當教,自論六即。
語譯
亦得就叁藏教本身,申論六即菩提。
注釋
聖嚴識:何謂六即?
六即,是天臺宗所立的圓教菩薩行位。原來在《璎珞經》中所說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共計五十二個位次,天臺以之分爲別教及圓教菩薩的行位。旭師就化法四教,各論六即,乃是其特色之一。
天臺宗本是以圓教而論六即,出于《摩诃止觀》卷一下:
1.理即,一切衆生的一念心皆具如來藏之理,然以未聞,故尚不知。
2.名字即,已從經卷了知衆生皆具佛性之名,唯尚待開發。
3.觀行即,不唯已經解知皆具佛性之名,且已進而依教修行,此位修習隨喜、讀誦、爲他人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等五項功課故,如《法華經》所說的五品弟子位,相當別教的十信位。
4.相似即,始入圓教所立的十信位,相當別教的十回向位,已發類似真無漏之觀行,入此位,即得《法華經》所說的六根清淨位。
5.分證即,依相似位的觀力而發真智,始斷一分無明而見佛性,進入圓教的初住,名爲發心住,曆經自此以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共四十一個果位,位位斷一品無明,而分見法性。
6.究竟即,斷最後一品無明,發究竟圓滿的覺智,即證妙覺的無上菩提。
其中的觀行即,是外凡位;相似即,是內凡位;從初住至等覺,是聖因位,妙覺才是聖果位。
一、藏教的理即
原文
理即者,偏真也。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因滅會真,滅非真谛,滅尚非真,況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語譯
所謂藏教的理即菩提者,是但空的偏真。其內容如〈雪山偈〉所說:「一切有爲造作的因緣生法都是遷流無常的,那都是出于有生有滅的種種色心現象,當此生滅不已的一切色心現象寂滅之時,便是進入涅槃解脫的快樂境界。」這是由于滅谛而會真。其實,滅谛並非真谛,滅谛尚且不是真谛,更何況是苦谛、集谛、道谛呢?原因是這樣的真谛,乃在因果事相之外,是抽象的偏于理體而謂之真,故從大乘摩诃衍教的立場,將之判爲偏真。
注釋
「諸行無常」等四句:此偈出于《涅槃經》卷十四所說雪山大士爲乞半偈佛法而舍生命的本生故事,主要是點出「諸行生滅、生滅無常、無常無我」是不變的真理,如果尚未認知無常的事相,即是無我的空性,那種真理就與事相無關了。如果就此偈而言,是以滅了生滅的諸行,稱爲真實谛理,名爲偏真涅槃,亦名偏空涅槃,屬于小乘法,故尚屬非真,四谛之中的前叁谛就更不用說了。
依據《釋義》第十四條對此的解釋,是將此四句偈子,以橫豎兩門,該攝釋迦如來一代時教:
1.橫攝門:藏教衆生所感的叁界依正、色心、因果,名爲諸行,這些都是無常生滅之法(的現象),衆生必須滅此有爲因果之法,方得實證真谛寂滅之樂。通教衆生所感的叁界依正、色心、因果,亦名爲諸行,這些也都是無常生滅之法(的現象),體驗到這些生滅之法,即是生滅滅已,便證真谛寂滅之樂。然此藏通二教,雖證寂滅,以其不具界外的身智(灰身泯智故),故實無有能受樂者。別教衆生所感分段及變易的二種因果,通名爲諸行,皆非真常久住,皆是生滅門所攝,滅此生滅二邊,顯于中道寂滅之理,而有唯識宗所說的四智菩提妙心,有大圓鏡智相應心品所現無漏身及無漏淨土的妙色,所以恒得受此真樂。圓教衆生所感的十法界因果,通名諸行、通名無常、通名生滅,而了達十法界因果皆是實相,無常即常,生滅即無生滅,故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此圓教則不斷癡愛而起于明脫,如融冰爲水;所以叁千果成,鹹稱常樂。
