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當教無量心;若欲出色,當教四空。」此中的不淨是不淨觀,背舍又名八解脫,均屬對治多貪欲之觀行,八背舍加八勝處及十一切處,俱爲遠離叁界貪愛之觀法;四無量心,亦名四梵行,屬于十二門禅中的四禅,修此能引無量福,得生色界之梵天;修四空處定,則能出離色界四禅天。漸次進修的觀法,名爲對治事禅。
3.「安忍內外諸障」:依據《八教大意》說:「總修四念,入于暖法,似道焰生,若不安忍,不至暖頂;頂法退,爲五逆;暖退,爲一闡提。忍、世第一後,入真無漏,由能安忍內外諸障。」由此可知,總修四念處的過程中,到了四善根的暖位,即可生起相似解脫道的氣焰,若不安忍而繼續修行,便會退失,而不能到達頂位;若于暖位退失,便可能會成爲一闡提的斷善根人,若于頂位退失,便會可能成爲五逆之人。到了忍位及世第一位,便入真正的無漏解脫,那是要忍耐得住身心環境內外諸種障緣的結果。
四、通教
原文
通教,鈍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後別圓,故名爲通。又從當教得名,謂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法入空,故名爲通。此無別部,但方等、般若中,有明叁乘共行者,即屬此教。诠無生四谛,亦诠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诠理六度行,亦诠幻有空二谛,亦诠兩種含中二谛,亦诠別入通叁谛,亦诠圓入通叁谛。開示界內利根衆生,令修體空觀,出分段生死,證真谛涅槃。正化菩薩,傍化二乘。
〔旭師自注雲〕:(
(1)無生四谛:苦無逼迫相,集無和合相,道不二相,滅無生相。
(2)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
(3)理六度行:一一叁輪體空。
(4)幻有空二谛:幻有爲俗,幻有即空爲真。
(5)兩種含中二谛:一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共爲真;是通含別二谛,故受別接。二者幻有爲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真;是通含圓二谛,故受圓接。
(6)別入通叁谛:有漏是俗,無漏是真,非有漏非無漏是中。
(7)圓入通叁谛:二谛同前,點非漏非無漏,具一切法,與前中異。
(8)體空觀:陰、界、入,皆如幻化,當體不可得。)
語譯
聖嚴識:現將上段原文及旭師自注,混合語譯如下。
通教的鈍根人,會通于前面的叁藏教,通教的利根人,會通于後面的別教或圓教,所以名爲通教。又從通教的自身得通教之名,那是說叁乘人,同樣都是以超越于言說之道,觀緣生無性,體入自性本空,所以名爲通教。此通教並無特別指定的某部經典,但就方等諸經典及般若諸經典之中,凡屬于闡明叁乘人共行的教法,便是通教。
通教:
1.诠釋無生四谛,即是苦谛無有逼迫相,集谛無有和合相,道谛乃是不二之相,滅谛則是無生之相。
2.亦诠釋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那就是說,由于無明之癡,猶如虛空,如是下推,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乃至緣老死,亦如虛空;因爲無明如幻如化,不可得故,由是下推,行、識、名色、六入,乃至老死,亦是如幻如化,無有可得。
3.亦诠釋理六度行,即是六波羅蜜多的每一波羅蜜多,都是叁輪體空。
4.亦诠釋幻有及幻有即空之二谛,那是指的幻有爲俗谛,幻有即空爲真谛。
5.亦诠釋兩種含中之二谛:一者是以幻有爲俗谛,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共爲真谛,這是以通教含攝別教的二谛,所以通教得受別教所接;二者是以幻有爲俗谛,以幻有的即空與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爲真谛,這是以通教含攝圓教的二谛,所以通教亦得受圓教所接。
6.亦诠釋別教入通教之叁谛,即以有漏者爲俗谛,無漏者爲真谛,非有漏非無漏者爲中谛。
7.亦诠釋圓教入通教的叁谛,以有漏者爲俗谛,無漏者爲真谛,非有漏非無漏者具足一切法,一切法皆趣非有漏非無漏。
通教開示叁界內的利根衆生(人),教令他們修持當體即空的觀法,即是觀五陰(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皆如魔術的幻師所變,皆是暫時的化現,應知陰、界、入叁大科和合而成的我,當體即是無自性的空。如此即能出離叁界五趣的分段生死,實證真谛涅槃。此通教所化的對象,主要是大乘的菩薩,也兼化聲聞及緣覺的二乘人。
注釋
聖嚴識:此段通教的七項诠釋及體空觀,可以和前章叁藏教的四項诠釋及析空觀,對比著閱讀,便可明白藏通二教的同異之處。本書的化法四教,皆以四種四谛、四種十二因緣、真俗二谛、真俗中叁谛、圓妙叁谛,作爲層次性的思想演繹,故亦宜將後面的別圓二教所明者,對比閱讀。
1.「無言說道」:即是不須以言說表達,不能用言說表達得清楚的道理真實。此與中國禅宗所說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有類似處。此語源出于(1)《璎珞經》卷下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2)《維摩經‧見阿
