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
5.「阿含、毗尼、对法」:这是小乘的三藏:(1)修多罗(S
tra,经),(2)毘奈耶(Vinaya,律,旧译毗尼),(3)阿毗达磨(Abhidharma,论,旧译阿毗昙,意为对法,是智慧的别名)。天台宗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云:「贪着小乘,三藏学者」句,而判鹿苑时的小乘为三藏教。依智旭大师所见,此小乘的三藏圣典,既通于鹿苑的前时,也通于鹤林的后时。
6.「方等陀罗尼经」:此经全名《大方等陀罗尼经》,共四卷,北凉沙门法众译,收于《大正藏经》的密教部,南岳慧思禅师依此经而行方等三昧、证圆位,天台智者大师依之而说《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至于旭师如何见到佛说此经,是在说了《法华经》之后?系据此经〈梦行分〉卷第三有云:「尔时宝王如来及与我(释迦如来)身,从(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与无量那由他大众,前后围绕,来至(说《方等陀罗尼经》的舍卫国祇陀林)道场。」又云:「善哉善哉!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能于我去世之后,受持读诵陀罗尼经。」此经卷第二的〈授记分〉中,亦有佛为阿难等五百声闻大弟子们,授记作佛云:「尔时佛告五百大弟子众,汝等亦当各各作佛,俱同一号,号宝月王如来无所着至真等正觉。」因为在灵鹫山说的《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中》,已经为五百大声闻众授记作佛,移驾来到祇陀林(祇树给孤独园)中,再一次为此五百声闻大弟子们授记作佛。由此证明,方等经典未必都在阿含时之后与般若时之前的八年之间所说,甚至到了说《法华经》与《涅槃经》之间,也可说方等经典的。
7.「色心等世出世法」:以色心二法,总摄诸法,名义具如《法界次第初门》所说。若依据唯识学,世出世法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五类计百法;天台家的世出世法,仅列色法及心法,这是由蕴、处、界的三大科延伸归纳而成的,根身、器界,皆是色法,《天台四教仪》等所云十六心见道,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成丈六身佛,皆是心法;世间的三界二十五有是色法及心法,诸佛的三身四土也是色法及心法。三乘佛法的道品次第,无不通过色心二法,方得修证。在《四教仪集解》卷下,亦有云:「六凡诸法,色心如幻如化,幻有之俗,但有名字。」这是「体色入空」之理。此处旭师是说三乘人须经历修习色心等的世出世法道品次第,然后一一会归大乘。在印顺法师的《大乘起信论讲记》〈悬论〉末节中说:「一切可归纳为三:(1)色,一般称为物质,即是占有空间的,有体质的事物。(2)心,即一般所说的精神。(3)理性,佛法中名为法性,即物质与精神的真相或真理。」也就是说以色、心、性,涵盖了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法。
8.「三乘」与「摩诃衍道」:天台家所言三乘,是依据《法华经‧譬喻品》的说法:「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求一切智……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四教仪集注》卷上则云:「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以此可知,三乘是以修证的道品等次而分的。此处以说《般若经》而使三乘人皆归大乘的摩诃衍道,是三车家的「会二归一」。《法华经‧方便品》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乃是「会三归一」。
「摩诃衍」是梵文Mah
y
na大乘的音译,《大智度论》卷一百云:「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胜鬘经》云:「摩诃衍者,出生一切声闻缘觉、世间出世间善法。」《教观纲宗》此处的摩诃衍道,应系取自《大智度论》。
9.「开权显实」与「开迹显本」:开权显实,出于智顗《法华文句》卷三上,是指「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以其一经而论,智顗的《法华玄义》卷六下有云,前半是开三显一,《玄义》卷十下云,后半是开近显远。开迹显本是本地垂迹的,最先出现于后秦僧肇所写《注维摩诘经卷第一并序》有云:「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而不思议一也。」至隋代的天台智顗,便将《法华经》的全经二十八品,判作迹本二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智者的《法华玄义》卷七下,有云:「华开莲现,开迹显本。」此「开权显实」,即是开三乘显一乘,是就《法华经》所明的教法而言;「开迹显本」,即是开近显远,是就《法华经》所明的佛身而言。前半部经,是说三乘一乘之教法,均系方便权巧的假施设,至「无二亦无三」才是真实法,如果不说方便教,亦难显示真实教,所以开出方便的权教,目的是为显露无说无示的实相法,故云开权显实。