2.豎攝門:「諸行無常」句,攝得六凡法界,因爲是有爲有漏。「是生滅法」句,攝得藏通二乘法界,因爲只有出世聖人,乃能知其爲生滅故。「生滅滅已」句,攝得別教菩薩法界,以滅二邊歸中道故。「寂滅爲樂」句,攝得圓教佛法界,以諸法從本以來,常自寂滅相故。
今但用此四句,證偏真理,則「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二句,即苦集二谛,「生滅滅已」一句,約戒定慧叁學爲能滅的道谛,約因果的滅爲滅谛。四谛皆是因果事相,名安立谛;「寂滅爲樂」一句,約所顯之理以爲真谛,乃是非安立谛,故雲理居事外,謂之偏真。
二、藏教的名字即
原文
名字即者,學名字也。知一切法,從因緣生,不從時、方、梵天、極微、四大等生,亦非無因緣自然而生。知因緣所生法,皆悉無常無我。
語譯
藏教的名字即菩提者,名字是學習名言的意思,由熏聞如來言教而知一切諸法,皆從因緣所生,不是如各家外道學派所說的那樣,認爲是從時間、方位、梵天、極微、四大等所生,但也不是無因無緣的所謂自然而生。得知因緣所生諸法,無有不是無常的、無我的。
注釋
1.「時、方、梵天、極微、無因」外道:據《大集經》、南本《涅槃經》及《僧祇律》等所言,印度在佛法之外的思想家有九十五種外道,據《增一阿含經》、《華嚴經》、《大智度論》等所言有九十六種。可以統合而收爲十一宗,又可束爲五類:
(1)「時外道」,是外道十一宗的第六宗,亦名時散外道,因此派外道師,主張萬物皆從時生,見到草木等諸物,以時而生華,以時而生果,以時而有作用,或舒、或卷、或生枝葉,均隨時間而有榮枯,時間雖極微細不可見,由此開華結果等的現象,知有時間爲萬物之母。
(2)「方外道」,是外道十一宗的第七宗,亦名方論師,主張由四方的空間生人,人生天地;人滅則天地滅,天地滅後,則還歸于四方的空間。
(3)「梵天外道」,亦即圍陀論師,乃爲外道十一宗的第四宗,主張那羅延天生四姓,由其口生婆羅門種姓,兩臂生剎帝利種姓,兩股生吠舍種姓,兩腳生首陀羅種姓。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四所舉十種外道中,有梵天爲因外道,即以梵天爲萬物之生因。梵天外道亦有叁種:
鞞陀(圍陀)論師以梵天爲那羅延天所生;
鞞紐論師以梵天爲鞞紐天所生;
摩醯首羅論師以爲梵天爲摩醯首羅天之應身,創造萬物。
(4)「極微外道」,是十一宗的第八宗,亦名路伽耶論師,主張色、心等諸法,皆系四大極微所作,即是由地水火風的四大極微,能生塵色,故以爲色、心等法,是依實有的極微而生滅,世間的塵物雖是無常,極微之因則是恒常而不壞的。
(5)「無因外道」,是第十一宗,亦名無因論師,主張一切諸法無因無緣,都是自然生滅,故亦名爲自然外道。
2.「知一切法,從因緣生」:旭師的《釋義》第十五條,以此兩句法義,遍破以上所舉各家外道師的主張,也遍破衆生的我法二執。他說,在名字即菩提的行位中,觀察正因緣境,便可具破外道凡夫的分別我執及分別法執。所言法執者,不出邪因緣及無因緣的兩種,例如時、方、梵天等,是名邪因緣,自然爲無因緣。所言我執者,妄計是常是一,能夠自在作主的自我中心。
如今由聽聞佛法而知一切法是從因緣生,亦有四教差別:
(1)圓教:知「性具」爲因,迷悟爲緣,叁千性相爲所生法。
(2)別教:知一切種識爲因,展轉熏習爲緣,分段變易乃至四智菩提爲所生法。
(3)藏通二教:知以六識相應有漏種子爲因,六塵美惡中庸境界爲緣,叁界依正色心因果爲所生法。但是,通教已知,若因、若緣、若所生法,皆如夢幻;藏教則執之爲實法。
因此,圓教能遍破外道凡夫的我法二執,以及藏、通、別叁教的種種法執。別教亦能破外道…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