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P11

  ..续本文上一页何深入一切诸佛所说的法宝秘藏了。这是但为大乘菩萨演说的真实之教。菩萨成佛,由此而入,所以称为「入佛」的「法藏」。

  

  原文

  

  次闻法华,开权显实,方得圆教实益。如转熟酥而成醍醐。

  

  语译

  

  其次他们再从佛陀听闻《法华经》的教法,知道以前诸种教法,都是权巧方便,目的是为了显露《法华经》的真实之教,至此他们始得圆教的真实利益,此犹如把熟酥转变成为醍醐一般。

  

  注释

  

  「醍醐」:此是《涅槃经》中所说,牛乳所成五味之中的最上味,又是药中的最上药。例如该经卷三有云:「醍醐者名为世间第一上味。」又云:「诸药中醍醐第一,善治众生,热恼乱心。」可知醍醐既是味中之王,也是药中之王。天台家则以醍醐的譬喻,自称是「诸经中王」的《法华经》(见于〈药王品〉)。然于《涅槃经》卷十四所举,是说:「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很明显的,这段经文中的醍醐,是指《涅槃经》中所说的佛性。因为《涅槃经》的教法,善用譬喻,将救济一切众生的方便,喻为毒鼓,那是救济包括十恶五逆之人及一阐提人,能够除尽一切众生的烦恼诸障;喻为醍醐者,是能治愈一切众生的一切心病。

  

  世间另有「醍醐灌顶」的成语,虽未见于佛经,而源出于佛经,喻以智慧之语,发人深省,除人烦恼,予人清凉豁达之感。例如顾况诗云:「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天台家以醍醐味,喻法华及涅槃时的教法,即在推崇此二经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法。

  

  原文

  

  然只此别五时法,亦不拘定年月日时,但随所应闻,即便得闻。如来说法,神力自在,一音异解,岂容思议?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历五味,或但经四番、三番、二番陶铸,便得入实。若于阿含、方等、般若,随一悟入者,即是秘密、不定二种化仪所摄。复有众生,未堪闻法华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则更待涅槃捃拾,或待灭后余佛,事非一概。熟玩法华玄义、文句,群疑自释。

  

  语译

  

  可是,这种别五时的教法,也不一定会局限于如一般天台学者所划定的年月日时那样,只要是谁于何时应该听闻什么,便可听到他所当听的教法。这是由于如来说法,乃以自在的神通之力,能以同一种声音而令听众各得其解,还用得着我们来思索议论吗?

  

  又有根机稍利的人,也不一定非得要经历全部的五个时段,才能得到第五种法味,其中有人或经四个、或经三个、或经两个时段的陶冶铸炼,便能得入第五时最上的实理。假若能于阿含、方等、般若的三种教法之中,随其一种而得悟入实相的人,便属于化仪四教中的秘密及不定二教所接引的。

  

  又有一类众生,尚不够听懂《法华经》的程度,若非自甘退出《法华经》的法席,便是被如来以神力移置他方。这一类众生,则要等待到佛说《涅槃经》时,来收拾此前各时所遗漏者;或者待至释尊灭度之后,让其余的佛来化度了。可知机教之事,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熟读智者的《法华玄义》及《法华文句》,则以上所辨有关通别五时的许多疑点,便可自然释怀了。

  

  注释

  

  1.「别五时」:此段文字是通别五时论的总结。虽说别五时,也仅对于一类众生的根机,需全历五时,其余有的只历四时、三时、二时的,所以是别中也有通的。尤其重要的是,在此再度指出,虽名别五时,也不会就如《四教仪备释》及《四教仪集注》等所说的那样,在什么固定的年月日时之内,如来仅说某一类的教法。

  

  2.「一音异解」:源出于《维摩经‧佛国品》有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智者的《摩诃止观》卷七下对此的解释是:「一音殊唱,万听咸悦。」因此,一音有多解,(1)佛用同一种语言及语音说法,而使各类种族的众生都能听懂,(2)佛说同一种法门,不同根机的众生便获得各自所懂的教法,(3)佛的声音相同,说的教法深浅不同,听众也各取其所需,各知其所知。

  

  此处天台家所说的「一音异解」,则如《法华经‧药草喻品》的天澍一雨而普润三草二木;可知智者所说的一音殊唱,应系指第二及第三种。《维摩经》所说的一音,当系指第一、第二种。

  

  3.「自甘退席」及「移置他方」:此二典故,皆出于《法华经》。

  

  (1)于〈方便品〉中,叙述舍利弗三请如来宣说《妙法莲华经》,因佛预告:「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大坑。」故当如来如其所请而欲说《法华经》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此即增上慢人自甘退席的例子。

  

  (2)同经〈见宝塔品〉叙述释迦如来以神通力,三度变秽土为净土,被称为「三变土田」,在第二变中,于此界的「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这就是将众生移置他方的例子。

