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P10

  ..續本文上一頁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五味既喻如上的教法次第,也喻人根次第,如該經卷第十有雲:「聲聞如乳,緣覺如酪,菩薩之人如生熟酥,諸佛世尊猶如醍醐。」

  

  2.「如啞如聾」:譬喻在佛說《華嚴經》的大會上,舍利弗等諸聲聞衆,有耳不聞頓教大法,有眼不見盧舍那身,所以不能有一語贊歎,因此如聾如啞。《華嚴經》中並無如此的形容語句,乃是天臺智者采取晉譯《華嚴經》卷四十四的一段經文文義而作,見于《法華文句》卷四及卷六,《法華玄義》卷十等,皆稱「如聾如啞」。此處倒置,諒系同義。

  

  原文

  

  次于阿含,聞因緣生滅法,轉凡成聖,如轉乳成酪。

  

  〔旭師自注雲〕:(酪即熟乳漿也。)

  

  語譯

  

  其次他們再于佛說《阿含經》時,得聞因緣生滅之法,而轉凡夫成聖者,猶如轉生乳成乳酪。

  

  〔旭師自注雲〕:所謂乳酪,即是煮熟了的乳漿。

  

  注釋

  

  1.「因緣生滅法」:佛于《雜阿含經》處處說因緣生滅法,其標准的經文如《雜阿含叁五○經》雲:「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又如叁叁五經有雲:「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複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二九六經說:

  

  「雲何爲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雲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說,開示顯發。」

  

  阿含的教法,就是因緣生滅法,說明衆生(人)的生死流轉,即由于業感緣起的苦因及苦果,循環相依,共有十二緣起支,通稱十二因緣,《阿含經》稱緣無明而有行、緣行而有識、緣識而有名色、緣名色而有六入等,乃至有生、有老、有死,名爲純大苦聚集;此爲「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有無明等而有生、有老死,緣有無明等起而有生、老死起;「有」與「起」,是苦的事實及苦的原因,故謂「純大苦聚集」,此即四聖谛中的苦谛及苦集谛。

  

  如果由生死流轉而轉爲還滅解脫,也是因緣法,《阿含經》稱之爲「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緣無無明故無行,緣無行故無識,緣無識等故無生、無老死;緣無明滅故行滅,緣行滅故識滅,緣識等滅故生滅、老死滅;「無」與「滅」,是苦的原因無,是苦的事實滅,故謂「純大苦聚滅」。此即四聖谛中的苦集谛滅、苦谛亦滅,作此因緣生滅觀者,便是修持苦滅的道谛。也就是說,依此因緣法而修四聖谛,便是正知、正見、正行等的道品次第。

  

  《阿含經》的精義,即是「因緣生滅法」,它即是具有永恒性及普遍性的真理,所以要說:「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了。如來成道,就是悟得了因緣生滅法,如來度衆生,亦是說的因緣生滅法。聲聞乘及緣覺乘的人,能夠轉凡成聖,也是由于聽聞了因緣生滅法。

  

  2.「轉凡成聖」:轉六凡法界的衆生,成四聖法界的大小聖衆,均稱轉凡成聖。唯于此處是指由小乘根器的凡夫,聽聞《阿含經》的因緣生滅法,即同如來于鹿野苑,轉四聖谛*輪,使五比丘得度,證阿羅漢果。聲聞聖者,共有四階,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此四又名初、二、叁、四果,初果斷盡叁界見惑,于欲界的天上人間極七返,必證阿羅漢果;二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于欲界的天上人間再有一返,即證阿羅漢果;叁果斷盡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後叁品,不再還來欲界位,此身舍報即生色界五淨居天;四果阿羅漢,超出非想非非想處,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永入涅槃,不再來生叁界。

  

  原文

  

  次聞方等,彈偏斥小,歎大褒圓,遂乃恥小慕大,自悲敗種。雖複具聞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轉酪成生酥。

  

  語譯

  

  其次他們又聽到方等經典之中,宣說以圓教彈呵藏、通、別叁教的偏僻,以通、別、圓的大乘教斥責叁藏小乘教,並且稱歎大乘、褒揚圓教的教法。就使得這些聲聞大衆,以小乘爲恥而欣慕大乘,自悲原屬于大乘法門中的焦芽敗種。他們因此接受大乘,雖也都聽到藏通別圓的四教,不過,在骨子裏實得通教大乘的利益,這好象轉酪而成了生酥。

  

  注釋

  

  1.「方等」:據天臺家對方等的解釋有叁種。(1)約理釋。方是正方,等是平等,中道之理是正方的,是生佛平等的。《四教儀集解》卷上雲:「(空、假、中)叁谛共談,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時之中唯除鹿苑,余皆有之,以諸大乘經,悉談叁谛,故雲大乘方等經典。」旭師的《閱藏知津》卷二亦雲:「方等亦名方廣……是則始從華嚴,終大涅槃,一切菩薩法藏,皆稱方等經典。」(2)約事釋。方爲廣義,等爲均義,如來于第叁時中所說諸經,廣說藏通別圓四教,平均利益一切利鈍根機的衆生,故名方等。《四教儀集解》卷上有雲:「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說,事方等也……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叁時也。」(3)約事理釋。方爲方法,有門、空門、雙亦門、雙非門,即是四門方法,等是平等的理體,依四門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體,便名爲方等。

