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内的藏通二教,仅化界内三乘人,唯别圆二教,化界外大乘菩萨。
「三乘」亦有小乘的三乘及大乘的三乘之别,小乘三乘是指声闻、缘觉、释尊成佛之前的菩萨阶段。大乘三乘是以声闻、缘觉的二乘为小乘,菩萨为大乘,合称为大小三乘,《法华经‧譬喻品》,即以羊、鹿、牛之三车,譬喻如来的三乘教法;以大白牛车,譬喻唯一佛乘的《法华经》。此处旭师所说的三乘,是指四教中的通教,也就是三乘共十地的层次,故与界外别圆二教的梵网、圆觉等经,是不相共通的。
2.「以别定通」与「摄通入别」:以别五时的《华严经》唯说顿大教法作为标准,比较华严时以外的其余四时中,若也有这类只说顿大教法的经典,即能判定华严教法的通五时可以成立,这叫做以别定通。又若将其余四时中此类只说顿大教法的经典,收摄归入华严时的顿教部中,这叫做摄通入别。华严时如此,其余四时也都可如此。
3.「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语出于晋译《华严经》卷八〈梵行品〉的末段,有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这是圆顿教相的初发无上菩提心,与圆满成就的无上菩提心,是相即相融的,此乃是因果同时论的华严思想。
4.「性修不二」与「生佛体同」:性与修,即是理与事、或者性与相。性修是就修证与佛性而言的,若站在渐教的立场,须经道品的事修然后证理体的佛性;今就顿教的立场而言,事相的修证和本然的理性,乃是不一不二的,性是即修之性,修是即性之修。也正由于如此,众生与诸佛的体性相同相即,相摄相融。旭师思想的特色,便是性修不二、性相圆融,与此顿教的立场,不无关系。
二、渐教
原文
渐亦二义:一渐教部,谓惟局阿含为渐初。
〔旭师自注云〕:(凡一代中,所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事六度等,三乘权法,并宜收入此部。)
方等为渐中。
〔旭师自注云〕:(凡一代中,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及余四时所不摄者,并宜摄入此部,如增上缘,名义宽故。)
般若为渐后。
〔旭师自注云〕:(凡一代中,所说若共不共,诸般若教,并宜摄入此部。)
二渐教相,谓历劫修行,断惑证位次第,则华严亦复有之;法华会渐归顿,不同华严初说,故非顿,不同阿含、方等、般若,隔历未融,故非渐,然仍双照顿渐两相。
语译
渐教亦有二重涵义:
第一是渐教部。那仅局限在《阿含经》,称为渐教之初。
〔旭师自注云〕:凡在释尊一代时教之中,所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事相的六度等教法,都属于三乘的权法,一并皆宜收入此渐初部内。
方等经典,称为渐教之中。
〔旭师自注云〕:凡在释尊一代时教之中,所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等经典,以及方等时之外的其余四时所不摄的诸经,一并皆宜摄入此渐中部内。犹如增上缘一般,因其含摄的名义比较宽广之故。
般若经称为渐教之后。
〔旭师自注云〕:凡在释尊一代时教之中,所说三乘共般若及大乘不共般若的一切教法,一并皆宜摄入此渐后部内。
第二是渐教相。是指历劫修行的过程中,断诸惑、证果位的次第,那就连同《华严经》也还是有的;至于《法华经》,是会合渐教同归顿教,不同于《华严经》之初说,故不是顿教,也不同于阿含、方等、般若的三类经典,因为这三类经典,不能与《法华经》的纯圆相接,故称为隔历未融,所以《法华经》不是渐教。可是《法华经》开前之渐顿二教,同归《法华经》的圆顿之顿教,所以仍然是双照顿渐二种教相。
注释
1.「顿教」与「渐教」:若据《四教仪》所明,在五时之中,顿教摄华严时,渐教则统摄阿含、方等、般若的三时,唯有法华时是「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的开权显实,或名会三归一,置《法华经》于顿渐二教之上的最高地位。
若以旭师的《教观纲宗》所论,原则上虽然接受天台化仪四教对于所属经典的配置,但却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并非仅有华严才是顿教,例如梵网、圆觉等经,可收入顿教部,方等及般若诸经之中,亦有顿教相;并非仅是阿含、方等、般若的三类经典是渐教。凡是诸经典中宣说生灭四谛、十二缘生、六波罗蜜者,皆宜入渐初教;凡是诸经典中宣说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者,皆宜入渐中教;凡是诸经典中宣说共不共般若者,皆宜入渐后教。
若论修证次第,果位高下,称为渐教相者,则《华严经》中亦有渐次的教相;法华虽称非顿非渐,确实也先有前开顿渐,而后会入非顿非渐,故称之为双照顿渐两相。此乃旭师的顿渐二教观。