  

  4.「涅槃捃拾」:捃拾即是收拾义。依天台家说,既于《法华经》开显一乘,嗣后又说《涅槃经》,开显一乘;有在法华教法中尚未得度者,还有被涅槃教网来收拾的机会,故称《涅槃经》为捃拾教。此语非出于经典,乃初见于《法华文句》卷十上有云:「今世五味,节节调伏,收罗结撮,归会法华。譬如田家春生夏长,耕种耘治,秋收冬藏,一时获刈。自法华已后,有得道者,如捃拾耳。」天台注释家又将《法华经》称为大收教,与《涅槃经》的捃收教相对,例如湛然的《法华玄义释签》卷二有云:「法华开权,如已破大阵,余机至彼,如残党不难;故以法华为大收,涅槃为捃拾。」

  

  为何要说《涅槃经》为捃拾或捃收教?是因末代比丘,生起恶见,由如来入了涅槃而执无常,或偏贵理性而废行事的戒律,遂失法身常住之慧命。为了对治这些人的断灭见,所以如来于《涅槃经》中,扶律谈常,乘戒具足。例如《法华玄义》卷十下有云:「涅槃临灭,更扶三藏,诫约将来,使末代钝根,不于佛法起断灭见。广开常宗,破此颠倒,令佛法久住。」这是站在天台家的立场,对于佛在《涅槃经》中何以一反《阿含经》所持无常的基本教法,而说佛的法身常住,何以一反《维摩经》所说,诸法皆入不二法门的立场,而主张同于三藏小教的重视戒律。所以标立《法华经》为大收教,《涅槃经》为捃拾教。

  

  5.「灭后余佛」:是指释迦如来灭度之后,有待其他诸佛来度尚未得度的众生。在《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中有云:「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另于同品有云:「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又于同经〈嘱累品〉中,释迦如来以右手摩无量菩萨摩诃萨顶,以《法华经》付嘱,受持、读诵、广宣,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诸菩萨摩诃萨俱发声言:「如世尊

  ,当具奉行。」当时亦有从十方前来的诸分身佛及多宝佛,还有上行等四大导师菩萨在场。以此可知,所谓灭后余佛,就狭义而言,是指弥勒菩萨当来于此界成佛,广义而言,则指四导师等诸菩萨摩诃萨众,也将成佛。何况已于〈譬喻品〉及〈授记品〉等之中,如来已为诸大声闻弟子,授了「于最后身,得成为佛」的预记。尚未化度者,当待此等余佛来化度了。又如德义的《赘言》卷上则云:「如天台南岳等四依弘经大士是也。玄七云:凡夫之师,亦能此土弘经,令他得权实七益。」「南岳云:初依名余佛,无明未破,名之为余,能知如来秘密之藏,深觉圆理,名之为佛。」是则凡夫弘扬《法华经》者,也能算是余佛了。

  

  

    化仪四教

  

  如前文的八教注释文中所说:「化仪是如来为了适应各类众生根器而设的教化轨道」,以其分作四类等次,故称为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并列,合称为八教,加上前面所介绍的五时,总名为五时八教,即是全部天台教判的纲格。

  

  所谓化仪四教,条例如下:

  

  一、顿教

  

  原文

  

  顿有二义:一顿教部,谓初成道,为大根人之所顿说,唯局华严。

  ,   

  〔旭师自注云〕:(凡一代中,直说界外大法,不与三乘共者,如梵网、圆觉等经,并宜收入此部,是谓以别定通,摄通入别也。)

  

  二顿教相,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及性修不二、生佛体同等义,则方等、般若诸经,悉皆有之。

  

  语译

  

  顿教有二重涵义,第一是顿教部。即指释尊初成佛道时,为大根大机的人所说,那就只限于《华严经》的七处八会之说了。

  

  〔旭师自注云〕:凡在释尊一代时教之中,直接说了出世间的大乘教法而不与三乘教法相共者,例如《梵网经》、《圆觉经》等,都应收入此顿教部。这就是以别五时中华严顿大教法作标准,来确定顿大教法的通五时;又可将通五时中说顿大教法的经典,如:《梵网》、《圆觉》等经,收摄归并到别五时的顿教部中来。

  

  第二是顿教相。即指《华严经‧梵行品》所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以及理性与事修不二、众生与诸佛同体等的道理。如此则方等诸经、般若诸经,也都有顿教相的份了。

  

  注释

  

  1.「界外」与「三乘」:界外是三界之外的诸佛净土,称为界外国土;若能超越三界生死,亦得名为界外。然于天台家有界外教及界外土之分,界外土又有方便有余土与实报无障碍土的差别。至于界外教,是以四教中的藏通二教为界内教,别圆二教为界外教,例如《法华玄义》卷五上有云:「若随界外好乐,说后两教位。」同书卷六下亦云:「三藏不说界外生。」以此可知,…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