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
5.「阿含、毗尼、對法」:這是小乘的叁藏:(1)修多羅(S
tra,經),(2)毘奈耶(Vinaya,律,舊譯毗尼),(3)阿毗達磨(Abhidharma,論,舊譯阿毗昙,意爲對法,是智慧的別名)。天臺宗依據《法華經‧安樂行品》所雲:「貪著小乘,叁藏學者」句,而判鹿苑時的小乘爲叁藏教。依智旭大師所見,此小乘的叁藏聖典,既通于鹿苑的前時,也通于鶴林的後時。
6.「方等陀羅尼經」:此經全名《大方等陀羅尼經》,共四卷,北涼沙門法衆譯,收于《大正藏經》的密教部,南嶽慧思禅師依此經而行方等叁昧、證圓位,天臺智者大師依之而說《方等叁昧行法》一卷。
至于旭師如何見到佛說此經,是在說了《法華經》之後?系據此經〈夢行分〉卷第叁有雲:「爾時寶王如來及與我(釋迦如來)身,從(王舍城外的)靈鹫山,與無量那由他大衆,前後圍繞,來至(說《方等陀羅尼經》的舍衛國祇陀林)道場。」又雲:「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能于我去世之後,受持讀誦陀羅尼經。」此經卷第二的〈授記分〉中,亦有佛爲阿難等五百聲聞大弟子們,授記作佛雲:「爾時佛告五百大弟子衆,汝等亦當各各作佛,俱同一號,號寶月王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因爲在靈鹫山說的《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中》,已經爲五百大聲聞衆授記作佛,移駕來到祇陀林(祇樹給孤獨園)中,再一次爲此五百聲聞大弟子們授記作佛。由此證明,方等經典未必都在阿含時之後與般若時之前的八年之間所說,甚至到了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間,也可說方等經典的。
7.「色心等世出世法」:以色心二法,總攝諸法,名義具如《法界次第初門》所說。若依據唯識學,世出世法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爲法,共五類計百法;天臺家的世出世法,僅列色法及心法,這是由蘊、處、界的叁大科延伸歸納而成的,根身、器界,皆是色法,《天臺四教儀》等所雲十六心見道,叁十四心頓斷見思習氣,成丈六身佛,皆是心法;世間的叁界二十五有是色法及心法,諸佛的叁身四土也是色法及心法。叁乘佛法的道品次第,無不通過色心二法,方得修證。在《四教儀集解》卷下,亦有雲:「六凡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但有名字。」這是「體色入空」之理。此處旭師是說叁乘人須經曆修習色心等的世出世法道品次第,然後一一會歸大乘。在印順法師的《大乘起信論講記》〈懸論〉末節中說:「一切可歸納爲叁:(1)色,一般稱爲物質,即是占有空間的,有體質的事物。(2)心,即一般所說的精神。(3)理性,佛法中名爲法性,即物質與精神的真相或真理。」也就是說以色、心、性,涵蓋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法。
8.「叁乘」與「摩诃衍道」:天臺家所言叁乘,是依據《法華經‧譬喻品》的說法:「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求一切智……愍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四教儀集注》卷上則雲:「聲聞以四谛爲乘,緣覺以十二因緣爲乘,菩薩以六度爲乘;運出叁界,歸于涅槃。」以此可知,叁乘是以修證的道品等次而分的。此處以說《般若經》而使叁乘人皆歸大乘的摩诃衍道,是叁車家的「會二歸一」。《法華經‧方便品》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乃是「會叁歸一」。
「摩诃衍」是梵文Mah
y
na大乘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一百雲:「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叁藏是聲聞法,摩诃衍是大乘法。」《勝鬘經》雲:「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教觀綱宗》此處的摩诃衍道,應系取自《大智度論》。
9.「開權顯實」與「開迹顯本」:開權顯實,出于智顗《法華文句》卷叁上,是指「開方便門,示真實相。」以其一經而論,智顗的《法華玄義》卷六下有雲,前半是開叁顯一,《玄義》卷十下雲,後半是開近顯遠。開迹顯本是本地垂迹的,最先出現于後秦僧肇所寫《注維摩诘經卷第一並序》有雲:「非本無以垂迹,非迹無以顯本,本迹雖殊而不思議一也。」至隋代的天臺智顗,便將《法華經》的全經二十八品,判作迹本二門,前十四品爲迹門,後十四品爲本門。智者的《法華玄義》卷七下,有雲:「華開蓮現,開迹顯本。」此「開權顯實」,即是開叁乘顯一乘,是就《法華經》所明的教法而言;「開迹顯本」,即是開近顯遠,是就《法華經》所明的佛身而言。前半部經,是說叁乘一乘之教法,均系方便權巧的假施設,至「無二亦無叁」才是真實法,如果不說方便教,亦難顯示真實教,所以開出方便的權教,目的是爲顯露無說無示的實相法,故雲開權顯實。