  

  2.「彈偏斥小,歎大褒圓」:此中的「偏」理是對「圓」理而言,「小」乘是對「大」乘而說。站在方等經典的立場,方等諸經是大乘,談圓理,所以廣說藏通別圓四教,依四門方法,契平等之理。小乘聖者,只證偏空涅槃,亦名偏真,法門狹小,又名偏小,所以《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形容小乘涅槃如酒醉,貪著涅槃境,不再度衆生,不欲求佛道,但非究竟。若以《維摩經》爲例,〈弟子品〉舍利弗、目犍連等聲聞弟子,均說「不堪任詣彼問疾」,因爲維摩诘居士是大乘菩薩,法門廣大,聲聞弟子相形見绌。〈觀衆生品〉中敘述維摩丈室,有一天女,以神力在諸菩薩及諸大聲聞弟子上空散花供養,花至諸菩薩身,即皆墮落,至諸大弟子身,便著不墮,證明小乘聖者,偏而不圓。〈入不二法門品〉,諸菩薩衆各說不二法門,至維摩自己,則「默然無語」,文殊菩薩便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這便是「歎大褒圓」。若以天臺家的標准,四教之中,藏、通、別的叁教,皆名偏教,唯有圓教名圓,故于《摩诃止觀》卷叁下有雲:「偏名偏僻,圓名圓滿。」

  

  3.「恥小慕大,自悲敗種」:亦以《維摩經》爲例,諸大聲聞弟子于〈弟子品〉中,心懷慚愧,不敢往詣維摩菩薩所問疾,是爲「恥小」。〈問疾品〉中有五百聲聞弟子,均欲隨從文殊菩薩前往維摩住處,聽聞二位大士共談一切菩薩法;〈不思議品〉中,迦葉雲:「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是爲「慕大」。〈佛道品〉中,迦葉自稱:「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爲「自悲」。〈不思議品〉中,迦葉說:「皆應號泣,聲震叁千大千世界」,亦是「自悲」;同品迦葉又說:「我等何爲永絕其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又于〈佛道品〉中,迦葉雲:「而今我等,永不能發(無上菩提心),譬如根敗之士。」是爲「自悲敗種」。《涅槃經‧如來性品》,亦有雲:「譬如焦種,雖遇甘雨,百千萬劫,終不生芽。」由此可知,天臺家對于方等經典,是以《維摩經》作爲典範,智者大師亦撰有《維摩經玄疏》六卷。通常所說「焦芽敗種」,實系結合了涅槃及維摩二經的經句所成。

  

  原文

  

  次聞般若,會一切法,皆摩诃衍,轉教菩薩,領知一切佛法寶藏。雖帶通別,正明圓教,然但密得別益,如轉生酥成熟酥。

  

  語譯

  

  其次,他們又聽到佛說般若部的諸經,會整一切叁乘教法,皆爲大乘摩诃衍

  

  法,並命以之轉向菩薩宣說,使得聽者領知如《法華經‧信解品》所說的「如來知見寶藏」。唯此般若教法,雖亦附帶大乘通教及別教,主要是講圓教;就其實底而言,但得別教大乘的利益,此猶如把生酥轉變成熟酥一般。

  

  注釋

  

  1.「般若帶通別,正明圓教」:《般若經》的教法,在化法四教中,雖帶通別二教,但是正明圓教。依據旭師《教觀綱宗釋義》第七條的說明,以爲般若會通一切世出世法,皆屬大乘的互具互融,所以是圓教。或有說,法性離一切相,既非生死,亦非涅槃,既非有爲,亦非無爲等,則是帶別教義。或有說,一切法如幻如夢;或有說,諸法實相,叁乘同證,則是帶通教義。原因是般若闡明空及有的共與不共,共即是諸法本空,叁乘同證出叁界的因果幻縛,是通教義;不共即是第一義空,菩薩獨入,斷叁土(共有四土)及二死的因果,是別圓二教義。假若說,依第一義空,得成諸法,猶是別教義;假若說,即第一義空,頓具諸法,諸法無非第一義空,乃是圓教義了。若細讀大部般若,便可以發現,顯發圓義者爲多,爲了鈍根人,則略帶通別,乃屬方便。後人判般若爲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般若具有別教義,當然更不能知道般若正明圓教義了!此爲旭師有別于其他天臺家的識見,目的在于證明,般若部經典未必僅屬通教,其實是雖帶通別而正明圓教,將般若部也置于圓教的地位。

  

  2.「一切佛法寶藏」:此語的根據是《法華經‧信解品》所雲:「一切諸佛秘藏之法,但爲菩薩演其實事。」〈法師品〉又有雲:「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智顗的《法華文句》卷八上,對此的解釋是:「秘要之藏者,隱而不說爲秘,總一切爲要,真如實相,包蘊爲藏。」《維摩經》的〈法供養品〉,有「能令衆生,入佛法藏」句;《無量壽經》卷上,亦有「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此處是說,使得聽聞了《般若經》教法的人,就能知道如…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