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五味既喻如上的教法次第,也喻人根次第,如该经卷第十有云:「声闻如乳,缘觉如酪,菩萨之人如生熟酥,诸佛世尊犹如醍醐。」
2.「如哑如聋」:譬喻在佛说《华严经》的大会上,舍利弗等诸声闻众,有耳不闻顿教大法,有眼不见卢舍那身,所以不能有一语赞叹,因此如聋如哑。《华严经》中并无如此的形容语句,乃是天台智者采取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四的一段经文文义而作,见于《法华文句》卷四及卷六,《法华玄义》卷十等,皆称「如聋如哑」。此处倒置,谅系同义。
原文
次于阿含,闻因缘生灭法,转凡成圣,如转乳成酪。
〔旭师自注云〕:(酪即熟乳浆也。)
语译
其次他们再于佛说《阿含经》时,得闻因缘生灭之法,而转凡夫成圣者,犹如转生乳成乳酪。
〔旭师自注云〕:所谓乳酪,即是煮熟了的乳浆。
注释
1.「因缘生灭法」:佛于《杂阿含经》处处说因缘生灭法,其标准的经文如《杂阿含三五○经》云:「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无故此无,何所灭故此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又如三三五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无明缘行,行缘识,广说乃至纯大苦聚集起;又复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如是广说乃至纯大苦聚灭。」二九六经说:
「云何为因缘法?谓此有故彼有,谓缘无明行,缘行识,乃至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
阿含的教法,就是因缘生灭法,说明众生(人)的生死流转,即由于业感缘起的苦因及苦果,循环相依,共有十二缘起支,通称十二因缘,《阿含经》称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入等,乃至有生、有老、有死,名为纯大苦聚集;此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有无明等而有生、有老死,缘有无明等起而有生、老死起;「有」与「起」,是苦的事实及苦的原因,故谓「纯大苦聚集」,此即四圣谛中的苦谛及苦集谛。
如果由生死流转而转为还灭解脱,也是因缘法,《阿含经》称之为「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缘无无明故无行,缘无行故无识,缘无识等故无生、无老死;缘无明灭故行灭,缘行灭故识灭,缘识等灭故生灭、老死灭;「无」与「灭」,是苦的原因无,是苦的事实灭,故谓「纯大苦聚灭」。此即四圣谛中的苦集谛灭、苦谛亦灭,作此因缘生灭观者,便是修持苦灭的道谛。也就是说,依此因缘法而修四圣谛,便是正知、正见、正行等的道品次第。
《阿含经》的精义,即是「因缘生灭法」,它即是具有永恒性及普遍性的真理,所以要说:「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了。如来成道,就是悟得了因缘生灭法,如来度众生,亦是说的因缘生灭法。声闻乘及缘觉乘的人,能够转凡成圣,也是由于听闻了因缘生灭法。
2.「转凡成圣」:转六凡法界的众生,成四圣法界的大小圣众,均称转凡成圣。唯于此处是指由小乘根器的凡夫,听闻《阿含经》的因缘生灭法,即同如来于鹿野苑,转四圣谛*轮,使五比丘得度,证阿罗汉果。声闻圣者,共有四阶,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此四又名初、二、三、四果,初果断尽三界见惑,于欲界的天上人间极七返,必证阿罗汉果;二果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再有一返,即证阿罗汉果;三果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位,此身舍报即生色界五净居天;四果阿罗汉,超出非想非非想处,断尽一切见思二惑,永入涅槃,不再来生三界。
原文
次闻方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遂乃耻小慕大,自悲败种。虽复具闻四教,然但密得通益,如转酪成生酥。
语译
其次他们又听到方等经典之中,宣说以圆教弹呵藏、通、别三教的偏僻,以通、别、圆的大乘教斥责三藏小乘教,并且称叹大乘、褒扬圆教的教法。就使得这些声闻大众,以小乘为耻而欣慕大乘,自悲原属于大乘法门中的焦芽败种。他们因此接受大乘,虽也都听到藏通别圆的四教,不过,在骨子里实得通教大乘的利益,这好象转酪而成了生酥。
注释
1.「方等」:据天台家对方等的解释有三种。(1)约理释。方是正方,等是平等,中道之理是正方的,是生佛平等的。《四教仪集解》卷上云:「(空、假、中)三谛共谈,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时之中唯除鹿苑,余皆有之,以诸大乘经,悉谈三谛,故云大乘方等经典。」旭师的《阅藏知津》卷二亦云:「方等亦名方广……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2)约事释。方为广义,等为均义,如来于第三时中所说诸经,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平均利益一切利钝根机的众生,故名方等。《四教仪集解》卷上有云:「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三时也。」(3)约事理释。方为方法,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即是四门方法,等是平等的理体,依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体,便名为方等。