若就佛身而論,依《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曆經叁祇百劫修行,八相成道的釋迦世尊,是方便示現的近佛、迹佛;本來常住此世間說法而又不能被顛倒衆生見到的,便是遠佛、本佛。因爲衆生不知世尊「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又說:「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只劫,常住不滅。」又有偈雲:「我常住于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衆生,雖近而不見。」也可以說垂迹是人間身的應化佛陀,本門是常住遍在的法性身佛。
有關于「開顯」之說,智者大師的《法華玄義》卷一上及下、卷五上及下、卷七下、卷十上,有詳細論列。
10.「顯露邊」與「秘密邊」:約顯露的經名及法會而言,我們的確未見釋尊于成道後四十年間,宣說過《法華經》,但就秘密的意理而言,釋尊在說《法華經》之前,何嘗與《法華經》的實相之教有所沖突?可知法華時,也不局限于四十年後的八年之中了。故雲若約顯露邊,雖然四十年未見《法華經》,若約秘密邊,則與法華之理了無障礙。
11.《梵網經》雲:此經是《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的略稱,共上下兩卷,後秦鸠摩羅什譯,近世有學者將之列爲疑經,但其確爲中國菩薩戒經中最受重視及弘揚最廣的一部菩薩戒經。天臺宗的智顗、華嚴宗的賢首法藏、新羅的義寂及太賢,均曾爲此經造疏。
此處《教觀綱宗》所引經文,出于該經卷下,原文是說,釋迦世尊「從初現蓮花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爲此地上一切衆生凡夫癡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光明金剛寶戒。」旭師引此經證,說明在佛說《法華經》之前,早已有了開迹顯本的思想,不僅是從釋尊此身成道後開始,乃至已經下降過人間八千次往返了。
12.「涅槃」:涅槃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最末一相,天臺家將佛說法華及涅槃二經合爲一時,《法華經》會叁乘盡歸一乘,《涅槃經》扶律談常,攝盡一切衆生,而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因此天臺宗所依的第一根本聖典是《法華經》,第二根本聖典即是《涅槃經》。
13.「八相之中,各具八相」:所謂八相,是佛的一生過程,共有八大階段,通常是指: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滅。然于《天臺四教儀》,則除第叁住胎而加第五降魔。所謂八相的每一相都具足八相,是八相的每一相,各各互具八相,那就前前具足後後,後後亦具足前前了,故稱「不可思議」。所以,華嚴時可通後際,法華涅槃時也可通前際。
14.「大涅槃經追敘阿阇世王忏悔」:通常都說,如來于涅槃之前的一日一夜之間,宣說《涅槃經》,其實《涅槃經》的內容,也不僅屬于最後一日一夜的事,例如北涼昙無谶譯出的《大般涅槃經》卷十九及二十「梵行品第八之五及六」,即有追敘阿阇世王由于逆害父王,心生忏悔,遍體生瘡,群醫束手,外道六師亦不能治,最後來見釋迦世尊,佛稱無上醫王,即爲阿阇世王入月愛叁昧,放大光明,往照王身,瘡苦除愈,身得安樂。這是一則相當長的故事,故非如來最後一日一夜之間發生的事。
叁、何謂別五時
原文
次明別五時者,乃約一類最鈍聲聞,具經五番陶鑄,方得入實。所謂初于華嚴,不見不聞,全生如乳。
〔旭師自注雲〕:(華嚴前八會中,永無聲聞,故雲不見不聞。至第九會入法界品,在祇園中,方有聲聞,爾時已證聖果,尚于菩薩境界,如啞如聾。驗知爾前縱聞華嚴,亦決無益。然舍利弗等,由聞藏教,方證聖果,方預入法界會,則知入法界品,斷不說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謂華嚴局在叁七日內耶?)
語譯
現在再說明「別五時」,那是由于一類最鈍根機的聲聞大衆,必須逐次經曆五個階段的陶鑄鍛煉,才能進入實相教者,故分設五時。
所謂最初,于華嚴會中,不見亦不聞,好象《涅槃經》五味中的全生乳。
〔旭師自注雲〕:《華嚴經》九會的前八會中,從未有聲聞會衆,故雲不見不聞。到了第九會的〈入法界品〉,是在祇園精舍中,始見有聲聞衆參加的記載,當時他們已證小乘聖果,唯于菩薩境界,尚是如啞如聾。以此驗知,在這之前,縱然聽聞了華嚴,也決不會得益。不過,舍利弗等聲聞衆,先已聽聞小乘叁藏教義,方證聖果,方來參與入法界會,由此可知,佛說〈入法界品〉,決定不是在說《阿含經》之前了。有人爲什麼不審思細察,而妄謂《華嚴經》僅是在叁七日內說出的呢?
注釋
1.「全生如乳」:原典出于《大般涅槃經》卷十四所說五味教法的一種,所謂五味是指:「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從生酥出熟酥,從熟酥出醍醐。」譬喻:「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