佛品》的「一切言語道斷。」(3)《仁王般若經》卷上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4)《摩诃止觀》卷五上亦有「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
由以上四種佛經祖論所說的言語道斷,可知都是指的只能用心會,不能以言表的意思。不過叁種經說,是指不與言說相有關的真際法性,《摩诃止觀》則是指的十乘觀法的第一法,觀不思議境,此處的旭師所雲「無言說道」,是引用《摩诃止觀》的觀點。因此靜修的《科釋》亦雲:「無言說道者,非離語言文字外,別有無言說,即指語言文字,皆從緣生。」
2.「此無別部」:凡教法或部類相同的經典,可歸並在一起而稱爲某教部,如頓教部中的華嚴部、漸教部中的阿含部、方等部、般若部,及非頓非漸的法華涅槃部。頓教部只用圓、別二種化法,漸教部具用藏、通、別、圓四種化法。化法的四教,則無所屬的特定經典,如叁藏教,雖以《阿含經》爲主要的部,但《方等經》中也有藏教的教法。別教則遍于華嚴、方等、般若叁部。圓教則遍于華嚴、方等、般若、法華涅槃諸部。而通教則取《方等經》及《般若經》中屬于叁乘共行的教法,爲其所依的部。
3.「無生四谛」:此爲《涅槃經》所說的四種四谛之第二種。第一種的生滅四谛,請參閱前文叁藏教章中的注釋。天臺家以四種四谛,配化法四教,故以無生四谛配通教。是說四聖谛的迷悟因果,皆悉如幻如化,非有實生實滅,生滅即是無生滅。
旭師的《釋義》第十九條,對此有所說明:因爲叁界的色心、依正、諸因果,名爲苦谛,悉皆如幻如夢,當體全空,所以沒有逼迫相,所謂生死,即是涅槃,那裏有什麼苦逼相呢?見思二惑的煩惱,帶動種種的有漏行業,名爲集谛,既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無因而生,所以亦無和合相,此即所謂煩惱即菩提,那裏有什麼苦集相呢?既已體達煩惱即是菩提,因此與道谛之間,也無二相,並非另有什麼做爲能治之法的道谛了。既已體達生死即是涅槃,因此滅谛即無生相,並非另有什麼寂滅之法可以證得了。然在此通教的程度,但是「即空」,還是跟圓教中的「即中」並不相同。
4.「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依據佐佐木憲德的《天臺緣起論展開史》(慧嶽法師譯)所明,天臺智顗的緣起思想,可以說是依順十二緣起說,但卻脫離《阿毗達磨》的公式,天臺以思議生滅、思議不生不滅、不思議生滅、不思議不生不滅,配合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的十二因緣,是天臺智顗的新思想,他是依據《大涅槃經》卷十二〈聖行品〉的四種四谛及同經卷二十七〈獅子吼品〉的四智說而來。樹立了四種十二因緣及四種四谛,見于《法華玄義》卷二下解釋「境妙」之處。
該文說,所謂四種十二因緣,思議是界內法門,不思議是界外法門。在思議之下的生滅,是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的藏教位;不生不滅是因緣無自性,終歸于空,是通教位。在不思議之下的生滅,是界外曆別的次第觀法,建立恒沙法門的別教位;不生不滅是十界互具、叁谛圓融、開示不二中道的圓教位。
由于四種十二因緣,是爲適應利鈍差異的衆生根機而設的,故在《摩诃止觀》卷九之下,又以十二因緣配合六時解釋:(1)華嚴頓時,爲利根人說不生滅十二因緣。(2)鹿苑時,說生滅十二因緣。(3)方等時,說生滅不生滅兩種十二因緣。(4)般若時,說不生不滅十二因緣。(5)法華時,正直舍方便,開權顯實,說十二因緣的中道真理。(6)涅槃時,說叁粗一妙,具足十二因緣。
至于思議不生不滅的十二因緣,依據《法華玄義》卷二之下有雲:「思議不生不滅十二者,此以巧破拙,中論雲:爲利根弟子說十二不生不滅,癡如虛空,乃至老死如虛空,無明如幻化,不可得故,乃至老死如幻化不可得。金光明雲:無明體相,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有,不善思惟,心行所造。」此段所引《中論》的內容,正好就是旭師自注所用文句。
《釋義》第二十條對此亦有申論:癡即無明,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名相,與叁藏教無異,但以體空的智慧,了達生即非生、滅即非滅。至于「癡如虛空」等的意思,是谛觀無明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猶如虛空,但有名字,毫無實體。無明以下的行等,可以例知。至于「無明如幻化」等的意思,是說無明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共生、不是無因生,以當體即是不可得故;喻如幻化,本不可得,故亦不可妄謂自他共離而生。
5.「幻有空二谛」:是指幻有、幻有即空之二谛。《釋義》第二十一條對此的解釋是,因爲叁界的因果、色心、依正,悉是非有而似有,猶如幻事。指此幻有,以爲俗谛,有既是幻,則是當體全空,非滅故空。指此幻有即空,以爲真谛,此則真俗不二。此不同于藏教,叁藏教的真谛,乃居…
《天臺心鑰--教觀綱宗貫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