2.「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此中的「偏」理是对「圆」理而言,「小」乘是对「大」乘而说。站在方等经典的立场,方等诸经是大乘,谈圆理,所以广说藏通别圆四教,依四门方法,契平等之理。小乘圣者,只证偏空涅槃,亦名偏真,法门狭小,又名偏小,所以《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形容小乘涅槃如酒醉,贪着涅槃境,不再度众生,不欲求佛道,但非究竟。若以《维摩经》为例,〈弟子品〉舍利弗、目犍连等声闻弟子,均说「不堪任诣彼问疾」,因为维摩诘居士是大乘菩萨,法门广大,声闻弟子相形见绌。〈观众生品〉中叙述维摩丈室,有一天女,以神力在诸菩萨及诸大声闻弟子上空散花供养,花至诸菩萨身,即皆堕落,至诸大弟子身,便着不堕,证明小乘圣者,偏而不圆。〈入不二法门品〉,诸菩萨众各说不二法门,至维摩自己,则「默然无语」,文殊菩萨便叹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这便是「叹大褒圆」。若以天台家的标准,四教之中,藏、通、别的三教,皆名偏教,唯有圆教名圆,故于《摩诃止观》卷三下有云:「偏名偏僻,圆名圆满。」
3.「耻小慕大,自悲败种」:亦以《维摩经》为例,诸大声闻弟子于〈弟子品〉中,心怀惭愧,不敢往诣维摩菩萨所问疾,是为「耻小」。〈问疾品〉中有五百声闻弟子,均欲随从文殊菩萨前往维摩住处,听闻二位大士共谈一切菩萨法;〈不思议品〉中,迦叶云:「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是为「慕大」。〈佛道品〉中,迦叶自称:「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自悲」。〈不思议品〉中,迦叶说:「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亦是「自悲」;同品迦叶又说:「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又于〈佛道品〉中,迦叶云:「而今我等,永不能发(无上菩提心),譬如根败之士。」是为「自悲败种」。《涅槃经‧如来性品》,亦有云:「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由此可知,天台家对于方等经典,是以《维摩经》作为典范,智者大师亦撰有《维摩经玄疏》六卷。通常所说「焦芽败种」,实系结合了涅槃及维摩二经的经句所成。
原文
次闻般若,会一切法,皆摩诃衍,转教菩萨,领知一切佛法宝藏。虽带通别,正明圆教,然但密得别益,如转生酥成熟酥。
语译
其次,他们又听到佛说般若部的诸经,会整一切三乘教法,皆为大乘摩诃衍
法,并命以之转向菩萨宣说,使得听者领知如《法华经‧信解品》所说的「如来知见宝藏」。唯此般若教法,虽亦附带大乘通教及别教,主要是讲圆教;就其实底而言,但得别教大乘的利益,此犹如把生酥转变成熟酥一般。
注释
1.「般若带通别,正明圆教」:《般若经》的教法,在化法四教中,虽带通别二教,但是正明圆教。依据旭师《教观纲宗释义》第七条的说明,以为般若会通一切世出世法,皆属大乘的互具互融,所以是圆教。或有说,法性离一切相,既非生死,亦非涅槃,既非有为,亦非无为等,则是带别教义。或有说,一切法如幻如梦;或有说,诸法实相,三乘同证,则是带通教义。原因是般若阐明空及有的共与不共,共即是诸法本空,三乘同证出三界的因果幻缚,是通教义;不共即是第一义空,菩萨独入,断三土(共有四土)及二死的因果,是别圆二教义。假若说,依第一义空,得成诸法,犹是别教义;假若说,即第一义空,顿具诸法,诸法无非第一义空,乃是圆教义了。若细读大部般若,便可以发现,显发圆义者为多,为了钝根人,则略带通别,乃属方便。后人判般若为空宗者,但得共意,尚未知般若具有别教义,当然更不能知道般若正明圆教义了!此为旭师有别于其他天台家的识见,目的在于证明,般若部经典未必仅属通教,其实是虽带通别而正明圆教,将般若部也置于圆教的地位。
2.「一切佛法宝藏」:此语的根据是《法华经‧信解品》所云:「一切诸佛秘藏之法,但为菩萨演其实事。」〈法师品〉又有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智顗的《法华文句》卷八上,对此的解释是:「秘要之藏者,隐而不说为秘,总一切为要,真如实相,包蕴为藏。」《维摩经》的〈法供养品〉,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句;《无量寿经》卷上,亦有「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此处是说,使得听闻了《般若经》教法的人,就能知道如…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