2.「历劫修行」与「断惑证位」:经过长时间的渐次修证,称为历劫修行。以三乘圣者而言,声闻的阿罗汉,是速则三生,缓则六十劫;辟支佛是快则四生,慢则百劫;成佛则为三大阿僧祇劫,通常称为三祇修福慧,百劫严相好。大小乘圣者的历劫修行,均依道品次第,渐断诸惑、渐历诸位。此待后文介绍。
三、秘密教
原文
秘密亦有二义:一秘密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等,彼此互不相知,各自得益。
〔旭师自注云〕:(法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非秘密。)
二秘密咒,谓一切陀罗尼章句,即五时教中,皆悉有之。
语译
秘密教亦有二重涵义:第一是秘密之教。此于前面的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的四时之中,或者于同一时中,亦有为那些人说顿教,又为这些人说渐教等,他们彼此之间,互不相知而各自获得利益。
〔旭师自注云〕:《法华经》的〈方便品〉中已明说:「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所以唯此法华时,不属于秘密教。
第二是秘密神咒。即系一切的陀罗尼章句,此在五时之中的各部经典,都是有的。
注释
1.「秘密教」与「秘密咒」:天台家所说的秘密教,是指化法四教中的一种教法功能,由于闻法者之间,各得不同层次的利益而互不相知,故称秘密。并非如来说法时采用密传密授的形式,让众人皆知那是一种秘密的行为,故此与印度后期大乘的密教(EsotericBuddhism)不是同一回事。大乘的密教当然重视秘密咒(Mantra),所以被称为密乘或真言乘(MantraY
na),但是除了被天台家列为方等时的密乘诸经,其他从华严、阿含、般若、而至法华的诸经之中,都说有密咒,
故此秘密神咒,并非印度后期大乘之所独有。
密咒,又名秘密咒、明咒、神咒,是真言陀罗尼的总称。所谓陀罗尼(Dh
raṇ
)章句,是以整篇的密咒为章,单独数语的密咒为句,也可即以所有的密咒为陀罗尼章句。陀罗尼的汉译为总持,分为四种:(1)法陀罗尼、(2)义陀罗尼、(3)咒陀罗尼、(4)得菩萨忍陀罗尼。此处的秘密咒,是其第三种。
2.「正直舍方便」:此为《法华经‧方便品》的经句,天台家的解释,是以正对偏,以直对曲,《法华经》非属通别二教之偏,故名为正;亦非如人天五乘之曲,故名为直。正直一道,即是纯圆的一佛乘教《法华经》。舍通别二教之偏及舍人天五乘之曲,便是舍方便的权大乘而会归纯圆的实大乘。例如《法华文句》卷五释此经句云:「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四、不定教
原文
不定亦有二义:一不定教,谓于前四时中,或为彼人说顿,为此人说渐,彼此互知,各别得益;即是宜闻顿者闻顿,宜闻渐者闻渐也。
〔旭师自注云〕:(法华决定说大乘,故非不定教相。)
二不定益,谓前四时中,或闻顿教得渐益,或闻渐教得顿益,即是以顿助渐、以渐助顿也。
〔旭师自注云〕:(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故非不定益也。)
语译
不定教亦有二重涵义:第一是不定教。是说在前四时的诸经之中,或者有为那些人宣说顿教,而为这些人宣说渐教,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知道,如来是为适应不同根机的人说不同层次的教法,各取所取,各自得益。也就是说,有人适宜听闻顿教者,便听闻顿教;有人适宜听闻渐教者,便听闻渐教。
〔旭师自注云〕:《法华经》在〈方便品〉中已说是「决定说大乘」的,所以不属于不定教相。
第二是不定益。是说在前四时的诸经之中,或者有人听闻顿教而得渐教利益,或者有人听闻渐教而得顿教利益;此也即是以顿教补助渐教,以渐教补助顿教。
〔旭师自注云〕:经说随闻《法华经》的一句一偈,皆能得到佛的授记作佛,所以《法华经》不属于不定得益。
注释
1.「决定说大乘」:此句出于《法华经‧方便品》,其前后文共为一偈云:「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此中九部法,有小乘九部及大乘九部,听闻九部经是渐教,听闻唯一佛乘的《妙法莲华经》是决定、是非渐非顿的纯圆大乘,故不属不定教。
2.「随闻法华,一句一偈,皆得受记作佛」:此三经句,引自《法华经》卷四〈法师品〉,原经文句是,释尊告知药王菩萨及八万大士说:「咸于佛前,闻妙法莲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接下来又说:「如来灭度之后,若有人闻妙法莲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所以若闻《法华经》,非得不定益,而是决定会得授记作佛之益。
五、化仪四教的教部教相
原文
顿教部,止用圆别二种化法;渐教部,具用四种化法;显露不定既遍四时,亦还用四种化法;秘密不定亦遍四时,亦还用…
《天台心钥--教观纲宗贯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