若就佛身而论,依《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说,历经三祇百劫修行,八相成道的释迦世尊,是方便示现的近佛、迹佛;本来常住此世间说法而又不能被颠倒众生见到的,便是远佛、本佛。因为众生不知世尊「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又说:「我实成佛已来,久远若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只劫,常住不灭。」又有偈云:「我常住于此,以诸神通力,令颠倒众生,虽近而不见。」也可以说垂迹是人间身的应化佛陀,本门是常住遍在的法性身佛。
有关于「开显」之说,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卷一上及下、卷五上及下、卷七下、卷十上,有详细论列。
10.「显露边」与「秘密边」:约显露的经名及法会而言,我们的确未见释尊于成道后四十年间,宣说过《法华经》,但就秘密的意理而言,释尊在说《法华经》之前,何尝与《法华经》的实相之教有所冲突?可知法华时,也不局限于四十年后的八年之中了。故云若约显露边,虽然四十年未见《法华经》,若约秘密边,则与法华之理了无障碍。
11.《梵网经》云:此经是《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的略称,共上下两卷,后秦鸠摩罗什译,近世有学者将之列为疑经,但其确为中国菩萨戒经中最受重视及弘扬最广的一部菩萨戒经。天台宗的智顗、华严宗的贤首法藏、新罗的义寂及太贤,均曾为此经造疏。
此处《教观纲宗》所引经文,出于该经卷下,原文是说,释迦世尊「从初现莲花藏世界,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刚华光王座……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旭师引此经证,说明在佛说《法华经》之前,早已有了开迹显本的思想,不仅是从释尊此身成道后开始,乃至已经下降过人间八千次往返了。
12.「涅槃」:涅槃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最末一相,天台家将佛说法华及涅槃二经合为一时,《法华经》会三乘尽归一乘,《涅槃经》扶律谈常,摄尽一切众生,而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因此天台宗所依的第一根本圣典是《法华经》,第二根本圣典即是《涅槃经》。
13.「八相之中,各具八相」:所谓八相,是佛的一生过程,共有八大阶段,通常是指: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然于《天台四教仪》,则除第三住胎而加第五降魔。所谓八相的每一相都具足八相,是八相的每一相,各各互具八相,那就前前具足后后,后后亦具足前前了,故称「不可思议」。所以,华严时可通后际,法华涅槃时也可通前际。
14.「大涅槃经追叙阿阇世王忏悔」:通常都说,如来于涅槃之前的一日一夜之间,宣说《涅槃经》,其实《涅槃经》的内容,也不仅属于最后一日一夜的事,例如北凉昙无谶译出的《大般涅槃经》卷十九及二十「梵行品第八之五及六」,即有追叙阿阇世王由于逆害父王,心生忏悔,遍体生疮,群医束手,外道六师亦不能治,最后来见释迦世尊,佛称无上医王,即为阿阇世王入月爱三昧,放大光明,往照王身,疮苦除愈,身得安乐。这是一则相当长的故事,故非如来最后一日一夜之间发生的事。
三、何谓别五时
原文
次明别五时者,乃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所谓初于华严,不见不闻,全生如乳。
〔旭师自注云〕:(华严前八会中,永无声闻,故云不见不闻。至第九会入法界品,在祇园中,方有声闻,尔时已证圣果,尚于菩萨境界,如哑如聋。验知尔前纵闻华严,亦决无益。然舍利弗等,由闻藏教,方证圣果,方预入法界会,则知入法界品,断不说在阿含前矣。人胡略不思察,妄谓华严局在三七日内耶?)
语译
现在再说明「别五时」,那是由于一类最钝根机的声闻大众,必须逐次经历五个阶段的陶铸锻炼,才能进入实相教者,故分设五时。
所谓最初,于华严会中,不见亦不闻,好象《涅槃经》五味中的全生乳。
〔旭师自注云〕:《华严经》九会的前八会中,从未有声闻会众,故云不见不闻。到了第九会的〈入法界品〉,是在祇园精舍中,始见有声闻众参加的记载,当时他们已证小乘圣果,唯于菩萨境界,尚是如哑如聋。以此验知,在这之前,纵然听闻了华严,也决不会得益。不过,舍利弗等声闻众,先已听闻小乘三藏教义,方证圣果,方来参与入法界会,由此可知,佛说〈入法界品〉,决定不是在说《阿含经》之前了。有人为什么不审思细察,而妄谓《华严经》仅是在三七日内说出的呢?
注释
1.「全生如乳」:原典出于《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所说五味教法的一种,所谓五味是指:「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譬喻:「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